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8-11-10陈丽珊武东华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文化强国

陈丽珊 武东华

摘 要: 党的十九大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发展措施,发展和创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认识,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十九大精神 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提高了国际话语权。可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关键步骤,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有利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带领中国走上强盛之路。

一、实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

新时代中国走的是实干兴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化进程中,对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和担当。具有独特价值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耀眼的光芒,引领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大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相契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之后在其著述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将“软实力”明确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2]。一个国家的实力包括国家硬力量和软力量,在提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各国之间激烈的实力竞争更多的是国家间软实力的较量。再者,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国家软实力主要由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构成。可见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这对中华文化走向大繁荣、让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机遇

(一)党的正确领导和党建制度改革的推进。

党的十九大最突出的贡献是确立了习近平思想作为新时代全党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着想,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塑造文明中国的大国形象。党毫不懈怠、居安思危,推进党建制度改革,带领中国走向繁荣昌盛。中国在世界的迅速崛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取得的重大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并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的机遇。

(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带来了契机。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给成百上千的网民提供了文学资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比如,《鬼吹灯》、《锦衣夜行》等网络文学的流行和出海,有利于传统文学通过互联网变成流行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信息全球化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契机,創新文化传播的媒介,让中国文学传播到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近年来,央视打造了多部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电视节目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节目,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输出多个国家,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十九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十九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一带一路”倡导开放包容,尊重文化差异,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学互鉴,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丝路精神”的指引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成员国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此外,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教育的发展,中国在建设二十一世纪“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加强了与成员国的教育人文交流,对国家人才培养和国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形势下,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二十一世纪,西方意识形态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等新载体,加强其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推广其文化,冲击着中国本国文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产生了“崇洋”心理,这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国内文化建设环节存在不足。

党和国家致力于文化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文化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的环节。文化政策、文化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人才队伍的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对人才的经济投入存在区域差异悬殊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还不够,人才供给出现矛盾;我国还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当前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对等的挑战等。这些问题和挑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只有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切实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思想指导。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宣扬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至今仍然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中国走上发展强盛之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利于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的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内涵,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表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党和国家从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贪老虎”一只一只地囚禁于反腐这张大网中,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办好事。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争当四有公民。如今,社会上不缺乏好人好事,“最美出租车司机”、老人救落水小孩、为部队官兵制作保暖衣物等,心是肉做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多一些好人好事,让心与心靠得更近些,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进一步。党的十九大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增强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三)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一个民族强大的重要原因是有牢固的文化根基。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著作,五千年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敏泽先生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还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3]中国人应该对中国文化感到自信,辩证地看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中华文化闪耀光芒。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近年来出现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发展、中国流行文化的大众性文化产品的增加和在世界影响力的提高,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十分可喜的。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的绪论中说:“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可见当今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觉,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习总书记以民为本,造福人民。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創造”[1]。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群众放在文艺创作的首要位置,从人民生活取材创作,更能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目标。更有利于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使人民满意,使作品不废江河。

(五)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我们要重视各个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如果每个地区的文化都发展起来,那么中国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不远了。因此,每个地区都要深度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文化发展优势,鼓励发展当地的特色文化。使特色文化作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不断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不断发现自己的文化。同时,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的困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实现伟大复兴。

“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文化这个词,我们本身也生活在文化环境中,在现代社会如果某个人要想脱离文化来生存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4]。可见在现代社会,文化是多么重要,在以文化作为主要竞争因素的二十一世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找对良策解决。十九大报告正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良策,所以党和国家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为祖国做出贡献。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将它贯彻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1-28(1).

[2][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

[3]敏泽.“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及文论的发展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6).

[4]麻国庆,李志军.文化[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8:2.

猜你喜欢

十九大精神文化强国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