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货币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分析

2018-10-25刘秀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价格水平电子货币增长率

刘秀光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一、引 言

对于电子货币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将电子货币定义为:消费者所拥有的存储有货币价值的预付型产品,包括预付卡和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访问的预付软件产品;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存储,收到资金后开始发行,以及被发行人以外的人当作一种支付手段。总而言之,电子货币是将货币变为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交易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完成支付。

当电子货币出现并充当交易媒介以来,显示出促进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显著特征。伴随着社会公众对电子货币的广泛接受,也吸引了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其中,电子货币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例如,周光友,徐泽坤(2011)认为,电子货币通过对货币的替代改变了货币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机制,其中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非常明显[1]。王亮,吴浜源(2013)指出,电子货币对货币产生了“竞争替代”,由此影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2]。但是,中国经济的现实表现,并没有支持那怕是利用技术性的手段得出的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结论。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广泛使用,中国经济不仅保持着低通货膨胀,而且呈现着健康可持续的良好态势。

二、电子货币不具有通货膨胀效应

由于电子货币中的确有某些“货币基因”,使得人们会关注电子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目前,认为电子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正面影响,或者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支持者,都使用了一个相同的假设前提:电子货币是货币的完全替代品。

虽然货币和电子货币都是交易的润滑剂,但电子货币并不等同于货币,它只能依附于货币而存在,并且是货币的不完全替代品。因为电子货币仅仅充当受到货币约束(电子货币是货币的电子数据形式)的交易媒介,并不具备脱离货币或者独立执行价值标准和储藏手段的职能,电子货币的交易规模也不会对任何时点上货币存量的增加和减少形成影响。简言之,电子货币并不能外生于货币,只能依附于货币而存在[3]。

不管是商品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以及这些货币的供给量,都存在着某种赖以存在的“等价物”。在金本位制度中,货币的价值是其法定的含金量,货币供给量的扩张依赖于黄金的开采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中,货币是由国家提供的信用做保证的,其价值标准是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负债来定义的,货币供给量源自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充分控制。

电子货币的“等价物”或者依附于货币而存在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一单位货币,就不可能有与一单位货币相对应的一单位电子货币用于交易支付。而电子货币之所以在交易中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是因为它有相对应的货币作为支付承诺的预期。由于电子货币是货币的完全替代品的假设并不成立,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就无法借助这个假设得以求证。

在论证电子货币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的问题时,几乎都将货币数量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追溯历史,一些早期的经济学家运用货币流通速度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他们关键的假设是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并可以预测。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是货币数量论所有转化形式中最主要的假设[4]197。

货币价格决定理论到18世纪中叶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后来的修订除了在数学精密方面有所改进以外,并没有真正为该理论做出多少贡献。尽管数学方法的精密程度不断提高,但20世纪后半叶的主流货币经济学,似乎回复到了更早和更简单的理念[5]177-179。应该承认,中国的学术界在这方面也是如此。

货币数量论的标准形式为:

式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指数,Y为真实国民收入。

那些秉承货币数量论传统的理论,都强调货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6]154,并且确信货币供给的改变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方向和等比例的变动。如果货币供给冲击超过了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就会促使价格水平上涨。那么,电子货币是否具备供给冲击的能力,进而影响价格水平上涨呢?为此,持有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观点的研究者,在将货币数量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同时,就力图去证明电子货币加速了货币流通速度。这样,即使货币供给固定不变,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加速,价格水平上涨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分析路径虽然有些古老和僵硬,但至少符合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逻辑。

例如,王亮,吴浜源(2013)指出,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并且预言,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随着电子货币发展转入上升期,通货膨胀率将会提高[2]。这种证明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方法,其理论缺陷在于,他们将电子货币硬塞进货币数量论中,从而混淆了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区别。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指数和真实国民收入等四个变量构成的逻辑关系也就被打乱了。不过,如果将不应该放在货币数量论中的电子货币排除出去,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依据的理论基础就不存在了。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果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那么电子货币就会贬值或者其购买力降低,于是产生(电子货币的)实际余额效应。然而,人们交易过程中实际支付的电子货币数额,必然与预先存储在各种“智能卡”和“电子钱包”中的货币数额完全相同。如果贬值或者购买力降低,是货币的贬值或者购买力降低,而不是电子货币,这是从实际余额效应的角度来说明电子货币对货币的依附。即使是电子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的职能,它也只是作为货币的“奴仆”而行事的。

