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涛“罗浮图”相关问题研究

2018-10-22朱良志

中国书画 2018年8期
关键词:开题图册石涛

◇ 朱良志

汤贻汾题石涛《溪南八景》云:“予观大涤子画独多,以《罗浮图》为最。”〔1〕石涛生平画过多种罗浮图,如《罗浮山图册》《黄砚旅诗意册》中的《罗浮山诗图》等。

宋郭之美《罗浮山记》云:“罗浮者,盖总称焉。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罗山自古有之,浮山者本蓬莱之一。尧时洪水泛海澌来傅于罗山,崖巘皆合,至今卉木不同。浮山皆海中类也。陈郡袁彦伯、东莞徐履道皆云蓬莱有三岛,此其一焉;山顶有桂所谓贲隅之桂;有神湖,周五里水应海潮。”〔2〕

石涛一生并未到过罗浮,却对罗浮异常神迷。曾刻有《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印,传言罗浮有四百三十二峰,“四百峰”即指罗浮山。对于石涛来说,罗浮山不是一处风景胜地,而是他的精神圣山,带着这位困顿中的“精神遗民”做浪漫之旅。其由大率有三:一是他生于广西,属南粤之地,与此二山未远。二是他与南粤人多有交往,尤其是与屈大均的交往。三是罗浮二山乃道教神山,石涛晚年出佛入道。这可以说是石涛神迷罗浮最根本的原因。石涛对一生未至的道教圣山如此的精神淹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石涛艺术的独特气质。

本文是对涉及石涛罗浮图诸种问题的辨析。

图1 [清]石涛 罗浮图册四开 28.2cm×19.8cm×4 纸本设色 约1697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一、三本《罗浮图册》

汤贻汾所说的《罗浮图》,指的是《罗浮图册》。世之流传在石涛名下的《罗浮图册》有三本,一本藏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此为石涛真迹,一本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是石涛所作另一本同名书画对题图册。还有一本藏于日本神奈川箱根美术馆,此册是对柏林本的临写,是一“临本”。作手可能是张大千。

图2 [清]石涛 余杭看山图卷 30.5cm×143.2cm 1693年 上海博物馆藏

普林斯顿藏本只有书画对开4开,4页绘画,4页书法,是残本。而柏林藏本和箱根藏本都是书画12对开,是全本。三藏本之间有密切关系。对三藏本之关系,傅申等曾作过深入研究〔3〕,在其启发下,本文对一些未及之问题再予讨论(图1)。

普林斯顿所藏此册,本为张大千旧藏(上有张大千兄弟的收藏印),也是张大千极为重视的精品,美国收藏家沙可乐(Artbur M.Sackler)购得此册,后归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此册纸本,绘画墨笔淡设色,横28.2厘米,纵19.8厘米;书法横28.1厘米,纵19.6厘米。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视此作为馆中佳藏。承蒙盛意,我获窥该馆石涛藏品,此作与其他作品享有不同的待遇,被置于玻璃柜中。

4开册页无款,亦未系年。结合柏林的仿本和箱根的临本,知此册当是一套12开册页的部分,因未得全豹,落款页或未得见。柏林藏12开《罗浮图册》总款云:

久思罗浮,未得一往,今览此野乘,偶写十二册。清湘大涤子。

联系普林斯顿藏本印章等情况看,石涛《罗浮图册》所作时间大体在1697年或稍后,处于他出佛入道的关键时期。《罗浮图册》不是他观罗浮志书的随意而作,从笔墨特点和书法相配情况看,石涛可以说是以庄重之心临之。有画史家称其为石涛生平第一“合作”,反映出此顷他对道教的虔诚膜拜之情〔4〕。

值得注意的是,此册画部分4开题画名,旁侧均有一长方形白文印“苦瓜和尚济画法”(石涛生平作品中这样处理不多见),或许其他8开亦如此。此册不仅记载他的道教精神之旅,在画法上也有斟酌,其极尽变化,凝数十年笔墨之大成,带有总结之意味。这也说明此册在石涛生平艺术中不同寻常之位置。此一印以如此面目呈现,也透露出此作的大体时间,它是石涛出佛入道初时之作,大致在1697年前后。1699年后则鲜见此印章以如此面目出现。“莫书和尚”的心愿也反映在此后作品中印章的使用上。

