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8-11-10孙昀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选择

摘要: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围绕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个扎实”的要求,以“五美”即“生態美、产业美、城乡美、风尚美、生活美”为主要内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乡村与城镇同步、三次产业协调共进的发展路子,对于西部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20年来,陕西平利坚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逐步迈上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境界。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素禀赋

平利位于陕西东南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11镇137个、6个城市社区,面积2647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

人文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设县,县城今址始建清嘉庆8年。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是女娲文化的重要源发地,也是“贺龙元帅入党介绍人、革命先驱廖乾五”故乡。

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巴山药乡”和“生物基因库”,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现已探明重晶石、萤石、铅锌等大中型矿床34个。

中国名茶之乡。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平利茶成为贡茶,是全省三个茶叶基地县之一。“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平利女娲茶”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中国最美乡村。有陕南九寨天书峡、秦楚边关古长城、人文始祖女娲庙等特色景点与徽派民居、生态茶园风光交相辉映,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十佳最美乡村”。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案探索

平利在全国是较早提出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之一,美丽乡村建设在平利历经了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

试点起步阶段:2003年到2004年,提出建设陕西最美乡村。以龙头村、普济寺村为试点,实施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徽派民居、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五大工程”,改造传统村落,推进新村建设。

整体推进阶段:2005年到2009年,提出建设西北最美乡村。在抓点示范、实施“五大工程”的基础上,按照“二十字”方针,确定“八个一、八个有”标准,全面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有40%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平利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两面旗帜之一。

全面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方位打造“生态美、产业美、城乡美、风尚美、生活美”[2]的中国最美乡村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借鉴。平利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打造出符合发展实际的特色之路。

(一)秉持“两山”理论内涵,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美。通过保护与建设,使平利出境断面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保持全省领先,成为天蓝水净、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让山更绿。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累计退耕还林31.2万亩,荒山造林28.1万亩,封山育林283.3万亩,森林面积达到30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6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让水更清。按照“让水蓄起来、连起来、清起来、美起来”的目标,全面开展河道治污、护岸、清理和亲水景观“四位一体”河道连片综合整治,严格执行禁渔令、禁采令,构建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境内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让地更净。以“清垃圾杂物、清生活污水”为重点,开展“清洁平利”专项行动和“垃圾不落地、平利更美丽”等活动,不断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先后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

让空气更清新。大力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深化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优良天数保持在350天以上。

(二)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打造协调发展的城乡美。大力实施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村落、美丽园区、美丽单位、美丽校园等工程,形成“精美县城、特色小镇、魅力小村”一体化发展格局,使平利成为处处皆景、城乡如画的全域景区。

建设精美县城。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名城的目标定位,先后建成了女娲文化广场、一河两岸、堤路工程、工业大道、月湖三级橡胶坝等重点市政工程,国家卫生县城正式命名,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初步构建了青山环抱、碧水环绕、绿树成荫、四季有花、生态优良的山水园林县城。

培育特色集镇。启动建设了长安茶产业观光休闲旅游名镇,老县新型工业强镇,八仙、正阳巴山文化特色旅游名镇,大贵、广佛、洛河、西河田园风光休闲名镇,实现一镇一品、各具特色。

塑造魅力新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深入挖掘村庄个性,突出精品村、整治一般村,实行差异化建设、阶梯式发展。建成龙头、高峰、三里垭等12个环境优美、产业鲜明、文化深厚、服务完善的精品旅游村,药妇沟、高原等五星级新型农村社区30个和五美新村50个。龙头村、长安十里茶园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

(三)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打造低碳高效的产业美。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使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提升现代农业。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现茶产业率先突破,全县绿茶和绞股蓝面积达到23.2万亩,培育茶饮加工企业197家,开设茶叶专卖店253家,“平利绞股蓝”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茶饮产品年产量达到8500吨、实现产值9亿元。

做强环保工业。围绕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清洁能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推进工业循环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陈家坝绿色产业园、长安茶饮产业园、老县新材料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家。连续四年跻身全省工业增速最快前十县,荣获省政府“循环发展贡献奖”“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全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县”。

