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1-05黄文霞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慢性支气管炎观察

黄文霞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共7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疗法,研究组通过中医内科辨证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X2=5.208,P=0.022);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明显,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辨证治疗,针对性较强,且疗效明显,住院时间较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105-01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中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于化学刺激、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导致支气管出现变态反应导致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痰饮、喘症等[1]。有研究发现,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不仅与体质有关,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中认为,肺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变位置,其发生与肝、肾、脾等功能失调有关,外邪侵袭是主要病机。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进一步引发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等病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心肺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2]。本次研究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特点,采取中医内科辩证治疗的方式,效果明显。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共7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1:17,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4.86±5.84)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16,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5.13±5.41)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史、基本资料进行了解,分析患者疾病的发病原因、变化情况等,再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例如抗生素、吸氧治疗等;研究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对症治疗。若患者为燥热型,则给予梨皮、桑叶及川贝3g,杏仁4g;若患者为痰湿型,则给予茯苓20g,半夏15g,甘草、陈皮及厚朴10g;若患者为风寒袭肺型,则给予干草、麻黄10g,杏仁15g;若患者为风热犯肺型,则给予杏仁、桑叶6g,菊花3g,薄荷2g;若患者为脾肾阳虚型,则给予陈皮、肉桂10g,半夏、附子15g,党参、山药及茯苓20g;若患者为痰热型,则给予黄芩、杏仁20g,贝母、半夏15g,苏子15g。水煎1剂,早晚各服1次,7d/疗程。同时,住院过程中还应当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禁烟酒,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病情加剧。

1.3 观察指标 ①总有效率对比。评价标准如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生命体征稳定,咳痰简单,痰量<30ml/d,肺功能恢复良好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具有自主咳痰能力,痰量与治疗前相比至少减少50%,肺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剧。②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症状的评价指标分为喘息、咳嗽。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X2=5.208,P=0.022)。如下表1所示:

2.2 临床指标对比 临床指标对比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指的是气管黏膜因损伤而出现的炎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剧烈咳嗽、气喘等。当人体处于长期吸烟或处于粉尘及烟雾环境等时,会吸入大量的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从而引发慢性支气管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能力逐渐下降,长期的不良气候也可能引发疾病。多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等症状会逐渐加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抗生素、吸氧、支气管扩张等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虽然效果明显,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3]。随着中医的发展,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传统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具有毒副作用较小、标本兼顾等特点,患者接受能力也较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X2=5.208,P=0.022);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中属于“咳嗽”、“喘症”、“痰症”范畴,病理机制与肾、肝、脾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在外邪、内邪的影响下,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以祛痰、平喘、止咳为主,当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后,再进行固本养元、补肾益肺的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本次研究组方中,梨皮清心润肺,桑叶清肺润燥,川贝清热化痰,杏仁、麻黄宣肺平喘,茯苓、干草、党参、山药健脾益肾,半夏、陈皮、厚朴燥湿化痰,菊花、薄荷平肝清熱,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诸药联用,能有效发挥药物的功效,起到化痰止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效果,同时在了解患者疾病类型的基础上,对症施治,有效保证了治疗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明显,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辨证治疗,针对性较强,且疗效明显,住院时间较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震.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113-114.

[2] 徐丙学.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160-161.

[3] 王众.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4):108-109.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慢性支气管炎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