第一开,画上界三峰。数峰矗立于苍穹之间,下凭大地,有急流,绿树,山峰昂首云霄,山腰云雾蒸腾,正所谓“峭绝鼎立,烟雾霏微”。笔势雄浑而又斩截,多用直笔,笔速快,纵笔而上成山峰,横向直笔快速皴擦,山中无楼宇,无可辨视之林木,删除一切可有可无之物,力尽太清碧落之象。左上书“上界三峰”四字,右侧有“苦瓜和尚济画法”白文印。此一皴法,具石涛标志性特征。

对题行书:“山之峰四百三十有二,西出飞云者,有上界三峰。峭绝鼎立,烟雾霏微。如幕护之人莫能至。与铁桥相接,当二山之交㠗,曰泉源。道经所谓第三十一福地。仙人华子期治之者也。十大洞天,兼有福地者,惟朱明泉源与句曲,地肺而已。山顶有神湖,亦名天池,泉通五龙潭,每祷雨,双鲤跃出,则风雨集焉。三洞真经,老君于东极罗之天浮黎之国,以真文手青童,青童君,东海仙真也。尹喜求之,老君曰:求我必于青羊。按上界三峰峻通太清碧落,其上有青羊岩,云篆封之,人不可得见云。”

回行小字书三行:“无名仙《三界三峰诗》:千径岚光湿不开,洞中楼阁锁琼璀。罗山万仞云中起,浮岛一峰天外来。五岳神仙多往复,九霄鸾鹤自徘徊。葛洪旧隐丹炉畔,掩映麻姑锦绣台。”下有“粤山”“半个汉”“前有龙眠济”三白文印。此开书画上共有张大千收藏印三方。

按:此中所书文及诗,多来自康熙时流行刻本宋广业所辑《罗浮山志会编》〔5〕。《罗浮图册》上题识所书之内容,主要是根据此书而撰成,摄述其内容,选其合于画者,突出宗教要义,而不在山水本身。

第二开,蓬莱峰。如果说上界三峰突出罗浮山耸入太清的高峻,那么蓬莱峰则意在渺不可及,突出其幽远感,将人的视线拉向远方。此页画绿树葱茏中,楼阁若隐若现,当为列仙坛上的蓬莱阁。远方则有山峰逶迤。皴法可称卷云式,又与画史中卷云皴有别,它是云与石的合奏。画风庄净洒脱,山间点缀花木,以见志书上所说的“奇花异卉,跃日含风”之态。以渴笔画出山体轮廓,湿笔点出丛树。右上楷书“蓬莱峰”三字。

对题:“蓬莱峰以分,自神岛得名,浮山之第三峰也。以有五距鸡,故又名碧鸡山。峰下有列仙坛,坛上有蓬莱阁,真人于此宴会。道书洞天山中。道书:洞天山中宫阙楼台皆金银所成。西城真君王方平尝来黄麟,往来蓬莱麻姑二峰之间。其西由百花径而上曰锦绣峰。多奇花异卉,跃日含风。绮绣纷错。又最西三峰,连亘曰钵盂,曰鸡鸣,曰瑇瑁。瑇瑁峰下有池,池水清碧,怪石掩映,状如瑇瑁,渊有神龟,亦名龟渊。”

旁侧又有小字书三行:“无名仙《蓬莱阁》:玉殿朝元夜已深,三千世界静沉沉。霏微紫气通蓬鸟,浩荡罡风下宝林。云彩散为天上绮,日华浮动水中金,步虚声断一回首,十二楼台何处寻。”有“阿长”“得一人知己无憾”“清湘石涛”三白文印〔6〕。

第三开,孤青峰。此页如沐浴在一片光芒之中。画缥缈山林,轻岚浅黛。远方作为背景的山峰介然特立,似用宋人之法。中央为一道场,山间林木荟蔚中,有老者把瘦筇拾级而上,仆者担物随之。山门前二人见面作礼,庄严楼阁巍然而立,通达四方。古木坚劲凝重,颇有质感。

对题:“有一峰介然离群而特立,松杉密布,轻岚浅黛,若抹如浮,此孤青峰也。旧有孤青观,后改为天华庵。其南则华首台,石磴鳞次,而上古木蓊蔚,苔径逶迤。祖先创建道场,与番禺丽中大师迎黄岩宗宝,堂头阐教云集,往来游观者皆可留宿山中。至今不寂寞者,赖有此尔。”

