APP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体系的构建实施初探

2018-11-19顿楠楠

现代交际 2018年20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

顿楠楠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初步探讨了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构建实施原则和条件,并提出应该注意和避免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多样化体系 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132-02

课程多样化的提法始现于20世纪20~30年代,但在我国长期执行单一的课程模式。90年代后,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的步伐开始加快。直到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才正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1]课程多样化探索进程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的基本内涵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围绕教育目的所形成的课程的多种目标、多种内容、多种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的过程。[2]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追求目标是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区、学校的差异,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实现课程的公平、教育的公平。[3]特别是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更是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脉络的简要梳理,对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体系构建实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一)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纵观素质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到9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再到近些年来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等思想,中国的素质教育一直以开放互鉴的胸怀和态度处在不断修正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发展素质教育以重视基础教育为根本,将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开展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思维,提高沟通交流和实践探索能力。并启迪良好多元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责任感,参与和贡献社会,潜移默化地激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拓视野

学校不是“工厂车间”,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认知水平和成长轨迹。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有适宜的和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求知欲强烈、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当代社会信息传递渠道多,在基础教学中讲解多样化的知识信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习气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也可使学生摆脱对枯燥课本知识的焦虑和恐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构建和实施多样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来提高教学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体系构建实施的原则和条件

(一)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课程多样化的设计首先要考虑课程目标的合理性。课程目标的确立具有严肃性和科学性,其研制与实现贯穿课程运行的全过程。课程设计者只有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者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行动,最终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程内容不仅要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与文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放任的市场化竞争和完全的计划控制,对课程多样化的发展都不利。课程多样化体系以适应性为核心,强调能力培养的诉求,在容量和难度方面要特别兼顾城乡、地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课程也承担着社会赋予的现实任务,需要学校发挥课程开发上的自主力和创造力,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以改革的精神推动,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以改革的精神推动课程多样化建设,改革“天下大同”式单一的学科结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对于部分家长和学校來说,不论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教学业绩,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改革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改变单一的基础文化学科和思想道德课程的状况,增设能调动主观能动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并适度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革学科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方法,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个体的最佳发展。

从宏观上来讲,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差异,使基数特别大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千差万别、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课程多样化建设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切实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使每个受教育群体获得均等教育的机会,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建立课程多样化的制度和发展机制

基础教育是由国家统一建构和实施的。但近些年来,我国市场化的基础教育事业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市场机制介入教育领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学校的运行机制,教育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改革的制度设计不能契合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产生的不利影响将是巨大的。教育政策如何作出制度安排,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需要建立和完善扶弱帮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度和教师交流制度以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的社会参与制度,保证各方教育利益诉求者能够有机会参与教育的公共治理,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使影响课程的因素多样化;改革人事、教研评价和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首创精神和工作积极性,给教师更大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空间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狭义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从多主体、多形式、高效率办学出发,建立多样化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公立教育与公益教育的相协作、城乡教育合作等均衡发展机制。协调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建立基础教育持续稳健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为课程多样化的构建实施创造基本的社会条件。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课程多样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并不是片面的讲究课程门类越多越好。如果课程开设得太多,知识量庞杂,反而会适得其反,多样化的课程就会流于浅层、缺乏深度。多样化的课程建设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注重中小学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和实际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多层次的学科知识,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多样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获得更多的工作满足感,才能对教学有更多的投入。

(二)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

牢牢把握住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特征。从教育目的来看,基础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成“人”,而非成“家”,课程多样化体系自然也要围绕“基础性”而非“学术性”特征进行顶层设计。[4]即使由多重因素引起的各地区教学质量差异明显,但再发达的地区也不应把普通中学的课程提高到大学的水平。课程多样化应严守课程的质量标准,打破一切功利主义的思维,形成开放多元而不失规范、生机活泼而兼具实践精神的课程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对教育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中小学学生的教育需求,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相应革新。对于长期处于单一课程教育的我国,课程多样化的模式才刚刚起步,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体系的构建实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探索的历史透视[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42-47.

[2]段兆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多样化研究[J].教育研究,2006(6):66-78.

[3]黄津成.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建设需要关注公平问题[J].课程教学研究,2016(8):93-94.

[4]苏启敏.中小学教育质量观:误区、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1):3-9.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层次有效沟通衔接
高中英语教研工作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建设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