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士爱国不爱官

2018-10-26爱乐乐

百家讲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英方清廷清政府

爱乐乐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廷陷入危机。在社会的动荡中,清末实业家汤寿潜出生于浙江山阴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是当地的私塾老师,在父亲的教育下,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小小年纪就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看法。

而立之年后,汤寿潜投奔山东巡抚,因学识渊博,有才能,且能够针砭时弊,受到山东巡抚的赏识,被引为幕僚。此后,汤寿潜开始关注政治,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唯有“变”才能找到出路。于是,他对当时社会弊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建议施行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修筑铁路等措施。

1892年,36岁的汤寿潜参加科举考试,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期满后,被派往安徽青阳县(今属安徽池州)任知县。洞察社会现实的汤寿潜认为办实事比做官更能帮助国家,于是只干了三个月,就以奉养双亲为由辞官回家。辞官后,汤寿潜应聘于书院,投身教育事业,先后与友人合办师范、铁路学校培养人才。

汤寿潜的一系列行为逐渐给自己带来了威望与声誉,受到朝廷的青睐。1904年,清廷提拔汤寿潜为两淮盐运使,可汤寿潜对如此美差也无动于衷,以“母病不能远出”为由断然拒绝,仍以教书为生。虽“处江湖之远”,汤寿潜却时刻关注着朝廷态势,当朝廷遇到危难之时,他立即挺身而出。

晚清时,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沪、杭铁路权,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条铁路路权的草约,双方约定英方出钱,并享有修筑权和管理权。后来,英方一直没动静,美国又开始觊觎这块“肥肉”。为防止路权落入英美之手,汤寿潜利用自己的威望牵头联合一些在沪的浙籍商人,提出自办铁路并创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清廷迫于社会压力,允诺沪杭铁路由商民自筑,并授汤寿潜为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事宜。1906年,沪杭段铁路开工。汤寿潜制订各项章程,保证铁路的顺利修筑。

看到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英方不淡定了,急忙派人勘测路线,又向清廷施压以求签订正式合约。无能的清政府为了不得罪英方,一改原本支持汤寿潜的态度,表明“订约权在朝廷”。这激起了浙江商民的愤怒,汤寿潜主持浙路公司股东大会,表示反对清政府借款,并成立“浙江国民拒款会”,引来全国各地的声援,一场保路风潮轰轰烈烈地展开。

汤寿潜一边与清政府周旋,一边总领修路事务。1909年,沪杭铁路终于全线通车。三年铁路而成,这是汤寿潜为官最长的一次,他“不受薪金,不支工费,芒鞋徒步”往返于沪浙之间,历经艰辛,造出了工费低、质量高的铁路工程。五年后,铁路收归国有,已推翻清廷的國民政府特批20万两以补偿汤寿潜几年的劳苦,他却分文不取,全部捐给了浙江教育会用来修建浙江图书馆。

1911年,汤寿潜因为领导浙江保路运动而被推举为浙江都督,但无意为官的他两月内三次请辞。后来,汤寿潜回归故里,创办学校,帮助家乡子弟就近入学,于几年后病逝。汤寿潜辞世前留下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君子坦荡荡,佳士自风流。

编辑/羽川

猜你喜欢

英方清廷清政府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