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关于推进华侨华人智库建设的思考

2018-11-02张慧婧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侨务侨联华侨

摘要:涉侨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发展不平衡、建设缺乏人才、财政和制度保障等问題。促进华侨华人智库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健全涉侨智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实现涉侨智库类型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同时鼓励涉侨智库善用大众传媒等工具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型智库华侨华人中国特色涉侨研究“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2015年以来,我国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并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就给新时代智库建设的新使命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更多的是靠“引进来”,其中70%的外资是通过华侨华人带进的。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侨务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智库建设目标以及习总书记对侨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应善于借力侨务资源、汇聚广大海内外侨胞智慧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侨界平台“引智、引技、引资”的优势。华侨华人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我国华侨华人智库建设的现状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决策咨询智囊团和国家治理的“大脑”。2017年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指出,“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梦”的愿景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识和力量,引导和推动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建设,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华侨华人智库建设取得的成绩

1.官方和半官方涉侨智库。第一,侨办智库。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先后设立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浙江侨务办公室(2008年)、广东中山大学(2010年)、福建华侨大学(2012年)、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等;不少地方侨务办公室也多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或其他多种方式,开展课题调研等侨务理论研究。此外,2017年国务院侨办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旨在集合海内外涉侨相关领域精英力量,从政策法规、经济科技、华文教育、文化传媒等四个方面升级侨务智库,使其进一步向高水平迈进,为促进国家创新发展和侨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二,侨联智库。首先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该所是专门从事涉侨研究工作的中国侨联直属事业单位(1984年成立、2017年最新更名),其主办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一直是国内刊登涉侨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重要学术期刊。2018年开通“中国华侨华人智库”微信公众平台,旨在汇聚多学科、宽领域、专业化的全球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为涉侨研究整合资源,为国家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建言。此外,2015年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与广东五邑大学合作打造“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特色新型涉侨智库品牌,并连续在2016、2017和2018年支持和推进福建、云南、浙江、黑龙江、海南等地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未来将有更多地方参与智库共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不仅发挥了多层面“集智、供智”的智库功能,而且对涉侨智库平台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其次是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专业人才联谊会)。2010年中国侨联率先成立了由侨界高端人才组成的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截止到2017年影响并带动了全国14个省级侨联和15个副省级、地市级侨联的专家智库如雨后春笋竞相破土而出,且呈继续增加趋势。第三是其他侨智载体。例如2013年新疆侨联成立“新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成为开展新疆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西部地区侨务政策与理论研究、境内外侨情调查分析研究及侨务侨联工作建设与事业发展研究的事业单位型智库。2017年福建省侨联搭建“闽侨智库”平台,选聘涵盖美国、法国、德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团负责人以及闽籍侨界专家学者、侨商、新侨知识分子、媒体人士、律师等,启动福侨世界总网,运用海外侨胞优势,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多领域侨智支持。2018年重庆南岸区侨联成立侨界智库,通过新平台建设与时俱进地做好为侨服务,助力侨界各行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更大地实现社会价值,同时调动智库人员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建言献策。

第三,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库。首先是南方省市的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省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闽南师范大学福建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中心、丽水学院华侨学院、温州大学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温州大学浙江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湖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侨务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商学院国际移民研究所、上海科学院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上海);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江苏);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西);云南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红河学院云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云南);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海南)等。其次是北方省市的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北京华文学院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北京);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山东);黑河学院黑龙江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等。

第四,其他地方政府涉侨智库。例如2016年广东江门市政府组织成立“五邑侨智库”智囊团,包括来自美国、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地学界、商界、政届的精英,旨在凝聚海内外侨界的集体智慧,共同为建设中国侨都献计出力。

2.民间智库。2014年中国首家涉侨民间智库在深圳成立。“深圳市侨商智库研究院”作为第一个以侨商社团组织为主體的国际性、非营利独立新型社会民办智库,在社团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交流、教育科技、金融资本等方面为各界侨商和企业搭建“走出去、引进来”的通道和平台。涉侨民间智库不仅促进侨商智慧产业有效落地,而且联络海内外人才,有效激发华侨华人发挥创新活力、服务城市发展的潜能。

(二)华侨华人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涉侨智库发展不平衡。其一,南北方高校涉侨研究机构数量相差甚远。南方以广东、福建、浙江等侨乡地区成绩最为突出,北方以北京为主,但数量有限。有些地方高校由于对涉侨研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往往不够重视,甚至不能给予涉侨研究人员必要的扶持和应有的激励,造成涉侨智库在北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严重受限。北方高校亟待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思维视野的拓展上加快创新突破,增强涉侨智库合作共建意识。其二,各地侨务部门智库发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竞相启动了新型涉侨智库建设且不断升级完善;有些地方却因官本位或懒政阻碍了改革创新,忽视了对“学院派”涉侨研究人员和“实战派”侨界精英的挖掘、吸纳、联络和资源整合,容易出现侨务理论研究流于形式、侨务工作实践止于纸上谈兵而实际收效甚微等现象。其三,不依靠政府拨款、不依附权力部门、具有民间组织性质的涉侨智库数量较少。此类智库目前仅有深圳市侨商智库一家。当前我国涉侨智库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灵活性、开放性,并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民办涉侨智库的数量严重不足。

