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DF-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8-11-15刘茂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末梢内皮细胞内皮

刘茂林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易导致栓塞部位末梢的脑血管内皮因缺氧发生坏死和脱落。近年来研究显示,体循环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修复受损伤的脑血管内皮[1]。EPCs是一种具有旁分泌功能的细胞,可通过分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促进自身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以达到修复受损内皮的目的[2]。文献报道,EPCs的数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会呈现规律性变化,这可能导致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外周血中也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SDF-1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为寻找缺血性脑卒中转归的血液标志物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在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组59例,无效组18例,同时选取在我院门诊体验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男51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4±4.5)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间隔均在24 h以内,经过头颅CT或MRI检测均显示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各类脑血栓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3]。均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取得血液标本。

2 方法

2.1 试验试剂及仪器 SDF-1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购买于美国Rapidbio公司;离心机购买于湘仪公司;550酶标仪购买于美国Bio-Rad公司。

2.2 试验方法

(1)SDF-1检测 在无菌条件下,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1、7、14、21日采集末梢血1 mL,同时采集对照组末梢血1 mL,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

3 结果

ELISA结果显示,在第1、7、14日,治疗组(有效组和无效组)的SP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效组的SPF-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SDF-1浓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无效组比较,▲P<0.05

4 讨论

生理状态下,末梢血液循环中EPCs的数量很少,其主要参与维持更新或修补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使机体内的血管生成维持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中[4]。但在病理状态下,EPCs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中,归巢至损伤的组织,参与血管的形成,并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参与缺血组织的修复。EPCs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是在发病初期出现明显下降,此后其相对数量逐渐升高并最终恢复正常。同时,EPCs还可通过旁分泌作用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包括VEGF、bFG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SDF-1和MMP9等,这些细胞因子对于促进EPCs的骨髓动员和增殖有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SDF-1,探讨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第1日,有效组的SDF-1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第7、14日时,有效组的SDF-1浓度快速升高,在第21日时降至对照组水平,而无效组则缓慢上升至对照组水平。

综上所述,由于EPCs的旁分泌功能,SDF-1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中期,如果SDF-1浓度出现明显升高,则预示着患者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末梢内皮细胞内皮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