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共同体的新课标研读与实践

2018-11-01叶先进

地理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共同体新课标课程

摘要: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为高中地理教学创建了一个强“磁场”,教学共同体是进行新课标研究与实践的平台或载体,依托教学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专业化研读新课标深入推进新课改、建构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新常态”、建设校园地理文化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新要求。

关键词:教学共同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实践

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核心灵魂是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学“新常态”等,新课标的颁发引发教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思考。笔者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共同体深入开展“研读新课标,推进新课改”的研究与实践,主动适应新课标、新要求。

一、依托教学共同体推进新课标的专业化研读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精力,短时间内很难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支持。建构教学共同体则是深入研究学习新课标、全面实施新课标的重要途径。教学共同体是指由教师或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个体的成长[1]。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南菁高中地理组围绕新课标研究构建“1+4”高中地理教学共同体,其中“1”是高水平复合型教学研究联盟,即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涵盖课程标准研究制定专家、省市地理教研员、《中地参》卓越教师发展群成员的高端研究联盟;“4”是由专家领衔、名师指导、一线教师组成的无锡高中地理学科研究基地、江阴市教育重大项目——“研学旅行”研究团队(涵盖环保、农林、气象、建筑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和高中相关学科融合的骨干教师)、江阴市地理实践基地(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华西村、长江下游江阴段自然环境考察基地等社会资源)和南菁高中地理社团(菁园导游团、菁菁气象站、菁星天文社、环保监测站等)构成。通过搭建研究基地—研究团队—实践基地—地理社团之间通畅的交流平台,并通过专家解读—自主研读—案例实践—交流讨论—拓展升华等过程,建立起新课标的“深度研读—行动实践—总结升华—迁移应用”研究实践模式(如图1),深入开展新课标的专业化研读与实施。一方面将过去地理学习中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做法主动融入新课标,另一方面要更新理念,创设新情境,拓宽课堂教学路径,在传承中创新,实现新旧课标自然转换升级。

二、博采众长建构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新常态”

新课标较实验版主要有以下变化: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贴近时代主题,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呈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研制了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分层描述,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又有明晰的指导性;特别还就教学实施与学业水平测试、教学素材的选择、国家教材校本化研究、地方和学校地理校本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这些变化给受实验版课标固化15年之久的广大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唯有团结协作,博采众长,全方位、多渠道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建构融现代化、校本化、艺术化、学术化于一体的教学“新常态”[2](如图2),把高中地理教学推向更高的境界。

1.现代化是教学“新常态”的必备技能

课堂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设计,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希沃授课助手等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畅通师生对话渠道,真正实现交互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让地理课不再“土气”。

2.校本化是教学“新常态”的立足之基

新课标下教学活动设计强调通过野外观察、视频和图像资料识别地貌,描述景观特点,厘清各要素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劣构”情境下的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平时课堂教学需要更多地聚焦社会热点和“乡愁”元素开展真实研究,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3.艺术化是教学“新常态”的目标境界

结合教师的个性特长,从美好的事物和學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艺术化地处理课堂教学环节,开展审美活动供学生体验,让课堂呈现出潜心探究、心情愉悦、共同创造的氛围和美感效应,为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使地理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课堂,而更多地呈现出艺术气息。

4.学术化是教学“新常态”的升华引擎

教师需要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既要关注知识增长,更要关注能力发展;既考虑教的策略,更要考虑学的策略;既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整体研究学科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育人价值[3]。

三、推动校园地理文化建设主动适应新课标新要求

现代教育提出,人发展的核心是为“文”所“化”。即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数据、图形等外显信息,也要关注其内隐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探究方法、学科思想和学科精神等的构建。同样,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需要将“文”内“化”成方法、思想、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此,依托南菁地理教学共同体进一步丰富学校地理文化载体(如图3),融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为一体,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从而增强地理学科的感召力,发展学生的“地理视角”、“历史眼光”、“世界格局”和“责任意识”,让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落实到课堂。

1.基于校园内外环境开展地理研学和地理课外活动

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使每一个空间有品位,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南菁高中新校区融江南水乡、明清风格、徽派元素、南菁元素和现代技术五大风格于一体,人文校园、生态校园和数字校园特色突出,其本身就是很好的地理教学素材。为此,从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和构景特点等方面开展校园研学。步入菁园步步皆景,现代轴,巧妙布局,优美的自然景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假”山、草坪、天鹅池,彰显南菁文化意境的灵性和活力;历史轴,建筑风格重显晚清建筑遗风,建筑古朴厚重,书院古井、铜像、柱础、门挡、石井栏等文物,散发出醉人的书院气息。两条轴线充分表达了“对称、平衡和和谐”的地理美学特征,创设了极佳的地理教学载体[4]。

近年来,还充分发挥教学共同体的作用,依托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与江阴市气象局、环保局、农林局和江阴建筑设计院等部门联手建设了校园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生态农场、建筑模型实验室,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现场指导。组织各类学习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发布环境质量公报,观察“红月亮”、“流星雨”等天文奇观,观看《地球奥妙》、《月球探索》等视频资料,翻拍天文照片,自办天文小报《星辰》。去年又通过“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等项目引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用“地理眼”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研学成果;利用校园文化节、艺术节开辟地理学习园地,举办地理作品展览。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问题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地理课程文化建设

南菁是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按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审美性”原则[5],从三个层面开展地理课程建设:一是对国家课程的部分素材进行替换,整合教学案例,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开发与地理相关的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探索的活动课程,做到教学过程活动化;三是立足学校地域文化和美育资源,结合地理学科的美育元素和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目标等要素,重点开发和完善相关地理美育校本课程(如表1),打造精品课程。

3.多路径融合构建生本畅态的“审美课堂”及评价标准

南菁倡导的“审美课堂”要求将所有的教学因素(如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手段、评价等)转化为审美对象来触发学生地理审美情趣,审美课堂的实施总体要求较高,需要跨学科融合、多要素整合。随着人工智能、VR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和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6],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同时得到艺术的美感,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

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一堂好课需要“三发”推动。“触发”,触发是自觉思维的逻辑起点,它是联结各种信息思维的纽带;“激发”,精心创设激发潜能的环境氛围,建构心理自由的个性发展氛围来激发潜能,发展智能;“引发”,“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时需“引”,在“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要“发”。这些要求正好切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评价建议。为此,参照南菁高中“审美课堂”建设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师生寻找美点、激发美感和进行审美设计,努力探寻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完美融合,并将学生表现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逐项教学环节、逐个教学要求和美育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细则(如表2)。

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制度等变革催生和逼迫一线教师依托教学共同体,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资源,努力探索教与学的有机契合,让高中地理课堂成为高效能和高品质的“智能教育”課堂。

参考文献:

[1] 王彦明.教学共同体: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13-16.

[2] 徐海龙、叶先进.浅谈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引发的危机与对策[J] .地理教育, 2015(2):10-11.

[3] 娄龙雁. 从关注课堂走向课程视野下的品德教学[J] .江苏教育研究,2015(14):45-46.

[4] 叶先进,陈光林.书院文化与江南水乡建筑的融合——“南菁高中新址校园建筑赏析”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4 (2) :68-69.

[5] 杨培明.当学校课程走向深度建构[J].人民教育,2016(12) :46-48.

[6] 罗著芳.谈审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 (7):65-65.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新课标课程
爱的共同体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