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升策略的研究

2018-11-06樊王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少数民族

刘 博,樊王妮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并拥有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等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与黄金地段。2016年,甘肃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约10万人,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更面临新的挑战。甘肃省处于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期,帮助甘肃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升就业力,摆脱就业困境,从长远看不仅可以服务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甘肃省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及长治久安。甘肃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受到宗教信仰、民族交流、文化冲突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短板。

一、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经济文化影响人才市场需求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长久以来,多民族聚居,地处内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等原因,导致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矛盾更加凸显,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中东部有着明显差距。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政策的推行,甘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势必会得到大力发展,就业市场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扩大。

(二)基础教育条件薄弱,教育投资不足

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对教育的投入。甘肃省地处内陆,山地较多,交通不便,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中东部地区落后。这直接导致甘肃的基础教育条件薄弱,制约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甘肃省的教育支出远远低于全国各省自治区均值,由此可见,甘肃省的教育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另外,整体教育投资匮乏导致基础教育投资偏弱,尤其是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农牧民聚居区,受制于经济发展和当地教育教学力量,部分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在基础教育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即存在学习成绩低下、学习能力无法有效开发的现象。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理科学科时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学科的分布失衡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据资料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出现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文科专业,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理科。而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需要大量工科人才。高校专业选择和人才市场需求背道而驰,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2016年西北地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三)民族、历史、文化等就业环境的困境

甘肃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的碰撞和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明显。调查显示,80%的雇主因为民族问题对聘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所顾虑。

(四)就业信息欠缺,就业资源匮乏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资源上存在滞后性。语言沟通能力欠缺及人际交往范围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够明确,部分大学生就业时自信心不够,不敢直面就业压力;也有部分大学生期待值过高,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就业倾向上更偏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寻求安稳的工作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从学校就业招生办获取,或者参加学校招聘会,主动从其他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的情况非常少,这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就业市场对接途径过少,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就业市场行情,造成就业信息的滞后性,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创业教育缺失,就业心理保守

调查显示,92%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倾向于回父母居住地就业,一方面是受到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都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家乡等熟悉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缺少创业教育。因为不少少数民族地区是农牧区,生活环境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创业空间欠缺,导致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大学生受这种心理的影响,在就业上选择上偏向于寻求稳定工作,而不是选择风险较大的创业。

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力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弥补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要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技能的提升,第一要加强汉语水平的提升,不仅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用汉语交流,更要满足工作中的要求。另外,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能“跟得上”大学阶段教育,多方面、多角度选择专业,增强就业空间。

(二)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资源

要想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被动局面的现状,首要一点是增加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增加信息来源。

1.学校就业招生办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

甘肃各高校要及时对就业信息进行补足、更新。尤其在毕业季,增加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可以通过在学校网内发布招聘会信息,扩大招聘会规模,降低参加招聘会的门槛,增加少数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展位等。

2.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平台

针对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多这一现象,可以由政府组织,建设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平台,把全省范围内的应届大学生、往届大学生等信息进行录入、存储。定时发布招聘信息,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招聘板块。

3.主动邀请少数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举办招聘会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回到父母居住地的就业现状,学校可以主动邀请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参加校园招聘会。如,临夏回族自治区,每年有不少学生考入西北民族大学,而毕业之后大部分选择回到临夏。学校可以据此在招聘季主动增加临夏招聘专场。

(三)培养积极的就业意识,加强创业教育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也是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首先,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视过高。另外,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偏向于公务员等“铁饭碗”的现状,学校可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培养竞争意识和吃苦意识,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就业形式,合理规划职业方向。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避开理科,优先选择文科,最终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大量文科人才积压,供需不平衡。应加大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加大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建设,培养多功能多技能型人才,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扶持,强化专业知识水平;汉语水平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校在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汉语水平,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双语教学。

(五)多方面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和被动,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应当长远规划,需要甘肃高等院校和相关政府机关协力合作,共同作用,构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援助体系,从多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

1.进行心理援助,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另一方面是自身技能不足,面对竞争产生退缩心理。针对这种现状,可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自信,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式自身不足,努力提升自己。

2.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实习机会

在就业季对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为他们完善就业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应届毕业生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作环境和生产环境中,为即将到来的招聘做好心理准备。另外,针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考核机制,在实习结束后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甘肃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升受到教育水平、生活环境、语言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的多方面努力,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实行就业政策倾斜和强化就业指导,扩展就业信息渠道等,可以有力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少数民族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