后用稍小字行书三行:“蔡元厉《孤青峰诗》:琳馆松扉白昼扃,骖鸾人去已冥冥。天开远画楼台古,地得遗丹草木灵。万壑野云晴酿雨,一池秋水夜涵星。麻姑仙驭今何在,槛外孤峰晩更晴。”有“得一人知己无憾”(白)“瞎尊者”(朱)二印。蔡元厉为宋代诗人。

第四开,云母峰。中国人有“石为云根”的说法,道教说,云由石化来。石为云根,云蒸石润,祷石而雨,天启甘霖。此图即在演绎“云之母”的感觉,这是石涛的典型风格。波士顿藏石涛款山水画册中的“古人未立法”一图,与此十分相似。此图以云母溪水为中心,溪水中云母石以鲜丽之色染著,粲然夺目,溪涧那边一峰突起如,云烟缥缈,整个画面空灵而仙气绰绰。上有张大千“耦庵经眼”等四方鉴藏印。

对题之文字也是摄述唐宋以来《罗浮山记》等文字而成:“云母峰在西龙潭上,峰之北曰云母溪,溪中有云母石,故名。何仙姑炼石如红玉而服之得仙,朝日照之,冈色晃耀如霞,一名红玉洞。其峰岩侧,即蝴蝶洞,四时多彩蝶依花石间。见人不为动,人就折树枝携之出洞,辄复飞归故处。”

又小字题诗云:“何仙姑《云母峰》: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容白雪芽。笑杀狂游勾漏令,更从何处觅丹砂。又白玉蟾《红玉洞诗》:阆苑无踪迹,唐朝有姓名。不知红玉洞,千古夜猿声。”有“冰雪悟前身”“清湘石涛”二白文印。

仅从此4开之作中也可看出,这是石涛精心结撰的作品,无论是构图、笔墨的运用、境界的创造,还是对题内容的选择,都极尽周旋,没有他一般之作的随意性,可以说是石涛进入道教之门的“修行”之作。一如《余杭看山图卷》(图2),反映了石涛巅峰期的艺术水平。突出的艺术想象力和对水墨创造的罄控能力,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四开之画,一画一法,由此可见其“苦瓜和尚济画法”的丰富。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石涛款《罗浮图册》(图3),共12开,12页绘画,12页书法对题。纸本设色。在最后一开君子岩绘画部分,左上题云:“久思罗浮,未得一往,今览此野乘,偶写十二册。清湘大涤子。”钤“老涛”白文印。是为此册的总款。

通过这套册页,得窥石涛12开《罗浮图册》的全貌。除了以上所列普林斯顿藏画的四开之外,尚有飞云峰、凤凰谷、青霞洞、玉女峰、桃源洞、双髻峰、幽居说和君子岩。每开画部分题写画名钤印,但题写位置和字体选择与普大本不同。对题书法内容也选自《罗浮山志会编》等方志之书,内容上没有大的改变,却有文字的减损。如云母峰对题引诗,惟有何仙姑的一首,白玉蟾《红玉洞诗》则省去。《蓬莱峰说》对题石涛真迹中的后三行题诗也省去。此作还改正了原作中的一些错讹,如《孤青峰》对题引蔡元厉诗最后一联原作“槛外孤峰晚更晴”,此作改为“槛外孤峰晚更青”,改正了原来书写的错误。蔡诗见《罗浮山志卷十八》,最后一字不作“晴”,作“青”,乃原来笔误。

傅申等以为,柏林本虽然有较高水平,但非石涛手笔,乃是一托名之作。而我以为,柏林本也是石涛真迹。它是石涛相差不远的时间中,所完成的又一件《罗浮图册》。或应朋友之请,而另作一本。这种情况在石涛是常有之事。它与仿作、临作有根本区别。虽然石涛所画的是同题之作,但非刻意模仿。从与普大本对比看,此本当在普大本之后。此册构图稍简约,对原图有些改变,书法也显得更流畅,对题所书内容比普大本时有减省。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这套册页具有很高水平,涉及石涛印章二十余枚,如“老涛”(两种)“前有龙眠济”“原济”“石涛”“清湘石涛”“梦董生”“头白依然不识字”“大涤子济”“臣僧石涛”“法本法无法”“瞎尊者”“清湘老人”“零丁老人”“赞之十世孙阿长”“膏肓子济”“痴绝”“苦瓜”“法门”等,对比石涛原印,无一印有别,当为石涛之印。

