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监控体系构建

2018-11-06姜荣斌王知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监控教学质量信息化

姜荣斌,王知乐,陈 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将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融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但由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是一场手段与形式的全新变革,当前虽然各高职院校正在大面积推进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但主要停留在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阶段,对信息化教学的质量监控、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评价研究甚少。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经验不足,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不够完善,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影响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教学质量不易控制。如何保障和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量,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高职院校的各二级学院是具体执行信息化教学的单位,应就如何保障信息化教学的质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纷繁复杂,要逐一罗列较为困难,但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信息化教学,都离不开“教”和“学”两个方面。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由于其采用了信息技术,授课方法、资源、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首先要对影响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筛选出关键因素,把握住信息化教学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对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信息化教学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融合至教育领域,以促进教育技术的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多媒体化的特点以及开放、共享交互的鲜明特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常规教学无法实现的原理及细节的真实展示、师生有效的信息交流。一方面,通过信息手段,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通过课上或者课后的学习、练习、巩固,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化教学基于常规教学,又区别于常规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及知识体系、教学目标仍然和传统教学相同。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同样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分析、任务分解设计。但信息化教学由于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和传统教学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法等也应与传统教学不同。

二、“教”之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是“教”之主体。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好合理的教学设计,准备好充足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呈现出良好的教学形态。

(一)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信息化教学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都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合理的教学设计应考虑到教学内容如何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传达给学生,并考虑到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确保信息能够被有效吸收。

(三)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素材、课件、教案、题库、动画、视频、微课等丰富内容。教师应广泛收集和整理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对于需要重点讲解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应制作微课或动画。信息化教学资源应全面覆盖课程知识点;所展示的内容应直观易懂、便于学生理解;信息化资源应是动态变化的,根据课程内容、行业前沿发展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研究成果。

(四)信息化手段。如何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展示给学生,如何对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中的设想进行实施,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和手段。信息技术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可利用手机、pad等终端,借助泛雅课程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实现信息化教学。

(五)授课质量。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信息化教学,授课质量始终是核心要素。区别于传统教学,由于信息化教学利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如何确保优质的授课质量,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含两个层次: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能否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营造出轻松、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教室或机房的硬件设施,如环境布置、移动终端等设备。教学环境是对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三、“学”之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是“学”之主体。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学生的“学”有了新的特点,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也有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学习内容展示方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包含了图片、动画、微课、课程学习平台等丰富的形式,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容易,可从多角度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和巩固。为保证这些学习资源能够被学生接收,所以对信息化资源的展示方式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有的课程甚至开发了游戏平台,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寓教于乐。

(二)学习时间和场所。区别于传统教学,学习过程不仅局限在书本和教室,不仅局限在课堂,学习的时间和场所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也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缺少了约束机制,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要求学习。

(四)反馈与沟通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告知教师,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师生沟通的畅通与否,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

四、二级学院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故信息化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应有所调整和变化。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教学质控中心等部门,负责对全校各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控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对教学情况要有全面了解;二是控制,对教学效果要作分析,对存在问题要进行反馈、梳理,并找出解决方案。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各教研室及专业都设在相关二级学院下,各教研室是实施教学的具体基层单位,是实际教学的操作者。因此,要建立信息化教学的二级学院监控体系。

(一)信息化教学三级管理机制

学校、分院、教研室是信息化教学监控的三级管理机构。学校质控中心全面管理各分院教学工作,具体对接各分院教学办公室。执行各专业教学的基层单位是教研室,故教研室应成立系级质量监控督导小组。督导小组成员应由本专业骨干教师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既能够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又能够对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系级督导队伍由分院教学办公室进行管理。上级管理机构负责对下级管理机构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和评价,下级管理机构要将教学情况及时有效地反映给上级机构,做到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图1 信息化教学质量三级管理机制图

(二)二级学院信息化教学监控体系

二级学院信息化教学监控体系由一个系统、四个模块组成。一个系统即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此为信息化教学监控体系的核心部分。四个模块分别为:目标、制度、运行机构、系统保障。

目标模块包含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以此构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子系统及质量标准。制度模块既包含了传统日常教学的教学制度,同时又包含针对信息化教学特别制定的模块,主要包含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流程、质量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运行机构模块主要包含了教学组织能够正常运行的系统,由管理机构、运行机构、教学机构、监控机构以及评估机构组成。信息化教学能够顺利实现,需要有条件保障模块的支持。条件保障模块主要包含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师资管理、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教学经费管理。

图2 基于二级学院的信息化教学监控体系

五、结语

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众多,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可以逐步分析清楚“教”和“学”主要影响因素。统筹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并结合常规教学管理经验,可构建基于二级学院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核心任务是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做出评价并将相关信息进行反馈,促使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不断优化,确保信息化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监控教学质量信息化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月“睹”教育信息化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