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

2018-11-06张文芳周锋利周秋兰樊丽萍须奕骎诸光明朱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秸秆还田播量产量

张文芳 周锋利 周秋兰 樊丽萍 须奕骎 诸光明 朱敏

摘 要:以稻秸秆全量还田为处理,设不同播量,分别为135、150、165和187.5kg/hm2;不还田为对照,播量为150kg/hm2。处理和对照并设不同耕作方式即压板和浅耕灭茬播种,探索稻秸秆还田情况下嘉麦1号的最佳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无论是压板还是浅耕耕作方式,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的越冬期及返青期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长势均好于秸秆不还田对照。压板耕作方式下播量165kg/hm2,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长势最好且产量最高;浅耕耕作方式在嘉麦1号生长前期即越冬期长势较慢,明显不如压板播式种植,但到了返青期,播量150、165kg/hm2浅耕播种已经和播量165kg/hm2压板播种情况下长势相当。2种耕作方式下,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播量;嘉麦1号;产量;生育进程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043-03

嘉麦1号是由上海市嘉定区原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比较理想,春发好、便于管理,也比较适合嘉定区种植户的栽培习惯,因而在嘉定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全区小麦的主栽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部分年份达到100%。

上海市嘉定区属于稻麦两熟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667hm2左右,年产稻秸秆约0.42万t,稻秸秆如何处理成为了一道难题。稻秸秆还田种麦,一方面可以有效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1-2]。本试验旨在探索稻秸秆还田下嘉麦1号的最佳种植方式,为大面积稻秸秆还田小麦种植方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小麦品种为嘉麦1号。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以稻秸秆全量还田为处理,以稻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处理设不同播量,分别为135、150、165和187.5kg/hm2;对照设标准播量150kg/hm2,处理和对照设不同耕作方式即压板播种和浅耕灭茬播种。试验每个小区面积0.03hm2,3次重复。

1.3 测定内容 每个小区定3个点,考察小麦主要生育期茎蘖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产量结构及土壤性状变化。

1.4 数据处理 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越冬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嘉麦1号在越冬期浅耕和压板2种耕作方式以及135、150、165、187.5kg/hm24个播量下,稻秸秆还田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均高于不还田植株且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稻秸秆不还田处理20株地上部干鲜重只有5.3、5.2和25.4、23.6g。叶龄、株高趋势相似,稻秸秆还田植株都高于不还田植株,说明稻秸秆还田下嘉麦1号在越冬期的生长要明显好于秸秆不还田。稻秸秆还田情況下,压板耕作方式135kg/hm2播量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低只有6.6和32.6g/20株,150、165和187.5kg/hm2播量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明显增加且达到显著水平,3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135kg/hm2的播量在压板耕作方式下越冬期干物质积累太少;浅耕耕作方式各个播量之间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均无明显差异。150、165、187.5kg/hm2中同一播量情况下,压板播种的植株地上部分干鲜重均高于浅耕耕作方式,且在播量150kg/hm2时达到显著水平。稻秸秆还田的植株分蘖数均高于不还田植株,稻秸秆还田压板耕作方式随着播量的增加植株分蘖数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播量150和165kg/hm2时植株分蘖较多;浅耕耕作方式各个播量之间植株分蘖数无明显差异。150和165kg/hm2中同一播量情况下,压板播种的植株分蘖数均略高于浅耕耕作方式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2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返青期的影响 嘉麦1号返青期生长表现如表2所示,压板耕作方式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播量165kg/hm2时嘉麦1号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大为12.5和74.7g/20株,并显著高于稻秸秆不还田;播量187.5kg/hm2时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反而下降,与稻秸秆不还田播量为150kg/hm2时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无明显差异。浅耕耕作方式下,播量135kg/hm2植株地上部干鲜重与播量150kg/hm2稻秸秆不还田情况相当,无明显差异;播量在150、165kg/hm2时,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大分别达到12.2、71.3和12.0、70.7g/20株且呈现显著水平,随着播量增到187.5kg/hm2时,嘉麦1号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反而下降,即浅耕播式下播量150、165kg/hm2和压板播式下播量165kg/hm2的嘉麦1号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大,且3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分蘖数浅耕耕作方式播量150kg/hm2以及压板耕作方式播量150、165kg/hm2时较多,均显著高于对照,3者无明显差异。叶龄、主茎绿叶数以及株高均无明显差异。