图3 [清]石涛 罗浮图12开 尺寸不详 纸本设色 约1697年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此12开图画与普大的四开相比,基本保持了石涛的水准,两件作品创作时间不会相差太远,都体现出晚年石涛的笔墨特点。我们可以对比两本蓬莱峰的画法。普大此开清净明彻,画这个无上清凉世界,笔势短促而紧劲连绵。而柏林此开以渴笔干墨入纸,扣住空灵神秘的境界创造,作了大胆调整。此画比普大虽然构图简单,韵味却不减。枯笔所勾出的山石极有质感。原作蓬莱阁突出于画面中央,而此作阁稍小,更突出其在烟雾迷蒙中的意味。近前右边坡石上画二树,后树蓊郁一片,前树重墨点出,略加染织,其耀日含风之态尽现。

图4 [清]石涛(款) 罗浮图册(12开选3) 尺寸不详 日本神奈川箱根美术馆藏

此12开对题的书法以及绘画上所题之画名,一为行书,一为隶书,也是石涛晚年当家风格。具有很高水平。纵然是张大千这样的仿石涛大家,也难以在优柔回环间,得其俯仰之趣。书法在判断此石涛作品真伪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普大和柏林两册中《上界三峰说》的书法,可以看出柏林本也达到了行云流水的程度,没有一笔一画临写,从容中度的感觉,正是石涛本色。

此册不知缘何途径落入柏林。审两册之收藏印,有明显不同。普大四对开书画唯有张大千兄弟之收藏印。而柏林本则显然不同。此画本来藏于广东,它是20世纪初年粤籍著名收藏家何冠五的收藏(上有“田溪书屋”“冠五珍藏”“春雷阁藏”等印),曾归粤籍收藏家李尚铭,尚铭为当铺大王李右泉之子(上有多方“李尚铭氏”等鉴藏印)。后归宝蒙堂主燕笙波。上有“燕延骏印”“笙波”“燕如心赏”等收藏印多方。燕笙波(1910—?),字延骏,早年为广州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后移居香港。一生雅好古物,属意丹青,近代著名书画鉴藏家,尤善收藏宋元以来文人画大家之作。张大千与何冠五、李尚铭都有交往,曾多次至广州看何冠五的收藏,他也是宝蒙堂主的挚友。故此作虽然非大千之收藏品,但想来他见过此册。

以下讨论日本神奈川箱根美术馆所藏属石涛名下的12开《罗浮图册》。

细致比较可以发现,箱根此册是对柏林册的模仿〔7〕。这里有比较明显的痕迹(图4)。

柏林本画上题名与石涛原作不同,如孤青峰,普大本书于左上,行书竖行。柏林本书于画面上方,稍靠中央,隶书书之,横行。箱根本与柏林本完全一致。再如云母峰,原作画名题于右侧上方,柏林本则以隶书横行,书于左上方,箱根本与柏林本完全一样。

柏林本对题有的字体比原作稍大,内容写不了,就作了减省。如上举蓬莱峰对题中省去了题诗,云母峰的对题原有两首诗,省为一首。而箱根本则是依样画葫芦。与柏林本完全一样。

箱根本书法由于刻意模仿,造成内在笔势割断、气脉不通,其状惨淡。对比柏林本和箱根本的孤青峰一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箱根本则是一字一顿,无行书之实也。如“而特立松杉”五字,笔笔断,字字断。

综合上言,普林斯顿所藏4开《罗浮书画册》,是原12开书画册的部分,完成于石涛出佛入道的转折时期,时当在1696年到1697年之间。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12开《罗浮图册》,是石涛另外一套罗浮册页,为真迹。日本神奈川箱根博物馆所藏石涛款12开《罗浮图册》,则是对柏林本的临摹,或为张大千所为。

石涛生平还有一件作品与罗浮山有关,这就是他生平代表作之一《黄砚旅诗意册》32开(今分别藏香港至乐楼和故宫博物院)。作于1701年之后,比《罗浮图册》稍晚。此年夏末,石涛在扬州,与朋友有欢快的会面。这次当是旅行家黄砚旅归来之时。砚旅给朋友谈种种闻见,当时石涛也在座。石涛并得到黄砚旅一路所吟诗稿。他告别朋友,回到家中,引动画情诗意,并依砚旅诗而作图,后陆续为之,成一32开山水册。他的笔墨功夫、诗意情怀、想象能力、艺术天赋,于此得到一次充分的展现。

