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的翅膀飞翔

2018-11-14乔正南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问题

摘 要: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突破学生从众心理克服思想惰性,扩展视野强化基础是培养小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前提。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与质疑灵感,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小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重视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俗话说,知识和学问是应该学会和要求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他主张“博学”应从“多问,多听,多看,多了解”入手。他高度重视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怀疑是思想的开端,是学习的终结”。国外许多学者强烈主张问题意识和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考始于怀疑和惊奇。”问题意识是创新和发明的基石。所有的创新都源于对问题的发现,发现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总之,问题意识体现了人的思维的深度、潜力和指导性,只有用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规律性知识。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有“疑前人所未疑,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勇气,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只有学生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很好地启动创造性思维,才会很好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经过几年探索运用如下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

一、 学生主体方面

(一) 突破从众心理

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提出心中的问题,对于培养问题意识有很大帮助。

(二) 克服思想惰性

“灌输性”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严重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像婴儿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嘴巴张大等着老师一口口地喂饭。尤其是语文学科,很多学生认为根本不用思考,课堂上爱听不听,其实不然。在学习上抑或生活中,发现问题总思考为什么,时间久了,思想也就深邃了,写文章也就得心应手了,语文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所以,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对于培养问题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 扩展视野,强化基础

常言说见多识广,可以说能提出创造性问题的人那么他必须具备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且具有广博的视野以及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技能。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文本的同时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知识面,开阔视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丰富生活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上或生活中,发现问题总思考为什么,时间久了,思想也就深邃了,写文章也就得心应手了,语文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二、 教师主导方面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创新发明的基石,可以说一切创新都源于问题的发现,然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不遗余力,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才能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二)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问灵感。

大海是一个飞跃,天空的高度在飞翔。自由、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是问题意识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提问启发和好奇心是使学生善于提高高质量问题的两个最重要的出发点。我们知道,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是一门具有新鲜性和生动性的学科。它应该允许差异和竞争蓬勃发展。这种轻松、快乐、民主、和谐、平等、人性的语文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敢于提问。

(三) 尊重个体体验,鼓励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指出了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即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三、 教学方法方面

(一) 课前预习,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对文章布局谋篇的质疑以及欣赏精彩片段的品味质疑等。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常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文章认真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后,可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位学生站起来说:“什么叫‘斗士?为什么把他称作‘艾滋病小斗士呢?”我说这个问题正是学习《艾滋病小斗士》这篇文章的重要突破点。

(二) 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

1. 从课题上质疑提问。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进行质疑,提出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2. 寻找矛盾之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常有着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的精彩之笔,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深入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在矛盾处刨根问底。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基于以上问题的研读讨论和資料搜集,最终理解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探寻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可引导学生在此处提问,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写给他的儿子的信中说:“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会对表示话未说完的省略号提问: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做什么样的人?“给”为什么比“拿”愉快?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是获取,突出了教材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参考文献:

[1]董菊初.问题意识:新课程施教的关键[J].语文建设,2003(10).

作者简介:乔正南,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泗阳县众兴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问题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