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执教能力

2018-10-21林丽梅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个别辅导教案教研

林丽梅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指导者,更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靠的是个人的主动研修,教师的执教能力,不仅仅在课堂,而要从聚焦课堂到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备课能力

提到备课,通常大多数老师是先看看教材,有没有变化;再看看教参,有啥要求;然后是找出相应的材料,抄写下来。如果是上公开课,再到网上查查优秀案例。“拿来主义”在支撑教师的备课活动。可以说,当前老师独立备课就是首先找资料,看别人的优秀教案,有强大的依赖性。长期下去,就不会备课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怎么办?因此,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特别是独立备课能力迫在眉睫。

1.同伴互研,“一课三备”

首先指定主备人,主备人独立构思课堂框架,形成一次教案 ,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

然后与同伴讨论交流、点评,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采用说课或空讲的形式,汇集集体的智慧,改进自己教案,形成二次教案,以“非我”的角色进入文本;

按照教案上课,还会有不同的收获,课后反思,再次修改形成三次教案。

这样的一份教案既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利于教师的成长。当然这种备课方式占用的时间多,如果课课都这样去备,不太现实。那么教研组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形成一份共同的、成熟的教案。但每位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二次备课,要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学。其实,虽然是同样的教案,但看到的一定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中对于细节的处理,要靠教师本身,而不是精彩的教案。

2.个人自修,“一课三备”

与同伴共同备课互研,可以采用这种“一课三备”的方式,共同成长。但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个人独立备课自修,同样可以采用这样 “一课三备”的方式。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三次备课,三个关注重点(自我经验、文献资料、课堂现实)和两次反思(经验与理念、设计与现实)的课堂改革经验,无一例外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教师备课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再把教材教“薄”。深度解读,适度教学。“独立思考在先,参考资料后滞”是老师备课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班级学情认真设计(预设)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实,我们一些教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教案写完了,课就备完了。这是对备课的一种错误认识。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写教案不等于备课。

(二)提高上课能力

不管是怎样精心的教学设计,都要到课堂上去实施。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师去上,都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

1.教在应教处

课堂上,教师讲什么,不讲什么。很多专家倡导“三讲三不讲”:三讲:核心内容讲、思路方法讲,疑点难点讲。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一看就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还应加一句话:“教是因为需要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学情,把握授课重点。一般地,每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其余的时间应是学生在思考、在练习、在落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听一遍,我明白了;说一遍,我记住了;写一遍,我不忘了。

2.形成能力上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是否有主动提问的习惯、是否有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是否有自觉记笔记的习惯、学生是否有潜心阅读的习惯……这些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比知识更本质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一辈子受用的知识。浙江省教育厅教育室张丰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学校任务是尽可能让学生离开学校时还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3.个别辅导上

表现在是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培优,为这部分学生设计综合性作业、循序渐进的作业,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为靠听课听出来的学生绝不是优秀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差,个别辅导。一节课,全班学生不可能都顺利学会新知识,教师没有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弥补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缺陷,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遗憾的课堂,这样的学困生一定会越来越多。

(三)提高评课能力

一个专业成熟的教师不仅是学者,也应该是研究者。很多一线教师总认为研究是教研人员与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教好书就行了。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研究者,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实践,每天都在进行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反思,我们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一些课堂观摩活动,有些教师听完课就走了,后面的研讨活动根本不参加,认为没多大用处。其实,我们听的课只是范例,真正的教研恰恰是课后的研讨部分。只有教者和听者互相交换思想、共同研究,总结经验、寻求策略,教研活动才有生命,教师才真正进入自我专业發展的进程中,这也正是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所在、新课程倡导的做研究型教师的意义所在。

因此,听课评课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备课、上课、评课是教师执教能力的三个基本方面,也是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老师们并不是靠专家的传授和指导而成长的,他们获得成长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以积极、正确的方法研磨课堂教学的行动。导师在此中的作用,主要是方法的启示与观点的影响、氛围的营造与个别的析评。

教师只有让自己真正成为主体,主动学习、研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教学质量也才能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猜你喜欢

个别辅导教案教研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高效组织绘本教学的几点心得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