其中有一开画黄砚旅《登罗浮飞云峰顶》诗意(图5),飞云峰奇峰突起,云蒸霞蔚,群峰如从云雾中浮起。尤其注重光与云雾关系的处理。既实写飞云峰之姿态,又驰骋浪漫的奇思。“飞云定上看青天”,在此已无目视,化为心灵的絮语。此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罗浮图册》中的飞云峰一图又有不同,后者画的是云在山峰间缥缈,强调人看飞云腾挪的状态,二者能看出石涛不同的表达痕迹。《罗浮图册》乃是观野乘而作,带有浓厚的宗教性。而此作中却将此神性化为一起诗意的奇思妙绪。《黄砚旅诗意册》在石涛艺术创作里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罗浮图卷》

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中国书画专场》拍有石涛款《罗浮胜景图卷》。纸本水墨,纵32厘米,长492厘米。此手卷墨色浓重,颇尽山川连绵之态,起首一段画小桥,沿小桥前行,有密林掩映中的斋居,高山耸峙,再向前则是一片湖水,湖中有一小舟,舟中人拨棹前行,目视远方。中段画险峻的山峦,偶有隐居者的屋舍,道边有小亭。末段则画在云海中浮沉的山峰。此卷笔墨与其早年黄山图有接近处。山石旋转向上的皴法也具石涛特点(图6)。

长卷的末端有题识,题识以“痴绝”白文方印起首,行书题云:

罗浮四百峰,峰峰结莲蕊;散水作天香,梅根浸石髓。蝴蝶食之大如轮,凤凰之鸟时亲人;吾将半百未归去,对君恍是罗浮仙。故乡那得如君贤,清湘石涛。

款下钤:“大涤子极”(朱)“零丁老人”(朱)二印。画中钤有“石涛”“元济”二印。

长卷前有袁廷梼题引首,其云:“石涛山水图卷,浩淼江湖,吞吐隐现,山川景物,格外壮观,画面上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古木翠草,幽深险绝。近景林泉人物,斐然可观。中景山姿多变,尽是可游可居之境。远景大山突兀,烟霞环绕,显得雄奇壮美,笔力雄劲,墨气沈厚,可窥其大家风范。甲寅年初夏袁廷梼敬识。”钤有“袁廷梼印”“一字寿阶”二印。

图5 [清]石涛 黄砚旅诗意册之四开 香港至乐楼藏

图6 [清]石涛(款) 罗浮胜景图卷 32cm×492cm 佳士得香港2007年秋拍

图7 [清]石涛(款) 罗浮胜景图卷题识

图8 [清]石涛 书翰题识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袁廷梼(1764—1810),清藏书家。字又恺,一字寿阶,又作绶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收藏,苏州“小山丛桂馆”便是其藏书馆。与黄丕烈、周锡瓒、顾之逵并称乾嘉间四大藏书家。本题跋款甲寅年初夏,当在乾隆甲寅,时在1794年。

长卷后有瞿中溶题跋:“青青云外山,炯炯松下石,顾此山中人,风神照松色。中溶题。”钤印:“中溶”。瞿中溶(1769—1842),字苌生,号木友。清嘉道时学者,钱大昕弟子。后接洪颐煊题跋:“山林忽然在我眼,揽被欲游嗟以远。长松谡谡含苍烟,平川茫茫际层巘。图中山水天下稀,把玩竟日乃忘归。君独何为甘寂寞,坐对佳境娱清晖。相与叹赏大士笔,时观此图双眼明。己丑年孟冬筠轩洪颐煊谨题。”钤印:“臣颐煊”“仙舫”二印。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浙江临海人,与其兄坤煊、弟震煊并有文才,世称“三洪”。亦善收藏。此跋作于道光己丑(1829)。

上有多方鉴藏印,其中有:陈良斋庚申以后所得、小亭眼褔、沈寿艺术馆审定章、曾藏钱梦庐家、乔磊鉴藏、蒋友光印、诗书万卷圣贤心、安节堂、心定神闲、木堂珍藏书画之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亦梦中传采笔、梦莲生、小仙居、寄风流于藻绚、寒主等。

“陈良斋庚申以后所得”是清末收藏家陈骥德印,陈氏字千里,号良斋,浙江海盐人。“小亭眼褔”是道光、咸丰间收藏家韩泰华之印,泰华字小亭。“曾藏钱梦庐家”乃清末收藏家钱梦庐(1778—1841)鉴藏印,钱氏讳天树,字承培,号梦庐。

