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与甜——巴西经济”课例精析(人教版)

2018-11-01杨龙青

地理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甘蔗课标资料

杨龙青

摘要:本文立足课标教学,充分整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结合学情,创设情境,以“咖啡的苦与甘蔗的甜”和巴西经济发展历程一明一暗双线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推导和运用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课标教学;地理实践力;因地制宜

一、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

一苦:指咖啡原味之苦;二苦:指巴西过分依赖(如咖啡)这种单一初级农产品出口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的艰难苦旅;三苦:当全球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爆发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甜:指甘蔗的甘甜;二甜:用甘蔗生产乙醇,替代能源研发成功,让巴西真正从能源危机中复苏过来,利用能源工业促进巴西工业化发展之路的探索是成功的;三甜:甘蔗除可生产乙醇外还可酿造甘蔗酒,甘蔗渣可用于发电等,甘蔗的物尽其用映射出巴西人民生活的甜美。“苦与甜”的设计引出课题,暗指巴西农业的转型升级,能源工业促进巴西工业发展,为巴西经济积蓄动力,助推巴西经济再次腾飞;“苦尽甘来”再次点题,巴西人不断尝试与改变,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运用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创造一个个经济腾飞的奇迹;“忆苦思甜”结课环节中,懂得只有尊重自然,找到人地统一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分析

教材简析:本课选取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巴西属于区域地理重点研究的国家。巴西多元兼融的文化特点、经济发展历程、社会背景等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现状,是拉丁美洲的一个缩影。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综合归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重难点,所以本节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深入学习和巩固,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其他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简析:众所周知,课标教学与传统的教材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本节课标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行为动词表现在:运用、联系、简要分析。选题既要有“地理味”,又要引导七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课堂激活本身是有难度的。其一,初一学生虽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知识结构还不具备自然地理要素的完整框架体系等;其二,初一学生感情丰富,在知识接受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还不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理念的理性认识高度;其三,学生运用自然条件来探讨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抽象,因自然地理来研究人文地理,并充分运用因地制宜的理念推导相互作用关系是有难度的;其四,要让学生明白尊重自然,做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落脚点在人地协调统一的核心素养上就更有难度。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应借助图文资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多举例、多激趣、多互动,且选取的资料不能脱离学生认知范围。

教学目标: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类型等;要求学生用事实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举例说明巴西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3.教学思路

新课导入环节采用基于知情意行基础上的“体验式”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品尝苦咖啡而后加入用甘蔗制作的方糖并以实物展示,自然切合课题“苦与甜”。不仅可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还可很好地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该环节字斟句酌,较传统的复旧引新、问题引入或视频引入等略勝一筹。

本课教学重心侧重于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是由因到果的合作探究:“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探究该国适合咖啡生长的地区”,进而推导出咖啡在巴西的分布,但与巴西本国实际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说明咖啡分布不但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制约,但本节课主要探究自然条件,进一步推出巴西种植多种农作物来发展经济的因地制宜理念。活动二是由果到因的自主探究:“运用因地制宜理念,探究该国经济的发展中—伊泰普水电站选址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理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活动的探究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发挥团队优势,并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教育学生的生生互动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培养和提升。具体教学思路见表1。

二、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一

教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种时尚的进口饮料,想邀请两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谁愿意上来?

教师:(学生积极举手)看来大家都很踊跃!请你们到讲台上来并面向大家。

教师:这种饮料最好不要空腹饮用,所以老师特地为你们各准备了一片面包(递给学生)。为了品出这种饮料纯正的味道,请先喝点水……来,请细细品尝一口。

教师:品尝出是什么饮料吗?

学生:咖啡。

教师:什么味道?

学生:苦。

教师:判断准确。醇正的原味苦咖啡,怎样使它变得更加美味?

学生:加糖。

教师:很好,所以老师也提前为你们准备了以甘蔗为原料制作的方糖(夹起方糖放入咖啡杯,递给学生搅拌棒)。

教师:适量饮用咖啡对人体很有好处,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降低辐射、增强记忆力(稍做停顿)。

教师:请再次品尝。味道变得怎样?

学生:变甜了。

教师:没有蔗糖,咖啡便无法带来完整的愉悦。不过,咖啡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谢谢两位同学的参与,为大家带来品咖啡的真实感受,老师决定送你们每人一袋咖啡豆留作纪念,请回座。

教师:这些咖啡豆和刚才两位同学品尝的咖啡都来自哪个国家?

学生:巴西。

教师:巴西因盛产咖啡,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被誉为“咖啡王国”。

教师:现在请大家带着咖啡的苦与甘蔗的甜,一起来探究巴西的经济。

教学片段二

教师:巴西农作物种植是不是只适宜种植咖啡?请观察地图——巴西农作物分布图(图略)。

教师:读图步骤一般是先读图名,再看图例,最后阅读地图。从图中得知,除咖啡以外巴西还适宜种植哪些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甘蔗、可可、橡胶等。

教师:同学们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非常棒!如甘蔗就适宜生长在巴西东北部沿海地区,那么天然橡胶最适宜生长在哪里?

