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1-14孙王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加强其目标的前瞻性,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师资团队建设的梯度性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专业性质的了解,引领他们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所受教育对象以及用人单位需要而形成的具体教育实践的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高专根据学前教育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育过程,确保质量的教育实践方式。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共有五个层次的学生,即硕、博士生,本、专科生和中专生等。因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高层次硕、博士毕业生数量严重不足,本、专科生的数量也不多。长期以来,服务学前教育的幼儿园教师主要是中专层次的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幼教人才的要求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侧重技能向综合素质等方向转变。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各高职高专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建立校内外实训室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使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

一、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前瞻性不够

绝大部分高职高专一般都是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而来,学校的办学规格上由以前的中专层次上升为大专,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放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但是,教师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等问题的把握比较模糊,即学校已经升格为高等教育,应该注重理论知识,而培养的对象又将是一线幼儿教师,便不能不注重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一直不敢在课程理论的建设上迈开步伐,也不敢松开技能实操训练的双手,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把握不准确,其前瞻性不够。

(二) 课程设置的缺乏实践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准教师”的工作岗位性质要求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需体现极强的实践性,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紧密结合。推行校园合作、工學结合的办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训练。但是,因学校资金不足,致使实训室建设滞后等原因,课程设置中还是偏重理论课程。虽然课程计划中体现了足额的实践课程,但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使实践课程时数大量缩水,甚至全部砍掉。

(三) 师生比过大,师资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

以研究者调查的这所幼专学校为例,由于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热门以及大学的扩招,该校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为1∶28,与国家要求的师生比最低要求1∶18相距甚远。此种情况造成一名教师同时进行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精力进行教研、科研和教学反思,甚至有些老师没有过多精力精心备课,教学方法简单。

另外,由于受经费或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聘请一些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往往采取转聘或大量招聘年轻教师来进行教学的任务,造成师资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四) 实习、实训基地不够完善

1. 校内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不足

校内实训类型单一,设备简陋,数量不足,很难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如独立小琴房不够,学生练琴的时量不足,弹唱能力无法提高。其他课程的实训也出现类似情况,学生不能把理论知识及时地在实践中应用,难以满足“理实一体化”构想。

2. 校外实习基地选择不严格

因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骤增,本地公立幼儿园无法满足大数额学生的实习。而私立幼儿园良莠不齐,其师资水平不高,管理不太规范,硬件和软件设施不齐全,无法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因此,大量的学生被输送至深圳、广州等外省实习,而学生在外省实习的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其实习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 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教学质量检测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考)是检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6年,贵州省首次实行“国考”,其过关率不高,研究者调查的这所学校首次过关率未超过30%。教师资格证过关率不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同时,学校为了应对国考的挑战,加大了理论知识讲授的力度,从而缩减了学生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引领,间接地走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本省幼儿教育第一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合作精神、较强的保育与教育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教师。

(二) 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实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1. 构建由四大模块组成的完善课程体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构建科学、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四大模块,五个子项目组成(见图1)。

四大模块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整个课程体系结构紧密,形成了系统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2. 实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传统的顶岗实习之外,还应包括吹、拉、弹、唱等基本技能训练、教育活动模拟、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方面。以及对幼儿行为观察和教学活动方案的制定等。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内容。

(三)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校园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幼儿园教师不但要掌握教什么,更要学会如何去教幼儿。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幼儿,观察幼儿,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除理论知识讲授外,还可以采用校园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请幼儿园或早期教育机构有经验的老师为学生授课,也可以带学生去幼儿园观察儿童行为,在实践中掌握该领域需求的知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满足幼儿园的要求。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引领。

(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强调其个性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取多元评价方式,除理论知识的测验,还要看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否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学校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价,以促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五)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一定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有计划地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从幼儿园或企业聘用优秀的兼职教师并加强管理。使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优化,实现师资结构的梯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厦门大学,2013(12).

作者简介:孙王,贵州省毕节市,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