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擎起幸福教育大纛

2018-10-21李思远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家长课程

李思远

学校文化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为什么这么说?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人的本质是文化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

一、建构“自主合作”的课堂文化,让师生感受“思维碰撞”的震撼

课堂,是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第一场所,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实现学生幸福成长,主要阵地是课堂,自然也成为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

2010年,学校启动了“改造我们的课堂”计划,初期主要是构建“课改文化”,倡导教师先个体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全校推广,课改行动全面拉开。历经“酝酿—构建课改文化;创建—重在工具抓手;独立—聚焦碰撞文化;深化—探索思维开发;提升—回归基本元素”五个阶段,积累了一系列的实践智慧,提炼出了“54321”基本内涵,以“优质问题为资源、思维对话为载体,交互反馈为保障、能力评价为机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树立了正本清源、回归本真的一面旗帜。

思维碰撞课堂的具体操作,是技术问题,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我想说的是,思維碰撞课堂,以小组为组织形式,以自主学习、交互反馈为学习主体,以让学生产出精彩观念为追求,真正建立起一种“自主合作”的课堂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了成长的幸福。

二、开发“多元互动”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体会“需要选择”的喜悦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它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是教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国外谚语说,选择与责任是硬币的正反面。有选择,才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才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和成长的成就感。

学校大力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家校联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的特色课程开发途径,形成了家长义教、快乐走班、学生讲坛三大板块校本课程,门类涵盖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生活职业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

一是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长义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学生喜欢什么,我们就侧重做好什么。”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家长请进课堂。同时不断探索家长义教课程管理机制、课程激励机制,同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做好学生的评价反馈工作,真正实现了“一位家长,就是一门特色课程”的美好愿望。

二是挖掘教师资源,实施“快乐走班”。我校校本课程开设基本可分为6大主题:艺术类、手工类、益智类、体育类、综合活动类、语言类等,又下设为音乐、艺术、美术等9个小门类,摄影、剪纸等67门学科。

三是“学生讲坛”和学生社团课程,主要开设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内容包括学生的特长展示、读书报告、传统技艺、父母或者祖父母创业(成功)之路等,涵盖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三、发展“价值实现”的师本文化,让教师赢得“成就自我”的机会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它是弥漫在整个学校的全部生活时空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并且获得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准则,在这个准则的指导下,形成学校成员的行为、心理取向和精神风貌。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作为教师,其幸福感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于学校与他人对自我的认可。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大家的尊重与归属感,引领大家实现自我价值,就是落实学校文化的过程。“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的基本做法有:着眼于教师 “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和学生“怎么学”等问题开展研究,实现科研、教研的融合,实现“轻负高效”。深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以研究促教,以研究促进实践,以思促学、以思促行,把学习、研究、实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大力开展“磨文磨课”活动,通过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赋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激励和创造感动,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激情。

四、创新“生动活泼”的德育文化,让学生拥有“阳光幸福”的人生

首先,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文化培育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魅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文化的角度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成绩的提高,培养学生特长、形成学校特色。

其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文化育人,构建人文德育体系,并把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感受、选择、体验、成功中形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做好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的德育衔接。让教育回归育人原点,从学生主体出发,树立“处处有资源、事事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建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模式。

比如,通过每周一升旗课程、广播站、班会、团队课等途径开展品德知识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和理想信念等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遵守规则。

再如,大力开展传统节日庆典、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创意节等专题活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孩子感受到成功、征服的快乐,提升乐观、负责等品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开发和挖掘校内外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社会。

总之,一所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只有有效培育学校文化,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学校才会成为师生精神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学校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德育家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家长错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