发展生态旅游。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高标准、高品位”理念,初步形成了以“茶乡风情游、秦巴风光游、人文景观游”三条线路为纽带,五峰山城、茶乡古镇、龙头新村、始母圣山、天书奇峡、琴岛水色、芍药溪谷、平湖烟云“八景”为节点的“三线八景”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平利成为秦巴地区旅游热线和区域性休闲度假胜地。

(四)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打造崇文尚德的风尚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民风建设,使平利成为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文明之乡。

实施“德在平利”工程。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坚持“每三年开展一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评活动,每季度公布一期‘善行义举榜,每月推荐一批‘身边好人,每天开展‘日行一善”的“五个一”活动,在村和社区建立“道德讲堂”和“道德模范走廊”,把身边典型写成故事、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引导群众见贤思齐。

弘扬女娲文化。以群众广泛认同的女娲文化为依托,挖掘提炼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天人合一、宽厚博大的“女娲精神”,建成女娲文化广场、女娲祭祀大殿,成立女娲民俗文化协会,出版女娲民间文学系列丛书和女娲故事连环画,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

繁荣文化事业。实施镇村社区文化中心全覆盖工程,镇建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广播室、文化室,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活动阵地。组建各类文艺协会16个,吸纳各界文艺人才1600余名,平利弦子腔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全面推动社会事业,打造共建共享的生活美。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使平利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祥和之地。

实施精准扶贫。“十二五”期间,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社会扶贫”六大工程,累计实现脱贫16236户40590人。2016年全县4个贫困村9970人脱贫“摘帽”;2017年全县13个贫困村8065人脱贫“摘帽”。

持续改善条件。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累计搬迁1.62万户54496 人,连续三年荣获全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十三五”期间被省上确定为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综合示范县。加大以“三通”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连户水泥化”,16.5万农村人口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双高双普”通过省政府表彰命名,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命名。实施的“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务工”工程,成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全国试点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县医院、中医院创“二甲”达标命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五保集中供养受到民政部表彰。保障性住房建设荣获2013年全省十佳县。

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帮扶、结对认亲”全覆盖,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小微权力清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以创建平安平利为载体,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工程建设环境治理”,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平利在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平利结合新农村建设,创造性提出了“八个一、八个有”的建设标准,即每个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畅通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农户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实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八个一、八个有”经过实践检验和总结升华,逐步成为指导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标准,继而上升为涵盖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资源环境、农业现代化等要求的标准化体系。实践证明,规范性的统一要求是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同时,把尊重干部群众首创精神的做法纳入了标准化,使人民群众成为标准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调动了广大群众推动标准化进程的高涨热情。平利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一刀切”“齐步走”,而是具有内生动力和创新精神的承载体,只有如此,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走得更远、更具活力。

第二,必须坚持持续性与时代性相结合。自2003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平利的发展目标,从未偏离这条主线,从未中断建设步伐,并始终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把握时代脉搏,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创造了新鲜经验,取得了新的成绩。比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平利率先提出“八个一、八个有”标准,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平利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两面旗帜之一和中央党校教育实践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阶段性中心工作始终有机融合、相互助力,既保持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又最大化适应各阶段工作重心,有效对接了政策机遇,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了持续推进、步步升级。

第三,必须坚持协同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改革创新为动力、社会参与为前提、党政善治为保障的全民性工程,需要全县上下思想统一、同向发力。通过“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凝聚了合力,县上成立书记、县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县级领导挂联乡镇,部门结对包村,强化综合协调,落实具体任务,强化责任考核,使美丽乡村建设“每个部门都不能缺位”;通过“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整合了资源,坚持“项目集中、资金捆绑、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分步实施田、园、路、堤、水、林、景综合改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连片治理、整体推进,使美丽乡村建设有了硬支撑;坚持自下而上做决策,自上而下抓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設的主体,使美丽乡村建设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才形成了美丽乡村“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平利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提出“五美平利”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全面覆盖、相互衔接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形成了以标准化引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模式,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推进、标准鲜明。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2]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为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平利县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R].2016

作者简介:孙昀,中共平利县委党校副校长 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选择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