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非正式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8-11-06胡孝雯谢璨夷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

胡孝雯 谢璨夷

摘 要:非正式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该文通过梳理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类型,基于SWOT模型对农村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所处的困境提出发展对策,这对引导非正式组织成长,促进乡村治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乡村治理;利益表达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013-03

近几年来,乡村治理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对乡村治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乡村的正式组织,而对乡村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村民与乡村正式组织以及集体的联系大大减少,正式组织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村民生活和村民[1]生产的需要;而与此相反,乡村的非正式组织却在很多地方日益兴起,发挥着弥补正式组织缺陷、满足村民心理需要和维护社会安定等作用,成为了振兴乡村社会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农村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类型,农村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引导非正式组织成长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构建和谐乡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乡村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类型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非正式组织是员工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在工作环境中自然而形成的,其组织内部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1]。而乡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则是指村庄内部成员之间基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传统的乡村伦理规范和文化习俗是乡村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基础,使得其在处理各类问题时偏向性趋向明显,普遍存在“重关系、讲人情”的现象,具有内聚力强、成员广泛、合理不合法等特性。

非正式组织影响着村民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行动逻辑甚至整个村庄的和谐发展。当前,在我国乡村地区出现了多种非正式组织,其主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宗族组织。村民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家族观念已深入人心,宗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行动逻辑。而且宗族组织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所以在乡村中发挥着化解矛盾纠纷和调节利益分配的作用。(2)宗教组织。宗教组织兴起的原因主要是乡村地区的利益表达渠道相对较为堵塞,当村民在遇到大灾难又无法通过上诉政府解决时,他们往往就会把化解危机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神灵,试图通过虔诚信主度过危机。与此同时,乡村中存在不少留守的老年人,他们往往通过参加宗教活动来度过空闲时间,在宗教活动中追寻集体感;也希望通过诚心信教,为子女祈福。(3)未经注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之后,分散经营方式已然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规模化生产,必然选择联合起来共谋发展,导致出现了很多非正式的经济团体,促使农民之间进行互助合作。(4)农民自发的维权组织。由于土地征收利益纠纷冲突日益严重,基层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致使贪污腐败时常发生再加上乡村黑恶势力暴行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迫使村民不得不寻求新的维权之途。目前经常出现的村民群体上访事件以及部分地区出现的村民集体抱团抗议地方政权事件,使得很多乡村地区出现了一些维权性非正式组织。

除了上述形式的组织外,乡村地区还存在很多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但从总体上来说,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维持联系的依据和组织活动所依据的原则,都是依赖于彼此间的血缘、业缘和地缘。

2 非正式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具有非官方性的特点 一方面,非正式组织是由村民根据自身需要自动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相对于政府组织而言,组织结构较为灵活,不像政府一样设有正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结构框架,所以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村庄治理的平台,村民可以在非正式组织中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就增强了广大村民的主体意识,增加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自主能动性。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形式多样,而且还能汇集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使村民能夠利用多种资源的便利性来满足其价值诉求。当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分配、土地权益分配、邻里矛盾纠纷时,村民可以通过向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寻求帮助,借助多种关系来化解双方矛盾,更为方便快捷地维护自身权益。

2.1.2 构建村民自治的平台 首先,乡村非正式组织作为群体存在,相比于村民个体拥有更强的需求表达力量,以组织的共同力量影响政策,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村民个人利益诉求难以表达的困境,同时也有助于监督政府行为,抑制基层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倾向,确保政府在供给乡村公共服务时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其次,有助于缓解村民博弈中的矛盾。非正式组织作为村民自我调节的产物,可以取得村民的信任,通过增强村民个体之间的良性沟通,从而摆脱囚徒困境,促进良性合作,改变集体的非理性的状态。最后,非正式组织中的精英阶层相对于村民个体而言,他们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其决策理性也就更高,更能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出现的难题,从而以一种强公平性和高效率性的方式融入村庄治理。

2.2 劣势

2.2.1 组织资金不足 非正式组织不可能像政府组织一样强制征收税款,它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它也不能像市场主体那样通过营利的方式来获得资金,只能是根据大多数组织成员的意愿,向组织成员收取会费,或者拉取外部赞助来维持成本运营费用,筹资渠道十分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活动范围,甚至影响其生存。目前,非正式组织对政府组织的资金依赖性很强,其开展活动所需经费都依赖于政府的资助或财政拨款。当非正式组织没有获得政府的资金帮助时,非正式组织管理者为了拉取活动经费,就会偏向于从事一些营利活动,这就偏离了非正式组织建设的初衷。

2.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多数源自于当地的村民,这部分人的素质相比于政府组织中的官员,其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现代管理和经营理念,不可避免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加之许多村民对乡村非正式组织的认识不到位,使非正式组织处于一种自由松散的状态,偏离了原来的运行轨道,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其次,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为纽带的,缺乏民主监督和决策的公正性,其组织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非正式组织内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办事程序,当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时,又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惩处措施,所以时常发生人治多于法治的现象,这不利于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行。

2.3 机会

2.3.1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2]。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的执行依赖于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组建这支工作队伍所需要的治理人才为乡村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有的非正式组织中有一群熟悉农村运作规律、理解农民现实需求、掌握农业技术的小团体组织,这些小团体的存在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村民自治的要求,也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一员。