这件石涛款《罗浮胜景图卷》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作品,曾为清中期以来诸鉴藏名家递藏,受到包括瞿中溶、袁绶阶等文士肯定。然而它却是一件伪品,非石涛所作。在石涛众多伪作中,水平属中下之列。这是石涛离世后石涛伪作第一个高峰时的伪品。

这帧长卷画罗浮胜境,石涛一生梦魂牵绕的地方。未系年。若是石涛所作,末段题识中似有暗示。“吾将半百未归去”,也就是说石涛作此图时,年将五十而未至,石涛生于1642年,时当在1690年之前。但此时间就与画中款印产生矛盾。“大涤子极”是石涛1702年之后所用之印,不可能出现在1690年之前。而1696年之前,石涛并无“大涤子”之号。由此一处即可发现此卷的伪迹特性。

图9 [清]石涛 黄山图卷 28.7cm×182.1cm 1699年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藏

长卷无上款,但题诗中分明说是“对君恍是罗浮仙,故乡那得如君贤”,此“君”到底何指?我们可以通过一件石涛真迹确知。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石溪书法册》,共9页,其中石涛8页,石溪1页。《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为京1—4704。其专家鉴定,咸以为真迹。其中第二页为石涛诗翰,上书:“罗浮四百峰,峰峰结莲蕊。散水作天香,梅根浸石髓。蝴蝶食之大如轮,凤凰之鸟时亲人。吾将半百未归去,对君说是罗浮仙,故乡那得如君贤。赠翁山。”钤“老涛”朱文长方印(图8)。

这8开诗翰册页为石涛真迹,其中这开《赠翁山》书作还被选入《中国书法全集》〔8〕,成为石涛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陈振濂等当代书法名家认为此作反映出石涛书法最高水平。

至此得知,《罗浮胜景图卷》上所书之诗是赠屈大均(1630—1696)的。此画落款中并未说明。设若此图真是石涛所作,赠生平挚友、对他有极大影响的诗人翁山,竟无一言交代,殊为怪事。再说,画中款印钤“大涤子极”,若是石涛真迹,定作于1700年之后,那么又如何将一幅作品赠予已离世的友人呢?

细研《罗浮胜景图卷》题识的书法,作伪之迹更见清晰(图7)。

对比《赠翁山》书翰和《罗浮胜景图卷》题识的书法即可发现,无论是行款的安排、结体的方式、字形的大小等,二作均有惊人相似。即如“莲”最后一捺的回锋、“归”最后一竖的飘移、“如轮”二字的连属等,均克肖其形。石涛不可能自己模仿自己至于如此地步。其中必有一伪。二本比较,故宫诗翰自然而流畅,其内在韵致非脱胎他作所能达至。而《罗浮胜景图卷》题识则多有勉强,体势的断裂在在多是,定然非石涛所作。

再从绘画部分来看。手卷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后段是综合石涛诸种黄山图而成。我们将此图与北京故宫藏黄山图册21开之8、香港至乐楼所藏《黄山图卷》(图9)进行比较,即可看出。这里画的是石涛对黄山的印象,而不是罗浮山的特点。石涛有《罗浮图册》,罗浮山的特点与黄山迥然不同。石涛断不会将他对黄山的印象生生套在罗浮之上。黄山以古松、奇峰、云海而著称,但罗浮并不以此为特点。画面中的重复,可以清晰地见其蹈袭痕迹。

三、有关屈翁山诸作

石涛在世之时,他在宣城、金陵和扬州等所经之地,文士中说到南粤的罗浮,总和一个名字连到一起,这就是屈大均。

这位当世著名诗人,是一位遗民诗人,亦僧亦道,被人称为“罗浮僧”。时文坛巨宿王猷定(1598—1662)说:“翁山,罗浮僧别号也。其先世楚人,为屈大夫之后。”〔9〕他是屈原的后代,所以石涛又称其为“屈子翁山”。晚年又入道教之门,与石涛十分相似。翁山之友、寓居扬州的歙人黄生(1622—1696,号白山)《送屈翁山归粤》云:“十年不见罗浮客,却脱方袍戴鹖冠。捣药幸寻仙女臼,采芝还风北堂餐。”〔10〕他做了道士。石涛在宣城时就与翁山有交往。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石公种松图》,作于康熙甲寅(1674),翁山有题云:“师本全州清净禅,湘山湘水别多年。全州古松三百里,直接桂林不见天。湘水北流与潇合,重华此地曾流连。零陵之松更奇绝,师今可忆蛟龙颜。我如女萝无断绝,处处与松相缠绵。九疑松子日盈手,欲种未有白云田。乞师为写潇湘川,我松置在二妃前。我居滩南忆湘北,重瞳孤坟竹便娟。湘中之人喜师在,何不归扫苍梧烟。”〔11〕诗中描绘二人“处处与公相缠绵”的不同寻常情谊。石涛在金陵的八九年时间里,翁山多次至此地,他的一个孩子就出生于金陵。此顷二人也多有交往。

