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11-13邱杰

山东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邱杰

摘 要: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探索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环节面临若干命题,要求我们构建以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双导向相叠加的教学目标,打造跨界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搭建多方联动的实践平台、构建过程贯通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型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课程教学体系的转型”等一系列刻不容缓的改革命题。在这一系列转型中,高校思政课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相叠加相契合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对接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搭建跨界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立体互动的教学载体;突出“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等,以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1、如何制定适合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思政课肩负着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使命。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实现将上述统一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服务人民的信念、攻坚克难的责任、敬业爱岗的理念、精益求精的执念等纳入课程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首要前提。

2、如何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契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思政课全部使用“马工程”统编教材,理论体系完整,教材优势凸显。必须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这一转化中就要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体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体现人文精神与品德修养、体现工程师文化与职业素养、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涵养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3、如何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和思维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组合拳”,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的特点,这一特点应当成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及选择的重要指导。在理论教学环节,要注重通过案例研讨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演讲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通过主题报告、企业调研、企业见习、基地考察等方法,联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融合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创意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

4、如何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可以唤醒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提供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和公民合作精神。”[1]这也要求在考核评价上,要强化以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过程及效果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抓手,摒弃片面强调书面考试成绩,建立科学、多样的考核方式,有效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理路

1、立足能力需求导向,构建以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双导向相叠加的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社会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专家咨询、进行学生访谈、企业用人单位调研等方式,梳理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备的能力和素养“菜单”,梳理出每门课相应的“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以及敬业爱岗、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培育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培育和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培育和提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注重对学生中国国情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等,助力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砥砺知行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2、放大协同创新效应,打造跨界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要进一步完善“跨界”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机制,有效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等组织及外聘专家队伍在教学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助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在校内,可组建由核心课程责任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并以此为抓手打造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实现全员育人。在校际,可依托教学资源集中的区域优势,组建专题讲座教学团队,由最优秀的教师讲授其最擅长的专题;在校外,可引进当地创新要素资源,让企业领导、创业新秀走进思政课堂,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新成就和新动态引入到思政课课堂中来,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最新需求、创新创业的经验教训和真实招数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新内容传递给学生。

3、采取专题讲座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上,通过专题设置,力求与社会热点、教材重点、学生兴趣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求,实现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更为聚焦。如四门课所设专题可采取模块设计,通过设置“理论问题面对面”(旨在将该课程中最核心的理论问题讲清讲透,夯实理论基础)、“社会热点问题点击”(旨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关切问题探讨”(旨在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专题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等模块,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专题研讨,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确保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效果“好”起来。同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鲜活的事例,变革“概念灌输”式的话语体系,让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生活叙事,并借助新媒体等教学手段,推动信息化教学,活跃教学样态,通过制作微课程等方式,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构建课程情境,培养学生的互助情感、协同认知和社会责任,在知识导引、案例分析、研讨发散、主动参与中渗透价值引领。

4、借助项目驱动方法,构建多方联动的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学可采取学生分组、“一组一项目”的方式,以项目实施驱动学生投身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项目策划、考察调研、报告撰写环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等,激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申报课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培训、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建立“手拉手”、“请进来”、“走出去”的联动机制,实现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锻炼”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5、注重“过程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构建过程贯通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积极探讨以“课堂参与度”、“主观努力度”、“知识积累度”、“行为实践度”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化考核方式,通过课堂表现打分(考勤、听课专注度、问答正确性、互动参与度等)、课内作业测验(学习心得体会、课外阅读笔记、课堂小论文的完成质量等)、实践课程考核(演讲文稿及PPT、微视频剧本及微视频展播、社会实践报告评选等)和期末开卷考试(侧重理论知识分析及应用能力考核)等多元集合的课程考核方法,尊重和满足学生平等交往和参与性学习愿望需要,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环节深入思考,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投入,落实行为养成,真正实现从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到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换,有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侯保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