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调研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09罗建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

罗建华

[摘 要] 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五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远远比不上低年段的教学效果。如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极其不利,也不利于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会逐渐进入一个“学生差,教师累”的恶性循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教师务必在教学开始前读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情况确立学情调研的策略,运用学情调研的结果展开教学,考查学情调研对课堂效率的影响程度,最终确立适合五年级数学学情的调研策略。

[关键词] 五年级;数学;学情调研

一、运用学情调研的意义

1.学情调研扩大了数学课堂的探究性

许多教师认为“学情调研削减了数学课堂的探究性”,但并不是如此。因为,学生在课前,已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课中探究就有话可说了。若不开展学情调研,新知只能留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课程也只能依照教师自己的猜测和预测去开展。而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活跃在课堂前端的往往是成绩优异、勇于发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平平,知识储备也平平的学生也将平平淡淡地熬完这节数学课。

2.学情调研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种既奇怪又自然的现象:对成绩好的学科倍感兴趣,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同样的情况也存在数学课堂上。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学情调研,学生或多或少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即使是一知半解,也能增添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3.学情调研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通过学情调研,有的问题学生自己已经弄懂了。有的问题尽管当时还没弄懂,但是带着问题去听课能够听到“点子”上,听课就会津津有味,进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展开学情调研的围绕点

1.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教师展开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只有了解清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才能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而知道学生缺什么,这节课应该教什么,而非单纯地拿着教材和教参照本宣科。

例如,教授“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课前教师并没有调研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课上想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实物进而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没料到课堂上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教学无法推动,教师无奈之下只能暂停了学生的探讨,带领学生一同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此看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成为一节课能顺利进行并达成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

2.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具有间接认识和概括认识的特性。而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同一道数学问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维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把学生的思维路径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路径。这样的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思维路径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细化、完善,使之逐步形成一个正确且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喜欢的,因为这是在他们的想法、思维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课堂,是专属于他们的课堂。

在 “实践与综合运用”之《打电话》中,教师把例题稍作简单化,作为课前预测题,进而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路径。学生的思考路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停留在不同的阶段,有文字叙述的,有图示的,甚有的学生已有“符号意识”,采用了符号来表示,更有学生有“优化思想”,这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那么,通过以上的分析,教师已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教师只需有“预谋”地按照一定的层次,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呈现自己的思維路径,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剩下的,便是精彩的课堂生成了。

3.把握学生的出错点和难点

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调研,把握学生对新知识的出错点和难点是进行学情调研的一大目的。每节课的课程设计都有重难点,但却会出现课程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难点产生偏差的情况。而课堂是以尊重教材为前提的,以生为主的课堂,因此在教学时应把教材的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难点结合,进而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解方程”时,学生从“用字母表示数”到“解方程”,会产生认知上的困难。如“x+3=9”,学生知道答案是6,也知道是用9减3得到6的,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减3”,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减3”,解决这些新的疑惑对学生而言是难点。为此,教师要把这些疑惑定为难点,把文章做足,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思考,理解形如a+x=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法。因此,在教学中,切记要把学生学习的难点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开展教学。

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情调研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充分了解授课内容的本身,还要充分了解学情,以便进行恰到好处的教学。但是,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进行学情调研的,若教师过度依赖学情,不做学情调研就无法授课,那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已心中有数,就没有开展学情调研的必要性,且在现实教学中,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学情调研。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的前一节课,学生刚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这也是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和前提。这两节课是紧挨着的,对于上一节课学生把“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掌握得如何,教师已然心中有数,再进行“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时,则无须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展学情调研,只需在新课前进行旧知的复习,进而引入新知即可。

再者,小学数学可以从知识结构来划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针对不同模块的内容,采取的学情调研策略也应当不一样。如《复式条形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它相对简单,因此教师可以不通过课前预测题的形式来进行学情调研,而是采取访谈的形式,在“聊天”中了解、分析学生的学情。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三部分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课前预测题的方式来开展学情调研,但所设计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教师设计的可以是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而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教师设计课前预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而面对《打电话》这一教学内容,它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范畴。这个领域的内容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贴近,但同时也是拓展度最大的一个模块,对于学生而言是既熟悉、难度又大的内容。因此教师设计课前预测卷的内容是可以是把例题简化,稍降点难度。又如,在教授《长方体表面积》一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把它展开。而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回收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情。由此可见,针对不一样的内容,采取的学情调研策略不一样,目的也不尽相同。

面对复杂多变的学情,有时仅靠一些从问卷或测试卷中得到的数据已经不足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了。这时,无妨进行多种学情调研方法的混合运用,互相补充,甚至在有需要时,可开展二次调研。

责任编辑 王 慧

猜你喜欢

五年级数学
我们爱数学
浅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五年级英语语篇情境教学研究
五年级自主探究型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五年级英语“三导”阅读教学模式之我见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让“交流平台”承载本原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