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新问题

2018-11-10徐军义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改革专业

徐军义

摘 要: 21世纪以来,高校规模扩大,地方高校承担了更多的高教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师资队伍质量是制约地方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高教“双一流”建设使地方高校师资队伍不断流失,出现课程建设中的新问题,如高质量课程难以开发利用,转型发展难以推进落实,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等,规范课程管理,进行课程建设,构建优质课程共享资源是解决地方高校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共享模式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点。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与根本,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平台,学科是专业知识构成的重要领域,课程则是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课程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更多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既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地方高校不仅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但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显得滞后与老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新时代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45)。高等教育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支撑与引领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专业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它是我国本科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近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45%,两三年之后将超过50%,这一趋势可能加大,说明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需求,是提高大众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3]。从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情况看,部分“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并没有大幅度扩招,更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条件保障与内涵建设,其师资力量整体得到充分的补充与发展,硬件条件优先得到改善等。部分地方高校或是通过“升格”,或是通过“转型”等方式,不断申请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地方校内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学历、高水平、高职称师资匮乏,新的课程建设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条件日渐紧缺,教学方法也得不到真正改进,学校教学质量日渐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自国家“双一流建设”以来,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艰难,优秀教师不断流失。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我国地方高校超过两千余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中之重,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核心步骤,优化高校课程建设应该是地方高校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地方院校开展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地方高校目前的改革发展总体落后于国家高教改革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知识总体老化、教学方法一般滞后,课内教学多,课外实践少,特别是师范类教育,学科知识占据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变革,课程改革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其存在问题总体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整体老化或结构整体比较混乱。高校课程建设应呈现为动态性发展,在学科专业体系内须不断调整优化,要保证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提高专业技能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利用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国家高校改革迅速,地方高校的师资与条件保障总体较弱,或课程开设不足,或课程改进迟缓,或急功近利开设无关紧要的课程等。凡此既不能保障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又不能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教学改革力量不足,团队合作意识总体不强。学科专业的知识构成与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需要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实现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一些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与团队建设结合总体不紧密,协商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任務、目标不是很理想,教师的团队意识不强,课程建设的进程与质量不能得到保障等。

第三,课程建设中评估不到位,课程实践中监管难以落实。课程建设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差异性的逐层推进过程,某一课程建设的程度与质量都需设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对课程进行体系性的管理与控制,监督与考核,特别是对课程建设的细节落实与监督等,推进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四,对课程改革建设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足。部分地方高校积极申报课程改革项目,做了许多改革性的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最后将改革成果进行总结和上报,结题之后就不再关注课程改革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容易造成高校课程的重复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难以真正提高,不但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等。

第五,对课程改革资料的积累与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不足。部分高校每年都有课程改革项目,一般都在几十项,若逐年累加,应超过几百项,所有课程都应有改革经验。事实上,更多课程改革成果从结题开始就被存放而失去活力效力,而许多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在实际教学中都如常,没有改进,教学方法如故,多是增加了PPT投影,课程缺少新内容,不能将学科前沿内容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等。

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自我发展中要重视课程建设,着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新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地方高校有限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地方高校教师资源有限,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总体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造成课程改革整体落后,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五点参考意见。

第一,要重视专业规划,规范课程设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工作(包括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目前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每个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支撑。多数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和实践技能课等,课时也有相应要求。2018年的“专业质量国家标准”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指南,可以此为据,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第二,要重视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地方高校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须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优势,有梯队有层次地推进学科专业发展,增强学校发展动力等。课程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与重点,也是构建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重要载体,连接了学校发展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地方高校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要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实现校地、校企、校政结合,吸引社会力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要重视课程建设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机制。高校课程改革多以项目方式推进,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改革过程的管理,科学制定考核与评估办法,促进课程改革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大对已验收课程的检查与淘汰机制力度,特别是对停滞不前课程的筛选,努力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等。

第四,要重视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改革。地方高校目前多数处于转型发展,要突破传统高校发展模式,让课程成为与地方社会经济对接的重要桥梁,科学规划,创新课程,积极融入区域社会发展,实现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

第五,要重视课程建设中的资源共享问题。地方高校一般都有相应的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发挥优秀课程的共享程度,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

以上五点是解决地方高校课程建设面临新问题的主要对策。地方高校要有危機意识,积极思考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团队意识、过程考核、整体评估和实践应用等问题,优化课程建设的管理体系,搭建课程建设的平台,拓展课程内涵外延,挖掘课程建设价值,发挥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叶雨婷.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N].中国青年报,2018-1-30(01).

[3]宁滨.认真学习本科教学国家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8(10).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改革专业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改革之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