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试题特色

2018-11-10张彪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考查

摘 要: 201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已圆满结束。这份历史学测卷以“新时代”为题材,反映时代要求,关注时代热点,鲜活雄健的时代气息激荡有痕;试卷饱蘸着命题者浓烈的价值关怀,醇厚绵长的家国情怀充盈全卷,浸润无声。“时代”“家国”是这份“苏派”学测卷的两大特色,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历史教学的重心和方向。

关键词: 时代气息 家国情怀 2018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试题

随着2018年4月9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成绩的公布揭晓,新旧交替(新课标刚刚出台,老教材继续使用)背景下的这届“小高考”终于落下帷幕。这份“过渡年代”的“转型之作”有哪些特色?试题又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还是很有必要详加分析和探讨的。

在认真做题、细细品卷后,笔者发现这份试卷称得上是一份时代气息飞扬、家国情怀浓郁的“苏派”佳作。本文拟以“时代感”和“家国情”为中心,摭谈2018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的试题特色,请方家指正。

一、紧贴飞扬“新时代”,鲜活雄健的时代气息激荡有痕

材料新、立意新、情境新,是这份学测卷的一大亮点。以“新时代”为题材,反映时代要求,关注时代热点,贴近学生心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1.宏观叙事,关注热点——描绘了鲜活亮丽的“时代画卷”。

试题引入多个“时事新闻热点”,作为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新情境、新材料。一是“政治热点”的引用。第19题引入2018年2月2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宪法修订完善的历程。第20题以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两岸一家亲”理念为切入口,考查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二是“文化热点”的铺垫。第1题以2017年10月30日汉字起源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为背景,考查甲骨文的文字特征和使用年代。三是“科技热点”的介绍。第30题以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为题材,考查现代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科学性)。

试题还结合了多个“周年纪念热点”,作为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新素材、新内容。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第26题考查了广义十月革命历程中较早进行的“二月革命”。今年(2018年)是马克思200周年诞辰,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第34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年(2018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第37题以奋进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業为时空框架,以央视“春晚”为叙事主题,考查历史关键时刻中国“改革”和“开放”的重大举措,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理解体会作为文化盛宴的“春晚”与改革开放时代巨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幅精彩纷呈、活力十足的“时代画卷”在娓娓道来的“叙事释史”中立体呈现、缓缓展开。命题者在“大处着眼”(宏观叙事)之余,亦能从“小处入手”(微观聚焦),关注“热问题”背后的“冷思考”(现实关怀)。

2.微观聚焦,关照现实——砥砺着雄健豪迈的“时代精神”。

第1题“甲骨文”入题的背后,是被誉为记录中华文明“活化石”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认同。此题强烈的现实关怀是引导国人更好地保护、研究包括甲骨文等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34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意义。第11题通过陈潭秋的回忆,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和政党性质。第12题从毛泽东大革命时期有关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论述出发,考查毛泽东“农村农民革命”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渊薮)。第15题以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为考查对象,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九一八事变”发出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第16题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宏大背景中,引入小切口——平津战役中的“和平谈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放北平,保护世界文化名城而做出的努力。第17题以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为素材,“合作化”、“公私合营”、“社会主义”等漫画文字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第37题以改革开放风雨兼程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砥砺奋进40载为主题,呈现了一部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史诗。

以上第34、11、12、15、16、17、37题构成了一套具有严密逻辑的组合题,其反映的铁一般的事实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还深刻改变了中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伟大实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并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

这份学测卷紧贴飞扬“新时代”,既有对“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和立体呈现,更有对“时代精神”的逻辑推演和价值诠释。如果说“时代感强”是一份佳作的“外形”的话,那么“家国情浓”则是其“内涵”或“卷魂”。

二、饱蘸浓郁“家国情”,醇厚绵长的家国情怀浸润无声

抓铁贵有痕,润物细无声。这份江苏历史学测卷体现“新时代”印记的同时,饱蘸着命题者浓烈的价值关怀:变“形塑新人”为“化育新民”。通览全卷,醇厚绵长的“乡土情”“家国情”充盈其间,浸润无声。

1.植根乡土,化育乡民——沉潜着醇厚朴实的“乡土情愫”。

乡土课程资源是学生身边的历史,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可使学习者主动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话”,使现实情景与教材知识相互印证,了解其渊源,比较其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融一地醇厚乡土史,抒一方朴实桑梓情,这是“苏派”试卷的一贯特色。

