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与做法

2018-11-10杨锦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7期

● 杨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211200)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聋生因语言发展迟缓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从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入手。《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聋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各科教学密切相关,数学语言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而由于聋生生活实践的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常在数学课堂中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准”的现象,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遵循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聋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数学语言可归纳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在聋校数学教学中需要深刻把握三类不同语言的特点,了解其本质属性,才能灵活表达。

(一)仔细推敲关键字词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性质、定理、规律表述中遣词造句都非常严格、规范。在这类文字语言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推敲,通过在删减、调换的对比中深刻领会其文字语言表达的准确内涵,只有正确理解了,才能正确地进行表达。

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材表述其概念为:“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在教学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不在同一直线上”“首尾依次相接”这样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品读、推敲。用“由3条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组成的图形”“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相接组成图形”与三角形概念进行对比,并通过画图让聋生真正理解这此关键词句缺一不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让聋生更精准地去表达。

(二)深刻领会符号语言的含义

《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聋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其中符号意识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聋生正确理解符号语言的高度集约性、抽象性及内涵的丰富性,学会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换。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计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引导学生用符号表述:am·an=am+n(m、n是正整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说文字语言、学生说符号语言或教师说符号语言、学生说文字语言的方式,让聋生在体会符号语言简洁美的同时,感受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

(三)在对数形关系的理解中领会图形语言

“空间与图形”是《课程标准》中4个学习领域之一。空间观念是聋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想象,但对于聋生来讲,他们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教师可综合运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表达。

在教学“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符号与图形的联系。先要学生画出图形,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再根据图形找出已知的条件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符号语言表述出来。通过“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理、证明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结合起来,利用图形语言辅助学生思维,利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思维。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节,培养聋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

(一)表达操作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让聋生边操作边表达操作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 供图 杨锦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纸做的圆柱体,课堂上请学生沿着圆柱体的高展开,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边操作边说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与展开图的什么有关?圆柱体的高与侧面展开图的什么有关?从而说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高与侧面积的关系是什么。教师板书后,引导聋生归纳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并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向全班同学表达出来,在表达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表达思维、推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聋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设计,了解所学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通过问题的回答,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植树节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六年级植了32棵,比七年级少植了3棵,八年级植的比六、七年级的总数多5棵。八年级共植了多少棵树?”的应用题时,提出如下问题让聋生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植的棵数?要求八年级植的棵数,先要求哪个年级植的棵数?为什么?求七年级植的棵数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聋生说出思维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中要求聋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

三、借助教材内容,培养聋生语言表达的深刻性

课堂交流 供图 杨锦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表达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元素,尽可能多地给聋生练习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此增强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花开富贵赵雪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老师:邱贤胜

(一)利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插图,插图直观、形象地表达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聋生细心观察、发挥想象,然后让聋生把观察、想象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教学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时,先让聋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引导聋生连贯、完整地说出来:“树上原有3只鸟,飞走了1只,还剩2只。”

(二)利用教学具的操作过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具操作过程等,指导聋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并让聋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使知识内化。

如教学得数是10和10减几的口算时,先让聋生摆小棒,左边摆3根,右边摆7根,接着指导聋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有序的分步操作,边操作边口述过程。而后出示插图放大图,让聋生结合看图,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口述给其他同学听,最后口头说出口算3+7的算法算理。使聋生在操作活动和教师启发提问中,进一步领悟、巩固知识,并在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的深刻性。

(三)利用习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一些相似、相近的概念、应用题,教材安排了一些对比训练的习题,让聋生有针对性地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请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把比较的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加减法对比”例子一组题时,让聋生仔细看图弄清题意,回答如下问题:这两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接着让聋生分析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让聋生分别用三句话来说说这两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再回答:一是两道题分别知道什么,问的是什么?二是对比这两道题,它们有何异同点?三是要求聋生将以上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连贯且有理有据地用数学语言把这两道题的异同点说出来。

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教师持之以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聋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