《翁山诗外》卷二十五载《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诗,罕有人提及:

方丈多花发,秋深恰似春。从师分数种,来伴坐愁人。最是芙蓉好,枝枝拂镜斜。幸无头上雪,不怕笑人花。菊花先爱黄,次乃及红白,黄者味逾甘,落英犹可惜。鸡冠大一尺,朵朵红葳蕤。花头虽太重,霜压不曾垂。花中谁得似,长是老来红。折取当明镜,衰颜欲与同。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一朵开方半,人从定里知。桂树凌寒开,香多嫌酷烈。不若早梅淸,平生在冰雪。先开避冰雪,岂是南枝心。欲与黄花并,芬芳作一林。一枝穿海棠,未开人不觉。寄语枝间禽,蕊香休乱啄。花爱仙人好,相将隐玉壶。不知花主意,肯割数枝无?

翁山是一位天才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极敏感,同具有楚骚情怀的石涛心意相通。石涛的诗受翁山影响,画也得其沾溉。石涛在宣城时很少画花鸟,至晚年花鸟却成为他绘画的主体之一,这或许与翁山影响有关。

图10 [清]石涛 山水册6开 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生平常拈翁山诗作画。民国年间珂罗版印刷的《泰山残石楼藏画》有石涛作品三册〔12〕,其中有套12开山水册页〔13〕,最后一开题云:“翁山屈子诗如画,枝下陈人尽取之。奇句不将笔(疑漏“墨”字)写,枯肠返令俗肠□。江山粉本情虽旧,生面全非意所思。十二鱼罾痴且醉,后时朋辈若谁持?冬日坐青莲草阁,微雪初飞,索纸笔作画,无题,随拈《翁山诗外》,随笔拈弄数幅,别有兴趣,戏为记之哉。”有“老涛”“原济”二白文印。此册作于1700年前后。

此十二开画翁山诗意,诗皆来自《翁山诗外》,读其画,如读翁山诗。第一开石涛题:“道随春草长,人与白云深。”《翁山诗外》卷六《送天生》:“不断丹青树,终南地络阴。道随春草长,人与白云深。䴢鹿鸣相召,羲皇梦可寻。时时望黄鹄,一寄岁寒心。”第二开题:“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诗外》卷七《东安》:“匡庐九叠屏,分得一峰青。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千山连彩翠。半壁障空冥。一片城西影,风吹落悬庭。”第三开题:“树树传云窦,峰峰拂水波。”《诗外》卷六《题张氏石鳞山房在东安城东》:“泷东好岩壑,片石亦嵯峨。树树穿云窦,峰峰拂水波。落花闲处满,啼鸟静中多。君有茆茨在,栖闲奈乐何。”第四开题:“天遗一老在,人以八朝留。”《诗外》卷七《寿萧山周斗垣丈》:“高隐湘湖曲,年过九十秋。天遗一老在,人以八朝留。白发中华物,黄云故国愁。仙成将令子,注籍向罗浮。”第五开题:“竹深偏有月,松小已多风。”《诗外》卷七《冒雪同郭皋旭入邓尉山中探梅》:“未夕花全白,先秋叶半红。竹深偏有月,松小已多风。紫极心长贯,黄泉梦每通。故人凋落尽,谁与听丝桐。”第六开题:“萧散长无事,天留老布衣。”《诗外》卷七《沙亭作》:“读书慈母侧,千卷绕庭帏。山浅难逃世,林幽且掩扉。燕衔花蕊重,蝉饮露华微。萧散长无事,天留此布衣。”第七开题:“千山连彩翠,半壁障空冥。”此见上引《东安》诗。第八开题:“江山才子国,花草美人秋。”《诗外》卷七《赠程葛人》诗二首,其一云:“相见此䢴沟,依依紫绮裘。江山才子国,花草美人秋。把酒当明月,听歌在玉勾。多情如杜牧,欲向竹西留。”程浚,字葛人,也是石涛生平挚友。石涛画此画,也是对老友的忆念,此顷石涛有多幅作品赠葛人。第九开题:“波中涌山岳,知是海鳅回。”《诗外》卷七《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波中涌山岳,知是海鳅回。势欲吞舟去,光先喷火来。不须频拔剑,自可静挥杯。忠信豚鱼格,多君学易才……”第十开题:“瀑布条条好,风吹总不斜。”第十一开题:“一水二三里,沿洄上紫霞。”均来自《诗外》卷七《西樵作》:“峰峰皆内向,真似未开花。一水二三里,沿洄上紫霞。林泉多鹿迹,岩壑半人家。瀑布条条好,风吹总不斜。”第十二开石涛自题诗咏叹江山依旧、故园难寻之情。