这份试卷中有3题典型地体现了这一乡土特色。第6题引明人王士性所撰《广志绎》中的一段史料:“(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管窥出明朝万历年间江苏主要城市专业化生产的场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该题中出现了考生熟知的四个江苏城市:苏州、淮阴、扬州、无锡及对应的专业化特产——丝、粮、盐、米。笔者揣测,考生做这题时肯定倍感亲切,说不定还会会心一笑。第7题考查太平天国定都后,巩固安庆和天京的重要军事行动“西征”。此题与江苏省会城市南京有关,主要考查学生的地图意识和“空间感”。第8题进一步运用了学术界最新成果,李鸿章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攻克苏州后创办“苏州洋炮局”的相关资料,考查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代表企业。由此可见,鲜明的“江苏印记”使这份试卷生动亲切——人文味跃然纸上,乡土情自然彰显。

2.倾心家国,掘井及泉——滋育了绵长悠远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话语形式[3]。依据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一般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4]。应该说,全卷倾心家国,浸濡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先进现代文明交融并育。如选择题1题—6题,分别考查甲骨文、宗法文化、科举制度、农耕工具、四大发明、商品经济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成就,展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培育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简答题第38题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考查近代英、美、德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创建和完善的历程,引导学生从“时代”视角看待“制度之局限性”;从“国情”视界体会“制度之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眼光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文明价值与问题局限,建构我们的“家国情怀”。

试题第36题更是深挖传统,掘井及泉,以“家国同构(情怀)为主题,通过三段材料(详见2018年江苏学测卷(必修))考查儒学在两汉、宋明的发展变化、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此题三小问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指向不同时期儒学“家国同构”的措施和意义:(1)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是什么?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有哪些?(2)宋明时期,理学家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了“理学思想体系”,其中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途径是什么?(3)由儒学“家国同构”理念扩展上升的“世界意识”或“天下观”在新时代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此题寓强烈的现实关怀于厚重的历史之中,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浸润着绵长悠远、古为今用的“家国情怀”。

三、掩卷余思

朱能老师认为高考试题“在价值引领、记忆构筑、素养考查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领跑作用”[5]。在这个素养引领教学的新时代,一线历史教师要细细揣摩命题人不一般的思考和“情怀”,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学。掩卷沉思,这份试卷的第36题在传递满满情怀的同时,也有值得我们再审视、再反思的空间。

第36题巧妙开掘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蕴含的新内涵,展示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在涵养道德,充实心灵,激发社会责任感,在滋育“天下为公”的世界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的多重价值意蕴。学生在做题中回望传统,立足现代,探寻“传统”之中的“现代”养分,确实可以自觉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家国”又是一个历久弥新、常谈常新,有时又是一个备感沉重的话题。

“家国天下,乃是一个认同问题,而且是中国人独特的认同方式”[6]。传统的“家国天下”是建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下,以“政治伦理化、私性化”[7]为基本特征的“共同体”(类似于“社稷”一词)。许纪霖先生认为,传统的“家国与天下,既是具有高度同一性的连续体,同时又有某种不可弥合的断裂,而自我恰恰镶嵌于这一连续与断裂的夹缝之中”[8]。传统“家国”下的个人常常被遮蔽和束缚,国人只有王朝观念,沒有国家观念;只有所谓的“天下”,缺乏真正的国家认同。正是在近代以来“家与国断裂”“国与天下分裂”的“大脱嵌”下,“国民”与“国家”才真正诞生,中国逐渐从传统“华夷天下”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这一艰难的转型(中国现代化历程)经历了多少血泪和耻辱,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和代价,纠结难忘的民族伤痛下有着太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教训。

在家国重构和“再嵌化”的当下,在全面改革和民族复兴的今天,历史教师既要“继古开新”,更要“兼容并包”——引导学生理性剖析传统“家国同构”蕴含的新意涵,正确认识“家国情怀”的新价值。我们要告诉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仅依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狭隘和局促的。不仅要“古为今用”,还要“洋为中用”——“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我,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我”[9];既要“补充社群主义以建立社会的自我,引入共和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以重新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又要“强化世界主义让个人从普世文明中获得真正的自我”[10]。

第36题的命题理念是“从中国看世界”——摄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补益现代世界,这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我们要放宽历史的视野,“从世界看中国”,用“他者”的眼光审视自我,反思得失。因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1]。这些本身就是滋育“家国情怀”,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许对36题的“再审视”“再反思”才是这道题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四、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悄然启动的春天里,2018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试卷正是循着“历史前进的逻辑”,迎着“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家国情”。

“评价不是手电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标,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方向,寻找课堂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增值途径”[13]。“时代”“家国”,这份学测卷的两大特色确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历史教学的方向和重心。让我们以此为启迪,教好书,育好人,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健全人格和理性精神的“家国人才”奉献出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2).

[2]张彪,薛权开.例谈乡土史教学的教学价值[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3).

[3]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

[4][11]中华人民共和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5.

[5]朱能.试题里的历史记忆:事实·观念·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7).

[6][7][8][10]許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472.

[12]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8-4-11(3).

[13]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