是否出现通货膨胀取决于诸多因素,并且需要积累推动价格水平上涨的内在能量。就货币因素而言,有些通货膨胀由货币供给引起,有些通货膨胀则由货币需求引起。但不管是货币供给还是货币需求引起的,由于通货膨胀与电子货币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电子货币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以及它改变了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这类相当固执的结论就难以成立。

三、电子货币不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验证

首先,通过经济的现实表现来验证电子货币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效应。具体的做法是将M2增长率、GDP增长率和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与CPI上涨率相对照,而不需要使用复杂和高深的证明方法。

图1显示2010~2017年在中国(占第三方支付最大份额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的变动,意在为证明当电子货币支付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代表价格水平的CPI并没有随之上涨做准备。表1显示2010~2017年间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与CPI上涨率的关系,是为了直接说明CPI上涨率与M2增长率的关系。将图1和表1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当电子货币的交易规模在逐渐增长的时候,CPI的上涨依然呈现着低而温和的态势。同时,GDP维持着高增长率。在2010~2017年间,除了2010年和2011年的CPI上涨率超过3%外,2012~2017年的CPI上涨率都低于3%。即使在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增长率显著提高的情况下,CPI不仅没有上涨的苗头,而且由2016年的2.1%降至2017年的1.6%。

二是真正影响CPI上涨的是M2增长率。伴随着M2供给量的增长,2013~2017年间,M2增长率与CPI上涨率总体上看表现为正相关。这充分表明,电子货币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张并没有积累推动价格水平上涨的内在能量,因为它不可能“独自”向经济领域供给电子货币。

图1 2010~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

表1 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与CPI上涨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

中国政府在互联网金融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的基本立场,是讨论电子货币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经济背景。在互联网金融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15年3月中央政府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发展互联网金融。2016年1月,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诸多模式如众筹、P2P网络借贷和第三方支付等都离不开电子货币。在货币政策方面,维持银行体系合理的流动性,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并将通货膨胀率目标控制在3%以内。上述经济背景所包含的经济逻辑是,电子货币交易规模迅速扩张没有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而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并没有通过限制电子货币交易规模来实现。

理论研究应该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而那些脱离经济社会现实的理论研究,尽管有华丽的形式,但缺乏理论应有的说服力,而反映这种现象的案例并不鲜见。例如,20世纪 70年代,卢卡斯 (Lucas,1972)、萨金特与华莱士(Sargent and Wallace,1975)、巴罗(Barro,1976)等,提出了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但是,自该命题提出以来,这一极端的观点并没有得到经济现实的支持[6]156。由此可见,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时常有“看走眼”的时候。

此外,认为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是属于“张冠李戴”。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归纳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等。其中,如果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变化,使得总需求的变化超出潜在生产能力。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因此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如石油的短缺、工资的上升等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7]586-587。在这些通货膨胀中,看不到电子货币的踪影。

价格水平×实际产出=名义国民收入,于是,价格水平=名义国民收入/实际产出。由于电子货币不能充当价值标准的职能,因此国民收入或者GDP是以货币而不是以电子货币来衡量,那么在价格水平这个宏观经济变量中自然没有电子货币的位置。

在那些求证出电子货币具有通货膨胀效应的文献中,并没有说明电子货币引发的是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如果经济形势良好,通货膨胀率总是趋于温和上升的。主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尽管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在一个理想的经济体系中是明智的,但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可能会伴随着较高和持续的失业水平和较低的产出水平。相反,一个可以预期的缓慢上升的价格水平能为经济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7]585。

表1显示,2010~2017年间中国经济有一个 “预期的缓慢上升的价格水平”,而经济也在“健康成长”。有鉴于此,一个大胆的猜想是,那些证明中国电子货币发展造成通货膨胀的文献,是将价格水平的正常提高“张冠李戴”在电子货币的头上,也是将本来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的电子货币交易规模的增长与价格水平上涨挂起钩来了。

猜你喜欢

价格水平电子货币增长率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电子货币风险及防范探讨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临期商品最优定价策略研究
质量指数与收入对价格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电子货币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高校水果价格水平与不正当竞争情况调查
电子货币的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