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涯发展体系,实现融合教育终身服务

2018-11-10夏峰黄美贤蒋骊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长宁区随班特教

● 夏峰 黄美贤 蒋骊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0335)

上海市长宁区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注重融合教育向两头延伸,探索了各学段融合教育转衔支持,完善了从学前直至高等融合教育的安置与服务,积极探索了早期干预、学前融合教育、职业教育、高等融合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支持服务项目,构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终身学习机制。

根据区域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和工作推进实际需要,基于对生涯发展理念的追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跨学科横向介入,成功申请并开展了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探索实施区域终身特殊教育研究与专业服务,从而推动了区域性终身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善。区特教指导中心先后立项了“社区老年聋哑人士保健教育的实验”(2015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一般项目),“成年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就业支持项目开发的实验”(2017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一般项目),“成年残障人士社团课程建设的实验”(2017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一般项目)等一系列课题。基于此,长宁区开发了自闭症人士就业社团、西餐社团、老年医学保健讲座等一系列成年残障人士学习项目,为随班就读学生成年后的终身学习与有品质地生活提供了区域性支持保障。中心服务对象最小年龄为6个月,教师直接训练的对象最小年龄为2岁半,参与中心医学保健讲座项目的年龄最大聋人已92岁。

基于“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长宁区启动了五个学段(早期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初职和初职后)的教育转衔服务,邀请医学和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生、家长以及上下学段教师共同出席各学段转衔服务会议,为各学段学生提供转衔方案和建议。自2013年起,长宁区尝试开展了小初学段转衔服务,逐渐形成了各学段之间的转衔服务机制,开发了五个学段37个转衔项目,仅医、家、校转衔会议项目就开展了16场,受益学生达101人。2015年,编制出版了《区域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手册》。

一、建设学前融合教育大联盟

早期干预与教育支持对特殊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长宁区基于“生态化”理念和模式,注重儿童的生态环境和以家庭为中心;对接区域融合幼儿园,组建了由物理治疗师、言语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特教专家、一线教师等组成的多学科评估团队;为特殊幼儿开展基于家庭的生态化评估,制订了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和干预方案;开展了音乐康复、水疗、言语语言、游戏、感知运动、认知、绘本等早期干预服务,惠及近60人。邀请台湾专家开展了五次“早期疗育专题培训”,惠及近550人。基于前期实践,申报并成功立项了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具身认知的特殊儿童生态化早期干预服务研究”,推动了区域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和实践。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学前特殊幼儿就近入园,长宁区建设了区域早期融合教育联盟,整合区域幼教资源,推广学前特教点的融合教育经验。早期融合教育联盟的核心圈(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区学前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组成)主要提供专业管理和服务,示范圈(由区内2所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实验幼儿园组成)主要发挥示范辐射功能,基本圈(由区内接收确诊特殊幼儿的融合托幼机构组成)主要是夯实联盟的基础,拓展圈(由区内所有普通幼儿园组成)主要是储备早期融合教育资源,并将融合教育经验全面推广。2013年4月,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学前融合教育中心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教授带领全区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教师组成,聚焦学生个案、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学习故事、教师实践策略等主题开展了5轮40余次的现场研讨活动,编写了4个系列的学前融合教育指导手册,促进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开展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

在随班就读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长宁区根据学生特点和职业转衔需求开展了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如图1)。

在前期市级课题“大龄智障学生初职教育支持式课程的研究”(010077)基础上,长宁区开展了深入的职业转衔研究和实践:编制了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计划(IVISP计划);开发了“一般转衔技能”检核表和“专业技能”评估表;开发了智障初职学生职后指导课程,出版了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教材;开展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就业支持社团;形成了职后指导课程实施的三大途径、四大方法和五大原则。通过实施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随班就读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衔,帮助随班就读学生顺利度过职业“危险期”,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拓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服务

图1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

基于随班就读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在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同时,长宁区拓展了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尝试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转衔服务和支持,加强对高等融合教育的过程性服务。区特教指导中心联合社区学院和特教学校,形成了高等融合教育转衔服务的六大举措:开设高考复习班,开展能力加试辅导;加强特教学校与大专专业设置衔接;采用随班就读与特教班两种安置形式;调整大专课程及评价方式;实施普特合作教学;实施学费减免资助。截止到2017年底,高等融合教育已开展五届,82名学生成功进入社区学院获得大专学习机会,每年成人高考通过率达60%至70%。在中心的鼓励下,阳光之家学员报考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系自考本科,接受中心提供的个性化课程支持。

四、形成成年后终身服务机制

基于成年和老年残障人士的群体需求,构建了成年与老年的学习项目与机制,为随班就读学生成年后的终身学习与有品质生活提供了区域性支持保障。长宁区面向区域成年特殊人士,设置了特制课程、社团课程和区域课程三类区域校外课程服务。

特制课程主要是针对智障人士潜能或功能缺陷量身定制的个性课程,以支持他们的充分发展。如2010年对袁永瑞启动的文学创作课程,其创作的小说将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编辑出版;截止到2017年,已为3位学生量身开设了文学、唱歌、朗诵特制课程。

社团课程主要是针对志趣相同的特殊人群开设的专项康复课程,解决其情绪行为问题,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提高其生活品质。如2011年10月开设的摄影社团课程每周开展半天。至2017年,已开设了摄影、花艺、西餐、爱宠、美术和演奏6个社团课程,服务50余位残障人士。

区域课程服务人数较多,形式多样,通过社会化运作为特殊人群创造更多融入社区、接触社会的机会。

学段转衔会议 供图 黄美贤

面向老年残障人士(聋哑老人和智障者亲友会)提供了每月一次的保健与闲暇课程服务,并开展了区域老年残障人士的课题研究“社区老年聋哑人士保健教育的实验”(2015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一般项目),基本形成了区域残障老人保健与休闲课程体系。自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已开设了20场医学保健课程讲座,服务1000多人次。该课程在向老年残障人士传授生活保健知识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重叙温情的机会,备受区域残障老人的欢迎。

五、搭设融合文化的生长载体

长宁区虽然在随班就读保障体系、现实路径和终身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区域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融合教育在我国缺乏根深蒂固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理念土壤”这一现实问题。因此,需要转换视角,积极行动,逐步构筑融合教育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使融合教育更好地从理念走向现实。

融合教育倡导包容和接纳,欣赏差异和多样性。促进融合社会的形成,是融合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融合教育实践中,需要构建融合文化,而融合文化的创建需要从娃娃抓起。特教中心主任自费投入近10万元创建了傅兰雅绘本馆,组织随班就读学生及家长创作绘本,邀请了台湾地区知名绘本专家林文宝教授和黄淑英老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专家,为区域内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线上和线下的绘本讲座,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绘本故事评选活动,开展了绘本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开展个别式、小组式、集体式绘本教学课40余节,让包容、理解、接纳的融合种子根植于每个个体的心中。

猜你喜欢

长宁区随班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