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的守望者

2018-11-10陈如意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童心小学语文

陈如意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真实的语文,让语文回归童心,让课堂关注儿童,满腔热情地为儿童开启通向属于的明亮窗户,这是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愿景期待。但当下,成人取向试图让儿童与童心告别,教者用僵化、陈旧、固定的思维方式把某些“教义”硬塞给儿童,导致语文课堂背离其本真面目。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索,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儿童世界、让小学语文教师成为童心的守望者加以分析。

關键词: 小学语文 童心 儿童世界

童心,是你张开双臂在蓝天下飞翔的梦;童心,是你马尾轻晃时不经意间吟诵的童谣;童心,是你赤着脚满世界跑的欢声笑语;童心,是你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能耗上一整天;童心,是你上一秒还和朋友“绝交”,下一秒又变得亲密无间……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说得好:“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人之根,是人出生时自然存在的本性和天赋资源。它是自然之心,真实而朴素,往往在简单的形式中表现出对世界最新鲜的感受、最奇特的想象和最纯真的思想。

然而不幸的是,在教育功利主义和成人取向的重压之下,语文课堂逐渐失落了童趣与诗情,儿童失落了童心与幻想,孩子们只能日复一日地被训练、被题海湮没,成为老态龙钟的儿童,成为流水线上的“零件”。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要工作是恢复语文课堂的本真面目,尊重童年的权利,珍视童心,倾听童言,分享童趣,在童心的指引下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生命状态,还给儿童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让儿童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

一、文本解读,怀有童心,亲近儿童生命状态。

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他们重感性体验,重直觉把握。教学的成功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带着纯真的童心,以儿童视角尽快进入角色。

文本解读时,教师应以儿童为本位,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悟。如教学《大海睡了》时,充满童心的想象应该把教者带到夜晚的大海边,仿佛看到鱼儿、贝壳、水母、被海水摇碎的星光及深蓝色的天幕上那一轮金黄的月亮,都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沉沉睡去;教学《小小的船》时,不仅让学生想象坐上了月亮,教者也应亲历情境,凝神望着那个弯弯的月亮,不知不觉中飘飘摇摇地飞上月亮船,和云儿嬉戏,看星星眨眼;教学《雨后》时,想象应超越时空,将教者带回童年,亲历那在雨中拼命地踩着水、把水花溅到很高很高却乐此不疲的快乐时光……只有怀有这样的童心,教者才能真正走进儿童世界,才能和儿童联结、沟通。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言:“孩子的眼睛是通往童话世界的门扉,我们要倚在这神奇的门扉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揣摩着孩子的心理去想。”从这个层面而言,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亲近儿童生命状态。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应该将孩子的天真本性和教学的“自然”语境“天人合一”地融合在一起,与孩子们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直至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

二、放飞个性,呵护童心,珍视儿童真实情感。

童心就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不会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虚伪掩饰。这种生命的真切感悟,使孩子们易于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老师应该尊重童心、呵护童心,为儿童的心灵保留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获得内在的从容与悠闲,唯有获得这样内在的真实,他们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

如教学《大海睡了》一文时,一个可爱的小丫头向我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陈老师,大海是女孩还是男孩呢?是胖子还是瘦子呀?”我当即表扬她的问题极富个性、独具创意,并让全班同学以此为话题进行讨论。结果,全班同学对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纷纷联系文本侃侃而谈,用儿童独有的表达方式呈现属于他们的“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呵护与珍视,才能让这颗珍贵的“童心”的种子萌发。

又如教学《雨后》一诗时,我适时抓住课文留白,除了兄妹外,其他孩子玩得怎样?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生活体验又一次被激活,纷纷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曾经经历过或想象过的玩水的快乐情景。不经意中,发现后排一个不善言辞的小男生将广场上孩子们快乐玩耍的情景画了下来。我不但没有批评他不专心听讲,反而表扬了他的画作栩栩如生,鼓励孩子们都可以动笔画一画,并试着配上自己创作的描绘欢乐情景的小诗或几句话。在画与写的过程中,孩子们用儿童独有的思维语言解读文本的“密码”,既得到了张扬个性、放飞心灵的机会,又充分体验、享受了童心童趣。

三、发挥想象,释放童心,建构独立阅读姿态。

刘晓东在《保卫童年》一文中明确提出:“儿童之心如蕴藏着丰富种子的大地,需要儿童教育者们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耕细作,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释放童心,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发挥儿童想象;释放童心,就是融入儿童的生活,成为儿童世界的天使;释放童心,就是关注儿童内在力量,引领儿童发现自己、开掘自己、完善自己。

如我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有一个难忘的教学片断:

师:我在这个园子里很幸福,幸福的不仅仅是我,连园子里的花儿、蜜蜂、蜻蜓、小鸟……院子里面的所有植物、所有动物,都是那么自由、快乐!小朋友们再读课文,感受院子里面花鸟虫草们的快乐、自由。读完以后,请你想象自己就是花儿、蜜蜂、蜻蜓、小鸟……向大家介绍你的快乐和自由。

生自由朗读。

师: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们,你们快乐吗?你们自由吗?请你们尽情地说一说。

生:我是园子里的一条小黄瓜。我愿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我要是觉得闷了,就爬到架子上去,有时候还会翻过墙头,看看外面的风景。

生:我是园子里的小鸟,我有时飞到黄瓜架上乘凉,有时飞去和花儿聊天,还会躺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睡觉。

生:我是园子里的蜜蜂。我会在花丛中采蜜,然后把我的劳动成果分给我的好伙伴们。

……

在本段教学中,我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主问题,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让他们当花鸟虫草,介绍园子里的快乐体验。我与学生敞开心扉,倾心對话,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孩子们兴味盎然,早已变成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尽情畅谈,在充分的想象中,对教材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超越性的开发,从而在文本阅读中获得自我的建构与成长。

又如教学《半截蜡烛》,文本在“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便戛然而止,在孩子们意犹未尽之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用摄像师的镜头语言进行想象性言说: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们做导演,把课文改成一部电影,结尾处“当蜡烛熄灭”,你会把你的镜头对准哪儿?

生:我要把镜头对准那两个愚蠢的德国军官,他们肯定不知道,一个天大的秘密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被机智的情报员保住了……

生:对准墙上的钟,它一直在“嘀嗒嘀嗒”地响,让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越发紧张,现在大家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生:我要把镜头对准哥哥,因为他对妹妹充满了敬佩。

生:对准妈妈的脸,因为她此时一定为女儿的智慧感到自豪。

想象是智慧的信使,这节课的最后孩子们的发言异常精彩,为文本内容增添了温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我想,不仅仅是老师的启发、情境的暗示,更重要的是利用文本的留白,发挥儿童想象、尊重儿童想象,让儿童的创造灵性在文本温度地催化下不断生长,从而真正释放童心,为儿童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建构独立阅读的姿态,引领儿童成为自己,形成独有的思想与体悟。

小学语文,作为儿童语文,应该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因如教育名家周一贯先生所说:“应当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怀有童心、呵护童心、释放童心,深入解读、放飞个性、尊重想象,才能润泽儿童的心灵,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丰润厚重,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回归儿童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益民.周益民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7).

[2]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3).

[3]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4]埃尔金德著,刘光年译.儿童发展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5]陆晓燕.留一颗童心,涵养个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4(2).

[6]邓素英.永远的童真永远的孩子:重读张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7]杜晓利.儿童——需要尊重的生命[J].学前教育研究,2002(1).

猜你喜欢

童心小学语文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自然与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