2.3.2 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随着村庄治理问题的日益增加,政府组织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捉襟见肘,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化解村庄治理的困境。而近几年来,随着乡村非正式组织的出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治理的困境。当非正式组织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广泛时,政府组织对其的关注和重视也日益增加,非正式组织在村庄治理中所取得的成果也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其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

2.4 威胁

2.4.1 合法性问题 目前,非正式组织主要有以下2个合法性问题,其一,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的问题。非正式组织作为活动主体需得到法律的认可,但是目前我国法律的准入门槛比较高,导致了许多乡村非正式组织并没有进行合法注册,使得非正式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受限。其二,组织活动内容的合法性问题。由于近年来乡村黑恶势力的膨胀,影响了一部分非正式组织的合法性运行,容易出现由“弱”转“黑”的现象。当村庄中的黑恶势力渗透到非正式组织当中时,就容易导致组织中发生一些不合乎法律规范的事情。再加上非正式组织拥有的高效信息传播网络,使得一些未经认证的小道消息快速在村庄中传播,导致村民轻信谣言,这很容易被邪教组织、黑恶势力等利用扰乱村庄治理秩序,不仅造成村民信仰的迷失,同时极易暴发聚集事件,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不正之风,危害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2.4.2 人才外流问题 村庄精英是非正式组织人才队伍中的一支最为重要的力量。贺雪峰认为,村庄精英是指在农村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人物,他们有着特定文化中的位置和明确的自我意识,在村庄中的名望和地位都比较高[3]。但是,在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村庄中的劳动力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开始在城市寻找工作就业机会,甚至很多就业成功的人就永远定居在城市,这使得乡村流失了大量精英治理人才;再加上乡村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待遇低,工作不稳定,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强,也留不住人才,这就导致非正式组织的创立、运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很难壮大。

3 对策建议

非正式组织在村庄生活中占据巨大的作用,其对现代农村社区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其发展,能够促进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3.1 非正式组织进行制度化管理创新 乡村非正式组织大多是以情感为纽带,其行为动机受到主观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组织决策不够规范,也不符合民主化的要求,因此要创新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加强其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减少人治的现象,严格规范非正式组织的运营。一是完善乡村非正式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由于当前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大部分还是农民,所以要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增强村民的工作能力,使组织成员在组织中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村庄治理做出贡献。二是建立激励制度。当前,很多村民之所以不愿意在非正式组织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所以,要在非正式组织内部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表现好的成员要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增强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竞争机制。在各组织间建立竞争机制,可以赋予组织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的潜能;也可以使非正式组织客观地评价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局限性,调整目标与行动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水平。

3.2 完善有关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法律规范 当前,我国对于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因此要大力细化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法律规范,填补法律漏洞。首先,要明确制定非正式组织成立的资格审查条件、注册方式和惩处条例,并通过法律重点界定清楚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性质、职能、责任等。同时,也要注意乡村非正式组织与城市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乡村非正式组织有很大的特殊性,乡村非正式组织的人才建设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能力都弱于城市中的非正式组织,而且城市中的非正式组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多于乡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因此,要在认识到非正式组织普遍性的同时,重视乡村非正式组织的特殊性,制定合乎乡村非正式组织发展特点的相关法律规范。其次,在乡村地区要强化村民的法治教育,让村民尽快熟悉与村民自治制度相关的法规政策,促进乡村治理的法治发展。只有当非正式组织成员知法、懂法后,才能加快乡村非正式组织向现代法治组织转变的速度,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平等,使村民采用法律许可的利益表达方式与政府进行沟通。

3.3 建立乡村非正式组织的利益表达渠道 “当一个社会中各种成分缺乏有组织的集团,或无法通过现有组织的集团充分表达自己利益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或一个领袖的出現都有可能触发人们积蓄着的不满,并会以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方式突然爆发”。[4]如果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当危机突然爆发时,将会造成村庄治理失序,影响乡村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各地区的非正式组织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乡村非正式组织发展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对其活动的组织、引导也应该有所区别,各地方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指导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并创立与其相适应的利益表达通道。

3.4 引导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协调发展 目前,虽然强调国家退出乡村基层社会,但我国乡村地区存在着基础设施差、底子薄弱以及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主导的正式组织力量依然对乡村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起很大的辅助支持作用。一方面,非正式组织要认识到正式组织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并处理好与基层正式组织(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代表)及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村民自治组织也需要与本地区内的非正式组织建立起良好关系。正如巴纳德讲的“正式组织形成前所必需的一个条件是非正式的联系,要使得共同目的能够被接受、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协作意愿的精神状态得以达到,都必须有一个事前的接触和预备性的相互作用过程。”[5]所以,正式组织要经常与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及时了解非正式组织的动态。首先,政府组织要帮助乡村非正式组织扩大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非正式组织,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基层正式组织在制定制度的整个过程汇总要咨询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意见,了解其价值诉求,实现基层正式组织与乡村非正式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

4 结语

乡村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乡村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在乡村治理中国应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尽力避免其消极影响,使乡村非正式组织以服务村庄治理为发展目标。我们要通过采取完善有关乡村非正式组织的法律规范,创新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建立乡村非正式组织的利益表达渠道,引导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协调发展等措施来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从而整合乡村治理资源,促进和谐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00.

[2]新华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 5234876.htm,2017-10-27.

[3]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00 (4):35-41.

[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曹沛霖.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要想方设法留住精英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不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