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册页6开,也是石涛生平杰作,《石涛书画全集》下册第241—246图收录,是石涛晚年笔,六开均有程京萼(1645—1715)题跋。每画石涛题一联诗,依诗意作画。这诗也是翁山之作(图10)。程京萼(1645—1715),著名学者程廷祚(1691—1767)的父亲,京萼字韦华,号祓斋、韡老,江南徽州府歙县槐堂人,居金陵,又往来于扬州,精书法,曾以卖字为生。其书法作品颇有世名。梁巘《论书帖》:“(京萼)字韦华,号祓斋,上元人,得执笔法,学黄庭坚,然结体倾斜,亦未成家。”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法”将其和石涛同列于“逸品下”。他是石涛朋友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第一开题“疏石频当谷,飞梁忽接溪。”《翁山诗外》卷五《硖石道中》:“天险洛阳西,临关万岭低。冰坚人马滑,云暗驿楼迷。竦石频当谷,飞梁忽接溪。几家陶穴住,烟火暮凄凄。”第二开题:“人烟含乱石,瀑影出寒来。”《诗外》卷五《自英德至含洸道中作》:“一县尽奇峰,参差削玉蓉。人烟含乱石,瀑影出寒松。空翠飞犹湿,余花落尚秾。乱同樵女渡,洸口暮闻钟。”第三开题:“天逐青峰转,人随白鸟会。”《诗外》卷五《过清远诸滩》:“沿泝频无路,滩门雨不。谁从千仞壁,飞下一舟来。天逐青峰转,人随白鸟回。数声渔父笛,忽起望夫台。”第四开题:“言携青玉杖,千折上云霄。”《诗外》卷五《紫霄峰》:“言携青玉杖,千折上云霄。石镜通秋月,兰泉应海潮。牕开三楚小,帆落九江遥。一片洪荒色,天风吹不消。”第五开题:“野饭芝泉冽,秋衣竹翠浓。”《诗外》卷五《从轩辕宅入迷居洞》:“晓起蕊珠峰,行行花影重。林乌飞落月,山鬼啸寒钟。野饭芝泉冽,秋衣竹翠浓。昨宵逢道士,疑是七星松。”第六开题:“三秋观海日,半夜逐江潮。”《诗外》卷《海上》:“海上青山好,东西耸二樵。三秋观海日,半夜逐江潮。宫阙金银在,仙人素手招。何当共徐市,一去十洲遥。”现存这6开山水册,可能不是此册的全部,这是石涛另以翁山诗为画的例证,可能时间稍早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上举册页。此作亦是石涛的真迹。

翁山之诗境给了石涛源源不断的创造智慧,甚至可以这样说,石涛画境的提高,与翁山诗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黄砚旅诗意册》中,有一开石涛题砚旅诗:“滩声悬注建瓴中,愁绝青天白浪重。石养爪牙蹲虎豹,人垂血泪狎蛟龙。浓阴怕长千岩瀑,幽响惟闻万壑松。谁信畏途兼水陆,时时矶颍一扶筇。”接后道:“黄砚旅舟次九龙滩,读此曾记屈翁山泷中有云:‘一泷未过一泷来,细雨能添万壑雷,一日一泷向恐尽,篙人不用苦相催。’余惜乎未到,悬想二公写此。”由此也可见翁山诗意对他创作的渗透(图11)。

图11 [清]石涛 黄砚旅诗意图册之四开 香港至乐楼藏

猜你喜欢

开题图册石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独立自主经验研究” 开题论证会举行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图册》正式出版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日本级进模排样图册》简介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
《苍松秋色》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