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做《乌合之众》
——也谈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变

2018-11-13胡凯恒

新生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勒庞心理特征领袖

胡凯恒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一、初识

初识《乌合之众》,它被搁置于书店当中不起眼的落灰木架上,吸引我的当然是书名,届时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是,这难道是一本写一群“坏人”的书。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自己的叛逆期,仅凭对“乌合之众”四个字的无限遐想,便买下了这本书,带回家,然后找了一个细雨淅沥的午后,躲在窗边独自翻看。也正是在那一天,很少去关注人,去思考人的我,意识到这是一本写人的书,是一本写一群人的书,是一本写一群人的心理的书。

《乌合之众》一书全名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全书中文版大约15万字、薄薄一本,但其却在社会心理学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确切地说该书开创了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先河。在《乌合之众》之前人们并不清晰何为群体,更未曾想过群体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而《乌合之众》给了我们方向,第一次明确对群体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之后对群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天我们看到、听到所有涉及群体心理和群体的研究理论、学说流派以及实用方法等等全都是从这本书里发展出来的。《乌合之众》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何谓群体、群体有哪些心理特征以及群体是如何形成并产生社会影响的。该书给出的答案是: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有可能形成群体,而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于冲动和自信倍增的心里特征,群体当中的领袖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一个能够提出断言的人,通过对断言的不断重复,以及情绪的感染、动员和引导群体。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自然应出自于一位专业研究者之笔时,《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的真实身份却让我们大跌眼镜。这个勒庞竟是个医学博士,本职工作其实是医生,但是他的个人兴趣确是沉浸于科研当中,而且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等等,那么当然这本《乌合之众》也就是勒庞业余研究倒腾出来的成果。这本书当中的观点并非是一开始就被看好或认可的,毕竟在当时法国专业学术机构看来,勒庞并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不少的批评之声,比如说认为勒庞的研究不够严谨存在把猜想当做结论的嫌疑,又或者认为勒庞对于群体的态度过于悲观。但无论是猜想也好、胡说也罢,此后法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桩桩鲜活的事实说明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勒庞应该是一个成功的预言家。那么他究竟预言了些什么呢?这也就是该书的重点内容了。

二、品读

既然是“乌合之众”那么这个“乌合之众”究竟是什么呢?也即勒庞到底是怎么来定义群体这个概念的呢?换句话说在他的眼里什么样的人群才能算是“乌合之众”呢?这当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便是要有一致的心理诉求。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自己置身于同一时空的一个空旷操场上,你会认为随机走过来的一群人是群体吗,当然不,因为他们只具备了数量上的多数却并未有一致的心理诉求,有人或许是来操场散心、有人或许是来操场减肥、再或许有人则是来操场邂逅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呢。但假如还是在同一时空的空旷操场上,此刻突然发生地震,有人大喊快跑,此时此刻你会突然发现原本各有心理诉求的个体此刻奔跑起并产生了一致的心理诉求便是——逃命。那么是不是群体一定要是在同一时间汇聚在同一个地点的人呢?勒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勒庞认为当某个人心理一致性形成后,很多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各式各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面对面凑在一次,甚至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但是他们依旧可以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类群体勒庞虽然在书中没有明确界定但是应明确排除在书中所述的群体范围之外,就是那些被严格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军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等,不属于勒庞所定义的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确定的规制,接受严格的管理,按照明确的指挥行动他们不具有勒庞所提出的群体心里特征。

勒庞眼中的群体究竟具有哪些心理特征呢?当人们一旦聚合成乌合之众后他们在心理上究竟与常人有哪些不同呢?勒庞在书中给我们总结出了群体的三个心理特征。第一个是群体的智力下降,勒庞给出的观点颠覆了我们常认为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古老智慧,勒庞认为恰好相反,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整体的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性的特点。第二个是自信心极具增强,勒庞认为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的时候对于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只不过是想想而已,有的时候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 ,可是当这些个体汇聚成一个群体以后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啥都敢干了甚至有无法无天的感觉,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集中在一起,大家相信什么么都可以轻易实现。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被惩罚的恐惧,换句话说就是觉得干什么事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也即所谓的法不责众。第三个是情绪化,急于行动,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是激烈的情绪越能成为主导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趋向于尽快采取行动,而不只是动动嘴皮子,因此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后,往往就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着就爆。正如勒庞在书中所做的隐喻,他将群体类比成妇女儿童野蛮人并讽刺他们不是用大脑而是用脊椎神经来支配行动。

我们不禁要问群体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呢?勒庞认为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响。间接因素主要指一些观念上、思想上的长期浸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改变,为群体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直接因素则是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事件我们往往也称之为导火索。正如勒庞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带来的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为后来突然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上的间接因素,而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事件则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因素,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布在社会各个地方各式各样的人瞬间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有了心理上的一致性,那么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就会迅速动员起来,最后发展到采取大规模的行动。那么群体的变化发展是不是始终如一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呢?

其实不然,甚至有时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跑偏”,例如法国大革命当中的群众推翻了路易王朝的封建统治要求实行自由民主,可是没过多久还是这波群众又兴高采烈地拥护拿破仑来当皇帝让他进行独裁。尽管勒庞对他关注和研究的群体充满了批判和怀疑,但他还是比较客观的指出群体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判断去评价好坏,一个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前一刻可能还在为争夺一个虚头巴脑的名分进行血腥的厮杀,课后一刻可能就会为保护一个孩子争相奉献生命,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群体的特性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关键是看群体的领袖要把群体带向何方。

那么引领群体的领袖是怎样的呢?勒庞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领袖: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短期领袖往往可以带领群体采取临时的明确的行动。即有可能是挺身而出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也有可能是带头起哄斗殴的黑社会大哥,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面对困难和突发状况时,他们比群体里其他人显得更坚定、更狂热、更有献身精神,他们的行动直接影响整个群体的行动。而群体的长期领袖则非常不同,这种人非常罕见,但它们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一直可以从生前影响到死后,正如拿破仑对于法兰西人民而言。而群体领袖对于群体动员依靠的是断言、重复和情绪传染,而并非理性的事实证据和传统的威望名声。或许正如勒庞所说:“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三、启发

我们置身于这个世界、在这个社会当中,在跟随勒庞《乌合之众》了解了群体心历路程后,我们是否可以更理性地去看待身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是否可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再人云亦云地一味崇拜大咖的断言,我们是否可以在“群体”当中,成为拒绝“乌合之众”的那个自己!

猜你喜欢

勒庞心理特征领袖
领袖风范
马克龙再度当选,但勒庞的高票败选表明法国的分裂日益加深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追寻领袖足迹 奋力追赶超越——学习《梁家河》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