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8-11-17蓝月亮

考试周刊 2018年83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而以小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新旧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效率。本文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迁移能力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

所谓知识迁移,是指学生依靠以往获得的学习技巧、经验以及方法等,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创新应用。知识迁移不仅可应用在学习任务上,还可被运用于情感与学习态度上,可究其根本都是知识的迁移。因此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在逻辑性极强的数学学科中,可有效辅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进而建构系统化的数学思维体系。接下类,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学情境也是数学在发现的重要源泉,只有在良好的背景环境的依托下,学生才能养成优秀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亦是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作为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之后逐渐将知识迁移的概念、应用与分析等相关知识输送给学生,并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比如在讲到“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过春节的时候,你们会不会收到爸爸妈妈的压岁钱呢?”此时,学生便会叽叽喳喳的讨论自己收到了多少红包,教师便再提问学生“那老师有一张1元的纸币,和一百张1角的紙币,你们会选择哪一种呢?”这时,便会有学生提出选择第一种或是第二种答案,当然亦会有较为聪明的学生提出两者皆可选的答案,教师应对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在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后,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种方式的钱数都是一样的,最后再引出1元=10角的换算公式。将数学公式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照本宣科的理论知识教学,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且当学生学会“1元=10角”的公式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此知识点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学习,如“时间单位的换算:1年=365天”“长度的换算:1千米=1000米”等有相同点的数学知识。如此,通过良好教学情境下的知识迁移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一种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可将其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策略与方法很多,比如利用有趣的故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竞赛活动,利用游戏的形式等等,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样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在情境创设中感知在知识迁移中实现知识的再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新追求。

二、 挖掘数学知识的深层属性

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内容具有隐形特征,需要人们通过考察其本质性和关联性才能充分挖掘出来。不过,虽说数学是比较抽象化,但是它却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相同点,而知识迁移则是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规律的前提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积极挖掘隐藏在各个知识点中的共同属性,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之后利用知识迁移找出实用的数学的学习方式,在经历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讲到“2、3、5的倍数”时,教师可先将一组数据列出来:22、10、15、24、46、50、65、12、45等数字,让学生通过笔算的方式,算出哪几个数字可分别被2、3和5整除,当学生为其分类后,教师便提问学生“22、10、24、46、50和12,这些是2的倍数,那你们看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了吗?”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数字的个位,此时学生便会发现个位是02468的数字一定是2的倍数。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以此方式归纳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5的数字。而当轮到3的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不可再以相同的方法去找出规律,而是要另辟蹊径,如将十位与个位加起来可被3整除的数字才是3的倍数。最后为巩固倍数知识,教师再让学生分析2和5的共同倍数、2,3,5的共同倍数的特征等,如此学生在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后,才会更快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且进行学习规律的知识迁移,可有效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解出最正确的数学答案。

三、 促进新旧知识的合理迁移

“温故而知新”这话生动地道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新旧知识迁移的必然规律。旧的知识存在的意义是为新知识打下基础,而新知识的学习也要依托旧知识的累积。而教师每讲到新的教学内容时,应联系以往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学习经验,从而更高效的开展新知识的学习之旅。比如在讲到“约分与通分”的计算教学内容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可将40/100此类的分数列出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如何才能约到最简的分数值。其次当学生在苦想却得不出答案时,教师便告诉学生将约分与公约数联系起来解题,再教会学生利用短除法找出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得出2/5的答案。而在进行4/5与3/10的通分时,教师可提问学生“约分是看最大公约数,那通分是看什么呢?你们看约分与通分是一对反义词,那最大公约数与什么是反义词呢?”这时候学生便会纷纷想到最小公倍数,再延伸到2、3和5倍数的知识点,最后便能很快找出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50了。由此可看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防止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抑制,也就是“负迁移”。如何才能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使之有效地进行教学,其首要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并通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紧扣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减轻数学中计算内容等方面的学习有着较大的作用,而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可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挖掘数学知识的深层属性、与开展新旧知识的联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出发。

参考文献:

[1]杨亚萍.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王永惠.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J].学科教育,1996(09):44-48.

作者简介:

蓝月亮,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官浔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