学生:亚马孙平原。

教师:巴西因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种植了适宜的农作物,进而推动了巴西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理念称为什么?

学生:因地制宜。

教师:(总结)这幅图正是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体现,咖啡已不再是巴西农产品出口唯一的代名词。除咖啡外,甘蔗、可可、玉米、大豆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不经意间,巴西农业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巴西经济发展的基石,被誉为巴西经济发展的“ 绿色之锚”。

教学片段三

教师:甘甜的甘蔗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巴西人民的生活,为巴西的经济找到新的突破口,助力了巴西能源工业的发展。甘蔗在巴西的物尽其用,可称得上世界可替代能源史上的里程碑,让巴西真正从能源危机中复苏过来,智慧的巴西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哪些清洁能源?

学生:风能、水能、太阳能等。

教师:在因地制宜发展的能源工业中,不得不提到“伊泰普水电站”。

教师:巴西为什么没有选择其境内世界上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的干流河段,而是建在巴拉那河上?

教师:运用因地制宜的理念,探究影响伊泰普水电站选址的自然因素。请大家阅读学案上的材料,安静、独立思考,看谁最快得出结论。

三、教学反思

1.巧设问题,逐层探究

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是知识的迁移,是实践的召唤。本课立足问题,讲求知识落实,形成“问题探究链”,引导学生的智能、思维、情感层层跃进。立足课标,课前分析教材,透析教学内容,预见教学细节,挖掘其教育价值,预设教学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此创设一组层次有别、梯度递进的问题。如“咖啡弟弟为什么喜欢巴西?”要求学生分析巴西的自然地理条件;“咖啡弟弟究竟喜欢巴西哪些地区?”要求学生分析咖啡的生長习性和咖啡的地域分布特征;“咖啡弟弟同意这样的分布吗?”要求学生分析咖啡的分布特征联系实际进行验证;“巴西只能种植咖啡吗?”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咖啡王国不但只能种植咖啡弟弟,还可以种植甘蔗哥哥、橡胶、大豆等多种农作物。

2.深挖课标,精准把握

课程标准毋庸置疑是一堂优质课的核心,正确理解课标,落实到位,课标的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既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又要体现学科特点,挖掘逻辑关系,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结构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依据课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分解如下:提高运用地图和资料的能力;知道影响该国经济的主要自然条件特点;通过实例理解该国自然条件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即人地观。基于以上四个角度落实课标。本课设计过程经历了三个改进版本,第一版主要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巴西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第二版以“咖啡王国”、“未来之国”、“金砖国家”为主线,更多侧重于人文知识的讲解,而弱化了结合该国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理解。因此,几经波折,综合吸收各方意见后,跳出问题看问题。第三版才从自然地理条件出发,以地形和气候两大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着手,选取咖啡和甘蔗两种农作物典型代表论述农业经济发展,推导出什么是因地制宜发展理念,再由农业中的甘蔗过渡到巴西能源工业,进而推动巴西工业发展,二者合力助推巴西经济的腾飞。

3.资料多元,严谨实效

资料的来源可以多元化、多样化。多元化体现在:教材、教参、网络、书籍、电视、电影、手机、广告、期刊、文献、游记、报纸、广播等;多样化呈现形式为:视频、音频、动画、漫画、模型、自制教具、实物、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资料的选取应注意: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完备性、权威性、时效性、有效性等。通过备课过程中资料搜集这一环节可以很好地反馈教师的资料整理能力、地理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更能体现出地理教师的宏观思维和地理情怀。同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宽地理眼界,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本课在资料的搜集及整理过程中,几个实例记忆犹新:地图是否科学准确,如巴西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一定要严谨准确,凸显了多参考权威资料的必要性;地图要素是否完备,如图名、图例、比例尺;要求学生提取的关键地理信息是否突出,如地形或者巴西农作物分布图等;图像是否清晰有效;网络图片资料下载后能否直接服务于课堂;对关键信息的呈现是否准确,如城市位置、产业分布等;影像资料是否高清、有无字幕、音量是否适当;资料是否权威科学严谨,而非任性而为,如咖啡的生长习性资料。本课是从历年的高考考题题库中进行提取,回归书籍,备课过程中从重庆图书馆借阅的两本书籍《巴西:未来之国》《赤道之南》功不可没,不仅提供了可参考的权威数据及精美语言,特别是咖啡弟弟及甘蔗哥哥的全课贯穿,充分切合了课题——苦与甜,也渗透了这两种经济作物对巴西这个国度深深的情怀,也为打磨公开课的备课方式或途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甘蔗课标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黑熊吃甘蔗
逆境菩萨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