2.3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稻秸秆还田压板耕作方式135~187.5kg/hm2任一播量嘉麦1号的有效穗都远多于对照秸秆不还田,其中播量150和187.5kg/hm2有效穗最多,播量135kg/hm2次之。而稻秸秆不还田的植株实粒数最多高达44.8,秸秆还田中以播量165和150kg/hm2实粒数较多,最大播量187.5kg/hm2及最小播量135kg/hm2的实粒数最少,只有35.4和34.7。理论产量数据显示压板耕作方式下稻秸秆还田135-187.5kg/hm2任一播量产量均高于对照,尤其是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7345.5kg/hm2,其次是播量187.5kg/hm2时产量为6556.5kg/hm2,播量在135和165kg/hm2时产量略高于对照。实割实测数据也表明播量150kg/hm2时产量最高为7233kg/hm2。

浅耕耕作方式播量135~187.5kg/hm2时有效穗均多于对照,实粒数也均高于对照,因此理论产量对照最低;有效穗以播量135和150kg/hm2最高,165kg/hm2次之,播量最大187.5kg/hm2有效穗与对照相差不大;播量135~187.5kg/hm2时嘉麦1号植株实粒数均多于对照,因此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6960kg/hm2;从表3实际产量也可以看出,在浅耕耕作方式下,稻秸秆还田播量从135~187.5kg/hm2,嘉麦1号产量均高于稻秸秆不还田的对照产量,且在播量150kg/hm2时实际产量达到最大为6300kg/hm2。

2.4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图1为试验土壤容重及孔隙度情况,分别是试验前稻秸秆还田及不还田处理的基础土样,以及试验后稻秸秆不还田和还田压板、浅耕2种耕作方式的土样。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前稻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的基础土样的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分别为1.34g/cm3和1.35g/cm3以及49.27%和48.94%,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试验测定,秸秆还田无论是压板还是浅耕2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只有1.1g/cm3和1.048g/cm3,明显低于秸杆还田基础土样1.34g/cm3,土壤孔隙度58.08%和60.46%也显著大于秸杆还田基础土样49.27%,而稻秸秆不还田土样容重及土壤孔隙度和不还田基础土样相比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说明稻秸秆还田耕作能改善土壤容重,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增强,从而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2种耕作方式浅耕和压板相比,浅耕播种的土样容重更低、土壤孔隙度更大,但没达到显著效果。

[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压板][浅耕][容重(g/cm3)][a][a][ab][b][b][1.6][1.4][1.2][1][0.8][0.6][0.4][0.2][0][容重(g/cm3)][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压板][浅耕][土壤孔隙度(%)][a][a][ab][b][b][70][60][50][40][30][20][10][0][土壤孔隙度(%)][图1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压板和浅耕2种耕作方式,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长势均好于秸秆不还田对照。

稻秸秆还田下浅耕耕作方式,越冬期各分蘖无明显差异,随着播量135~187.5kg/hm2變化,植株干鲜重也没有明显差异;压板耕作方式,越冬期播量150kg/hm2和165kg/hm2虽然播种量较小,但因其分蘖数较多,因此植株地上部干鲜重较大;187.5kg/hm2播量虽然分蘖数和135kg/hm2相当,但因播种量较大,因此植株地上部干鲜重也较大,即随着播量135~187.5kg/hm2变化,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呈现增加趋势。

压板耕作方式下播量165kg/hm2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生长最好产量最高;浅耕耕作方式在嘉麦1号生长前期即越冬期长势较慢,明显不如压板播式种植,但到了返青期,播量150kg/hm2和165kg/hm2浅耕播种已经和播量165kg/hm2压板播种情况下嘉麦1号长势相当,说明浅耕耕作方式下,前期越冬期生长较慢,但到了返青期植株已经能和压板耕作方式持平。

有研究表明:实施秸秆还田稻麦一般增产5%~8%[3-6]。本试验研究表明,压板耕作方式下稻秸秆还田135~187.5kg/hm2任一播量产量均高于对照,尤其是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7345.5kg/hm2;浅耕耕作方式播量135~187.5kg/hm2时有效穗均多于对照,实粒数均多于对照,因此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6960kg/hm2。

本试验还表明,稻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容重,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增强,从而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这可能与稻秸秆还田下嘉麦1号生育进程及增产有关。2种耕作方式浅耕和压板相比,浅耕播种的土样容重更低土壤孔隙度更大,但没达到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红,叶玉秀,许仁良,等.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9(1):54-56.

[2]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等.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499-501.

[3]季陆鹰,葛胜,朱伟,等.稻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79-80.

[4]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59-863.

[5]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等.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10:1797-1807.

[6]朱萍,顾艾节,王华,等.稻麦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8,34(2):60-6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秸秆还田播量产量
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百农207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