2.涉侨智库的建设缺乏人才、财政和制度保障。其一,人才方面。涉侨智库缺少与其相匹配的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库,容易造成专业对口人才流失或智力资本低效益使用等人才浪费现象。其二,财政方面。相比其他领域智库,总体上涉侨智库的资金来源渠道较窄且不甚稳定,有些地方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等对涉侨智库建设的扶持力度甚微,对相关研究人员的激励措施还不健全。其三,制度方面。我国各级侨务部门发布的涉侨研究专项课题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往往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缺少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这无疑会压抑人才创新活力,限制人才成长空间,制约涉侨研究工作高效开展。

二、我国华侨华人智库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华侨华人智库可为“一带一路”搭桥引路,这是由华侨华人的自身优势决定的。华侨是指长期居于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指具有中国血统并取得居住国国籍者,而他们通常是具备多元文化素质和国际化视野的群体。华侨华人了解中国及住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熟悉多国语言,是连接中国与住在国的天然桥梁纽带。其一,华侨华人不仅能协助调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政治风险及宗教文化冲突,而且在传播中国文化艺术、推动民间交流与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和降低风险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二,华侨华人群体具有人脉广、资源多的特点。近年来回流创业的侨商数量不断上升,一方面他们自身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发达,在吸引外资、扩大贸易、促进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带动更多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投资创业,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跨国商业网络,为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丰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由此可见,华侨华人智库作为一种特色新型智库,具有强大的新生力和创造力;加快华侨华人智库建设符合当今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的主题,有助于中国智库发展更快地度过瓶颈期。

其次,“一带一路”为华侨华人智库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速,这就需要大量高端才智供给以满足现实需求。据统计,目前有超过60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000多万人聚居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住在国之间的作用地位日趋显现。新时代下要实现对这一群体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加强华侨华人智库建设尤为必要。华侨华人是中国形象代言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方案的践行者,也是构筑“中国梦”的重要成员。中国智库建设亟待更多华侨华人的共同参与,这不仅是我国各大城市抢抓机遇、精准对接、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所需,而且可以助力中国智库与国际接轨,推动智库人才、智库成果、智库治理的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从而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总之,新时代华侨华人大有可为,华侨华人智库建设是需要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三、对我国华侨华人智库建设的建议

首先,创新推进地方特色涉侨智库的建立、增加涉侨智库的覆盖面,共建涉侨智库联络互动平台。其一,针对我国涉侨智库数量少、分布失衡、影响力不足的现状,各地侨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应遵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正确方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侨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地方涉侨智库建设工作,统筹涉侨研究力量、启动多样化涉侨智库平台。其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涉侨智库共享数据库、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保障各地涉侨智库之间的沟通顺畅。其三,以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和涉侨智库为引智节点,组织开展与国外智库的研讨交流,尤其要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间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新思路。

其次,健全涉侨智库的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其一,人才引进。各省市以涉侨智库为纽带和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吸纳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高新技术人才加入涉侨智库,促进智库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他们投身于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其二,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地方高校等(尤指我国北方省市)应该切实将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任务,提高对涉侨研究和涉侨智库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快构建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体系、拓宽各类人才建言献策途径,为改善我国涉侨智库研究人员后继乏人的状况全力配合、有所创举。其三,人才激励。涉侨智库的共建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侨务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一些制度改革和政策突破,适当强化各级理论处或科研处之间的沟通协调与新型合作,规范涉侨研究专项课题的管理制度,确保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从而激励研究人员产出高质量的涉侨研究成果。

第三,推动涉侨智库类型的多层次、涉侨智库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其一,在发展官方和半官方涉侨智库的同时,要积极扶持引导民间涉侨智库兴办,构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智库体系,促进民间智库与政策决策层的沟通常态化。各地政府可以加大出台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障、创业扶持、职称评聘等多方面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通过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与合作机遇,吸引侨智、侨资回流;引导华侨华人成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建设者,为各层面新型涉侨智库建设营造包容性共享经济体系和开放的社会氛围。其二,在接纳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鼓励侨资企业家、侨商社团组织等向民办涉侨智库捐款,使涉侨智库的运行既不完全脱离政府也不过分依赖政府。通过畅通侨界多元主体的参与渠道,不仅可以增强涉侨智库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开辟我国涉侨智库建设的新格局,而且也能为我国社会治理拓展新思路。

最后,鼓励各地涉侨智库善用大众传媒,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微博、微信等各類平台和学术报告会、记者招待会等各式活动,加大涉侨智库成果的宣传力度、树立涉侨智库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我国涉侨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邵景均.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29/c40531-29736006.html,2017—12—29.

[2]孙少锋,韩诺.中国企业走出去,华人华侨做搭桥者面临重大机遇[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810/3852972.shtml,2016—8—10.

[3]崔静.习近平对侨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17/c64094-29089830.html,2017—2—17.

[4]习近平.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强调“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EB/OL].http://www.drc.gov.cn/ndhy/20170629/371-1319-2893614.htm,2017—6—29.

〔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国际性智库聚集地建设课题“推进华侨华人助力天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0302)阶段性成果。〕

(张慧婧,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侨务侨联华侨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习近平侨务思想研究述评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在美侨胞不满“绿色恐怖”
中国侨联主席 万立骏将侨联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