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双侧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

2018-11-02张丽青项晶晶韩志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嗜酸右肾结节性

张丽青 项晶晶 韩志江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其合并双肾嗜酸细胞腺瘤十分少见。我院收治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双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9岁,因B超体检发现双肾占位入院就诊。既往有癫痫发作史,自诉贫血10余年,血压偏高,未治疗。平素无腰背部疼痛、腹胀腹痛,无发热畏寒、无尿痛血尿等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智力偏低,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脸部广泛散发皮疹,腹部平软,未触及明显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痛,腰背部可见多个脱色斑,手指及脚趾甲缘可见赘生物,无破溃。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镜下白细胞83/高倍,镜下红细胞111/高倍,其他无殊。

患者于2012年8月23日入院,期间完善各种检查。B超检查:右肾旁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与右肾相连,左肾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尚均匀。CTU检查(图1~5,见封三):右肾上极见囊性为主肿块,大小约5.2cm×5.1cm×4.1cm,界清,增强后实性成分中度强化,左肾见均匀稍高密度肿块,大小约6.8cm×6.3cm×8.8cm,界清,有包膜,增强后均匀中度强化,影像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囊变或囊性肾癌可能,左肾嗜酸细胞腺瘤可能。8月30日临床行疑难病例讨论结果左肾实性占位,右肾囊性肾癌可能,拟左肾保肾单位手术,右肾占位限期再次手术。因患者既往有癫痫史,9月1日头颅CT显示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钙化灶(图6,见封三)。进一步完善胸部CT,胸部三维重建显示胸骨、颈胸椎及附件多发结节状及斑片状高密度影(图7,见封三),胸部CT示两肺部多发结节(图8,见封三)。根据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钙化灶、多发骨质高密度影等典型影像学表现,以及既往癫痫病史、智力偏低、手指及脚趾甲缘赘生物等临床表现,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明确[1]。故暂停手术,考虑患者结节性硬化明确,建议先行左肾占位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左肾穿刺活检:肾肿块主要由嗜酸细胞构成,核大、深染,未见核分裂象(见图9),CK[+]Vim[+]RCC[-]CD10[-]CK7部分[+]CK19个别[+]CK18[+]AMACR[+]CK14[-]HMB45[-]hale 胶体铁[-],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病情稳定,于9月10日对于右肾占位行手术探查+右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极背侧囊实性肿瘤,突出于肾脏表面,肾脏周围纤维粘连明显,免疫组化:Vim[+]AMACR[+]CK7[-]CD10部分[+]RCC灶性[+]CK18部分[+]CK19[-]HMB45[-]Ki-67[-],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伴囊性变。

图1 CT轴位平扫示右肾上极囊性为主肿块。

图2 CT轴位实质期示右肾上极肿块实性成分中度强化。

图3 CT轴位平扫示左肾均匀稍高密度肿块,界清。

图4 CT轴位实质期示左肾肿块中度强化。

图5 CT冠状位重建。

图6 头颅CT平扫示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钙化灶。

图7 胸部CT矢状位重建示胸骨、胸椎及附件多发结节状及斑片状高密度影。

图8 胸部CT示两肺多发小结节灶

图9 左肾肿块病理示肿瘤细胞胞质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灶状肿瘤细胞核深染,核浆比例高,有异型,但未见核分裂(HE,×20)。

2 讨 论

TSC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1/10000~1/30000,合并肾脏病变的TSC发病率约60%~85%[2],其可表现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细胞腺瘤、肾囊肿、肾细胞癌等[3-4]。本病例虽然患者双肾占位性质并不明确,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明确。

TSC合并双肾占位中,以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常见[5-6],因其多含脂肪成分,与本病例影像表现不同,故不予考虑。TSC合并嗜酸细胞腺瘤少见,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少见良性肾脏上皮性肿瘤,影像表现为出血坏死少见,一般无钙化,有包膜,增强多表现为“快进慢出”,预后良好。本例左肾占位表现为均匀实性肿块,有包膜,中度强化,影像表现与RO相似,术前拟诊嗜酸细胞腺瘤。本例右肾占位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为主,实性成分中度强化,术前考虑透明细胞肾癌囊变或囊性肾癌。可想而知,若左肾肿块证实嗜酸细胞腺瘤诊断,则右肾肿块有手术切除的机会,若均为恶性病变,将不宜进行手术根治治疗,因此左肾肿块的病理性质极为重要。本例左肾肿块穿刺检查病理为嗜酸细胞腺瘤,予右肾囊实性肿块开腹手术治疗,病理为嗜酸细胞腺瘤伴囊性变(封三图9)。术后随访预后良好,左肾占位定期复查。

目前TSC合并双侧嗜酸细胞腺瘤仅Elsamaloty等[7]1例报道,该报道中影像学表现为双肾多发结节,均小于3cm,有包膜,轻中度较均匀强化,而本例TSC合并双侧肾嗜酸细胞腺瘤中,一侧表现为实性肿块,另一侧表现为囊性为主肿块,与Elsamaloty等报道表现不一致。由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伴囊性变罕见,影像表现不典型,且本例肾脏肿块明显大于已报道的病例,导致误诊。故对于TSC合并双肾占位的患者,首先要用一元论的诊断思维进行分析;其次,即使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及时必要的穿刺活检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性作用,可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肾脏占位的鉴别诊断:透明细胞肾癌:坏死囊变多见,增强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皮质期明显强化,可接近或超过肾皮质,多数强化不均匀,髓质期及排泄期迅速减退,嗜酸细胞腺瘤强化更均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有脂肪成分是主要特点,对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两者鉴别较困难,确诊有赖于穿刺活检。

猜你喜欢

嗜酸右肾结节性
右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合并透明细胞癌1例
右睾丸动脉及右肾血管变异一例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超声刀辅助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易误诊的嗜酸粒细胞胃肠炎1 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