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学术小结

2018-11-13许建中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曲散曲元杂剧

许建中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于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会议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散曲研究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文学院、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处承办。此次会议出席50人,提交论文32篇,大会报告26人。会议秘书处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将大会报告分成文献整理与域外文献、散曲与词学研究、戏剧与戏曲史研究、散曲与戏曲及相关问题研究综合、散曲戏曲及曲论研究5个专题。报告如数家珍,主持及评议精彩纷呈。点评对于报告并非简单赞同,更不是无原则的、廉价的歌颂,而是有所交流、有所切磋。虽然由于时间紧张,会上没有形成交锋、争辩,但会后的切磋、交流十分活跃,贯穿始终,成为会议报告与点评的有益补充。

大会报告可以分为曲论、戏曲论、散曲论三大板块,既有对传统议题的再讨论,更有研究领域的新拓展。主要有以下4个显著特点。

一、注重文献的基础地位,坚持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

基础文献研究成为会议的一个亮点,许多代表提交了多年研究基础上的新成果,许多文章具有弥补以往学术研究空白的意义。陈靝沅教授的《近来来欧美散曲研究》系统介绍了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以来欧美散曲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与成果,为我们了解域外散曲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资料与研究动态。赵义山教授的《曲文献整理类型及曲集古本影印的意义与价值》,是作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的深入思考的集中体现,充分阐明了在当下影印出版对于保存古本曲集全部文献信息的极端重要性。康保成教授基于基本文献的论证,提出了蒲松龄《禳妒咒》为俗曲体戏曲的观点,为传统戏曲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许建中教授《〈九宫正始〉所存元代南散曲所用曲牌的曲律学考察》论证了《九宫正始》的可信性,在考察其所存元代南曲散曲全部曲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元南散曲的基本形态与基本功能。张正学教授《曲选家冲和居士非徐渭、夏履先、方汝浩考》、阙真教授《广西桂林清代石刻中的戏曲史料及意义》、黄胜江副教授《乾嘉文人曲家考略三题》等,都在文献考辩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所论议题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论辩与阐述,可补相关研究之缺误。

二、注重发展的学术追求,坚持推陈出新的研究目标

学术研究应当在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有所发展,这是我们当代学人的责任。许多代表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研讨。孙克强教授《词曲史上的词曲比较论》详细考察了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关于词曲文体认识的历史流变,从词曲代变、词曲辨体、词曲雅俗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词曲之辨不仅体现了对两种文体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文学与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关系到对古典文学嬗变规律的认识。雷磊教授《论杨慎的“以词为曲”》在长期深入的作家研究基础上,展开了对杨慎散曲的细致、深入的考察,揭示了杨慎以词法而作曲的独特面貌。徐大军教授《金元叙事散曲与杂剧曲文叙事体制的确立——以元杂剧“一人主唱”体制为中心》全面考察了元代杂剧与散曲的叙事特点,提出了“元杂剧的一人主唱体制是由联套体散曲确立的曲的文叙事体制发展而来”的新观点。田同旭教授《常伦诗曲心路》、相晓燕副研究员《乾嘉学派与清代戏曲》、王斌博士《文化记忆的承袭和改易——论礼法正音观念对明代文人曲论的影响》等,也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文本与文化关系、文化现象的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各自的新看法,有助于推进相关研究的进步。

三、注重表演的宏观视野,坚持立足剧改的时代要求

剧本的生命在于舞台。学术研究应具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努力为当下戏剧改革的时代现实需求作出应有贡献。紧密联系当下的剧改,是此次论坛的一个特色。张大新教授《现当代豫剧变革发展与其国际化进程》简要梳理了豫剧的历史源流,全面介绍了樊粹庭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后进行的豫剧现代化改革,系统总结了当代豫剧的转型与国际化发展进程。杜建华研究员《从文人经典到艺人丑戏的转化——民国年间川剧舞台正戏丑演现象探讨》特别提出了川剧中一种变雅为俗的特殊的改造性表演,为传统的由粗变精、由俗变雅的戏曲发展史观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典型案例,揭示了戏曲发展的生动性、复杂性、地域性与不平衡性。廖全京研究员《未完成的戏曲现代转型》立足舞台立场,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为何转型、转为何型、何为现代转型三个重要问题,并发表了自己的思考。

四、注重青年的战略培养,坚持勇推新人的学术责任

努力扶持与培养青年学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完成《古本散曲集成》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目标之一。此次论坛特设博士与博后专场,当是国际性学术会议的一个创新。8位青年学者进行了大会报告。张倩倩《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兼评〈剑桥文学史〉关于元杂剧的论述》,在全面分析《录鬼簿》《永乐大典·杂剧目》和各种明代元曲选本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元刊杂剧三十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元杂剧文本结构范式,由此批评了《剑桥文学史》中关于元杂剧的论述,并指出了这种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杜欣莉《试论杨升庵以诗法为曲》则以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杨慎以诗笔而作曲的特点,恰与雷磊教授的观点形成差异。周威《西游悟道,度曲修真——解读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会心外集〉所收散曲〈读西游有悟〉》基于新文献的发现,将刘一明的《读西游有悟》五首散曲与其《西游记》内丹阐释性著作《西游原旨》相对读,指出二者的互文关系促进了《西游记》的传播与文化内涵的理解。闫晓璇《关于〈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两种元刻本的一些思考》、于杨甡《明代曲选序跋中的尊体观》、王润英《行家之外的探索——论王世贞的曲论》、姚亚男《金元之际杨果文学创作初论》、苏文劝《浅谈元代散曲的叙事性特征》、高晓玲《汤式散曲的节俗文化》、徐艳丽《元代中州散曲家研究》,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作出了自己新的分析与阐述。他们的学术勇气、文献功夫、认真态度和学术追求,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与热情鼓励。

猜你喜欢

词曲散曲元杂剧
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的散曲学经典论著
——读《元散曲通论》札记
走向辉煌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坚守在家
从统计方面看散曲“雅”的特色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散曲文化教育基地”
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