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2018-10-21蔡丹青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钟子期伯牙课文

蔡丹青

教育的与时俱进,要求老师们跟着时代的步伐,铭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提倡生本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重发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质疑、表达外,更重要的是在课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导向作用。现在由于某些原因,很多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空洞的理解而忽视了朗读。认为朗读是课后学生自觉做的事情甚至读不读对理解课文无伤大雅。其实不然,课堂上朗读课文尤为重要,它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钥匙,能使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精髓部分。可以这么说,想要达到“口说为语,书面为文”的大目标,首先得让学生学会开口读,读得有味道,读得有情感。读得多了,语感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也无需再惧怕学习博大精深的语文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必要时经常做示范,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方向,使学生更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课文导读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课文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激情的导读使有助于学生情感得以感染,投入角色进行课堂学习中。一个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课堂获得生气的前提。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开篇以三个句子进行导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执著追求,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中华民族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学生在“终于在今天变成美好的现实”这句话的反复诵读中,使学生明白了祖国今日的荣耀来之不易,来之光彩,来之动人!民族荣耀感逐步上升,情感得以升华,对祖国的崇拜之情也调动起来。这为下文对文本的分析学习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做了稳固的铺垫。接下来同学们高昂的热情贯穿课文的始终,在课文的理解方面也更加深入。

二、课文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节奏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时是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学生朗读是否需要指导?还是任由自己发挥?答案是肯定的,朗读的指导非常有必要。因为学生很多时候心理清楚文段的朗读方法,但是羞于表达情感。如果教师在此时能做一个示范鼓励的话,学生会更有激情。也能够在有情感的朗读中使自己身临其境,感作者所感,悟作者所悟。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由于文言文小学生接触得不多,比较晦涩难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唯一能理解的办法是通过不断的朗读去品味情感。对于古文的朗读基调,情感,节奏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课文导入后我投入情感,激情背诵全文,果然很快就给了学生一个榜样的作用。听了老师的朗读后,他们读课文的情感一下子提升了。趁着这个势头,我出示课文节奏的划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个人读,男女读,全班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投入,节奏鲜明,语调准确,仿佛他们就是伯牙,他们就是子期,他们时而上演着惺惺相惜的友谊之情,时而又演绎着一段令人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之苦。在伯牙摔琴的那一刻,朗读基调到了高潮。在朗读中,他们在思考,在揣摩,在领悟,他们仿佛穿越到伯牙的年代,在为这段凄凉的故事感到扼腕叹息。他们的朗读声时而欢快清新,时而高昂激越,时而如泣如诉。他们已然在这样的读书声中领悟到了文章的真谛。

三、課文朗读能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朗读就是清晰洪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它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和根本之法,也是把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古人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里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写。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很多时候,文字单是默默地看,并不能品出主人公纯洁高尚的品质。唯有把朗读带到课堂中,文章的主题思想才得以升华。有些阅读片段总是能激发读者的冲动,使读者忍不住将它吟诵出口。就像一个人心情激动时想高歌一曲一样。课堂上,良好的阅读氛围的创造有助于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朗读,通过朗读向我们传达他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敬佩与崇拜之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时,我将诗歌的脉络梳理了一遍,将难点重点讲解后就让学生投入朗读中。纵观全诗,这是一首结构清楚,过渡自然,气势恢宏,情感充沛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毕竟它需要较多的激情去表达,刚开始学生个人读不是很有自信,通过不停的鼓励,指导,比较,范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不仅能够自由朗读,还分角色朗读,甚至有学生将表情、动作做得很到位,进行表演朗读。之所以学生能有这些表现,是因为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吃透了文本,在他们雄浑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他们作为祖国接班人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

一位教师,想把课上得透彻,上得精彩,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读透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确定真实有效的朗读指导,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实处。朗读切忌任务式地泛泛而读,教师也不可只是作为旁观者,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投入到读书的海洋中,去感受,去揣摩,去表达,这无形会给学生巨大的鼓励作用。朗读就如同黑夜的一盏明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如同滂沱大雨中的一把伞,辅助学生度过泥泞之路;如同茫茫沙漠中的一滴甘泉,使学生在晦涩难懂的文字中感到希望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朗读,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钟子期伯牙课文
伯牙鼓琴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端午节的来历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背课文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