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吡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示范试验

2018-11-06李树发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示范赤霉病防治

李树发

摘 要:为验证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将3种杀菌剂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悬浮剂、25%氰烯菌酯SC(劲护)、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于小麦始花期、盛花期各施药1次,研究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25%氰烯菌酯SC(劲护)1500mL/hm2防治2次效果最好,平均防效为80.6%;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525mL/hm2防治2次较好,平均防效为77.1%;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375m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64.6%;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450mL/hm2防治2次防效最差,平均防效59.4%。因此,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可以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粒粒增;赤霉病;防治;示范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071-02

小麦赤霉病是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主要病害,近年来连续重发,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均有严重影响。因长期使用多菌灵、戊唑·咪鲜胺等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小麦赤霉病对常用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出适于凤阳县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新药剂,2018年凤阳县武店镇农技站实施了30%吡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通过与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等比较,考察其安全性及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凤阳县武店镇搬井村农田,试验田地势平坦,土质为沙浆黑土,pH值约为6.7,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产量8250kg/km2;小麦品种为烟农19,于2017年10月30日播种,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条播,播量350kg/hm2,耕作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相一致。

1.2 供试药剂 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悬浮剂,由浙江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对照药剂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5%氰烯菌酯SC(劲护);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含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长80m、宽17m,面积0.136hm2,田间随机排列,不设重复,见表1。

1.5 施药方法

1.5.1 施药器械 江阴市年丰喷雾器厂生产的“春田”牌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2~0.3Mpa,容量为16L。

1.5.2 施药方法 试验采用电动喷雾器逐小区喷施,喷洒量450kg/hm2,喷药均匀。

1.5.3 施药时间和次数 于2018年4月17日小麦初花期第1次喷施,于4月23日小麦盛花期第2次喷施,共施药2次。

1.5.4 其它病虫害防治 第1次施药时,加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g/hm2兼治小麦蚜虫。

1.6 试验调查

1.6.1 气象资料 2018年4月17日第1次施药当日天气晴,无降水,平均气温16.8℃,平均相对湿度60%,试验施药15:00-17:00时,有2级左右的东南风;2018年4月23日第2次施药当日天气晴,无降水,平均气温20.1℃,平均相对湿度49%,试验施药15:00-17:00时,有3~4级的西南风。试验期间有5次间断性降雨,降雨量达54.9mm,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侵染。

1.6.2 试验效果

1.6.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于小麦蜡熟期即2018年5月15日调查1次。

1.6.2.2 调查方法 每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100穗,共调查500穗,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最高级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6.3 其他調查

1.6.3.1 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各处理喷施后1d、3d、7d观察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观察有无灼伤产生,观察对小麦的安全性。

1.6.3.2 对其它生物的影响 观察对其它非靶标生物有无不良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喷施后1d、3d、7d目测,各处理区小麦长势长相正常,无明显药害,也无灼伤,对小麦生长安全;对其它非靶标生物无不良影响。

2.2 防治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均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处理3效果最好,平均防效为80.6%;其次是处理2效果较好,平均防效为77.1%;处理1平均防效64.6%;处理4防效最差,平均防效59.4%。

3 结论与建议

3.1 安全性 应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不同剂量防治小麦赤霉病,均无药害现象出现,可以在凤阳县小麦上安全使用。

3.2 防治效果 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525m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为77.1%,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375m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64.6%,略低于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SC(劲护)1500mL/hm2防治2次的防治效果,但明显高于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450mL/hm2防治2次的防治效果。可见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对小麦赤霉病由较好的防效。

3.3 建议 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防治小麦赤霉病,对小麦安全,对其它非靶标生物无不良影响,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可以用于大面积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450mL/hm2在小麦初花期和盛花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1]周学荣.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1(06):1352-1353.

[2]袁伯根,贲秀兰.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

[3]马海华,马键.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

[4]张波,汪海萍,孙利忠.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1).

[5]陈芳芳,沈莉莉,崔冬梅,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16).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示范赤霉病防治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