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探索

2018-10-21朱方来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中德应用型人才

[摘要]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为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學(以下简称德国FH)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国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合经济新常态的中国高职高层次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德;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8)01001507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Pattern of

Practical Talent in China and Germany

Zhu Fanglai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China)

Abstract: Taking Shenzhen Polytechnic(SZPT)as an example,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high level practical talenttraining patter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choolrunning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German FH, a new training pattern of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for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Keywords: SinoGerman; Practical tal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teaching

前言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国高职)虽然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吸引力和办学活力不足、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12]。近些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对广东珠三角地区2 000多家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企业对高职应用型人才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仅仅具备职业技能、素质结构单一的技能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尤其是中高端的高层次复合式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创新和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适应“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经济新常态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

倡仪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纵观世界各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德国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德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作为世界上一种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创举,被称之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助力器”和“秘密武器”。因此,本文从系统研究、针对性研究和本土化实践探索出发,以深职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和德国FH Essligen为例,对德国FH与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要素——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学习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特征,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并以深职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结合深圳社会、经济实际,研究和探索适合经济新常态的中国高职高层次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1办学模式(理念)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包括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宗旨和定位,体现了学校发展的根和魂。

11德国FH办学模式

111办学模式

德国FH Essligen的“三面向”模式,即面向应用、面向实际和面向未来,培养面向实际(社会)、面向应用(技术)、面向国际(开放)的技术应用型(三年应用型本科 Bachelor)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四年专业硕士 Master)[34]。

112办学指导思想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技术的开发和工程的应用(技术应用为主线),着重应用研究和发展,将技术转移作为现实学习的前提条件;强调与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校企合作);强调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与国际接轨(国际化视野)。

113教学模式

强调人才培养系统化和教学设计整体化,实行“整体教学—项目开发—应用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德国FH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教学设计,强调技术的应用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化;实习、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企业主导的学期制、项目化;校企双元主体教学,双师型教授主导的理实一体化的理论课程、实践项目和研发课题,强调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注重企业环境下的面向实践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预实习、实验教学、实习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和学术旅行(Exkursion)。

12中国高职的办学模式

121办学模式

中国高职院校的“双元”模式,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就业导向、服務为宗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即职业应用型人才[5]。

122办学指导思想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123教学模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年1月

第32卷第1期朱方来: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探索

双元、双轨、双纲、双师和双证“五双连环”的教学模式,强调毕业生的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课证融合、理实一体、双师教学团队。

13中德办学模式对比

131办学模式

德国FH“三面向”模式较中国“双元”模式要高一个层次,是“双元”模式的升级版本,它不仅强调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而且还注重应用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高端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比中国高职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要高1~2个层次。

132教学模式

德国FH“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整体设计,注重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机和有效结合,注重了产教深度融合,较中国高职的“五双连环”更进了一层,包含了应用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此外,中国高职的“五双连环”中工学结合还局限在表面形式上的半年顶岗实习,没有技术研发与应用,没有形成有效的产教融合体制和机制。

2课程体系(内容)

对比德国FH Essligen和深职院汽车专业大类的课程体系得出,中德双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都具有“123”特点,但其能力主线、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内涵有显著的差异[6]。

21德国FH课程体系

211课程体系

德国FH呈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123”课程体系,即以技术应用为1条主线,将学程分成基础阶段和主要学习阶段2个阶段进行,并划分基础、专业和选修3个课程模块。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实践联系理论,即行动导向,注重理论如何运用于生产和其他领域,注重于那些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突出技术应用、项目开发和创新,进行模块化教学、复合能力搭配和分阶段的质量检查。其特点是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并且课程门数多、学时大,体现出高标准、严要求、大剂量的专门技术应用项目训练。

212教学方法

行动(实践)导向,即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学习(做中学),由具有博士学位、来自工业界的“双师型”教授负责所有的理实一体的模块化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和应用研发课题指导。具体有以下特点:

1) 理论教学模块化, 基础课由专业教授讲授,解决理论适度够用和联系实际问题,围绕应用能力主线,使理论教学浅而宽,适应性强。

2) 实践教学项目化,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 教学管理规范化,实行学分制和ISO 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教学管理,考试严格,宽进严出。德国FH自博洛尼亚进程以来,教学管理强调实行学分制和ISO 9000(DIN EN ISO 9001),并建立校企工业咨询委员会,注重师资、设备、项目、环境、学生等教学条件的保障,使学校专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4) 教学模式整体化,采取“三位一体”的整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

22中国高职课程体系

221课程体系

中国高职院校“123”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为1条主线,设置了2个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实行课证融合,即学历+职业(理论+实操)教学,划分了3个职业能力模块: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其特点是双纲、双证和课证融合,也注重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并且为职业资格考证准备的整周实训量很大,一般有30周左右。

222教学方法

采取“教、学、做合一”的三明治教学方法,工科实行项目教学,文科实行案例和实务教学,主要围绕考工、考证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由不同教师负责,具体有以下特点:

1) 理论教学中国家规定的公共理论课学时比例大,占20%左右,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分别由不同教师讲授。

2) 实践教学以考工、考证为主,实行“双师”体制下的理实一体,理论与实践分离,分开讲授。

3) 教学管理实行学年制,教学采取课证融合、项目教学和案例以及实务教学等方法,教学评价采取形成性考核。

4) 教学设计采用倒推式方式进行,以考工、考证为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

23中德课程体系对比

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虽然都是“123”特点,但存在以下内涵差异:

1) 中德双方构建课程体系的能力主线不一样,一个是技术应用能力,一个是职业能力;两个学程阶段和证书设置不一样;三个学科课程与能力模块也不同。

2) 德国FH强调系统整体设计,一体化实施,采取国际统一质量标准ISO 9000进行教学管理的同时,又注重灵活性,实行学分制,设置了教学质量分段检查机制,杜绝不合格学生进入主体学习阶段,保证教学质量。

3)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重点不一样,中国高职是应对考工、考证而实施,德国FH强调以科技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4) 德国FH呈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门数多、学时大。中国高职是双纲、双证、课证融合;理实一体、整周实训量大,但总学时要少20%左右,并且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离,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分离,而德国FH师资的作用极其关键,由具有博士学位、来自工业界的双师型教授主导理实一体、模块化理论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课程和应用研发项目,夯实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得以顺利实施的教学基础。

3实践教学(重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特色所在[7]。

31德国FH 实践教学

311理念

强调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德国人的“离开了企业环境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其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以企业为主导进行的,体现其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312环节与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预实习、实验教学、实习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和学术旅行(Exkursion)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特点:大量的实验教学;实习学期是德国FH教学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项目教学是德国FH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德国FH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也相当高;德国FH的教授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进行学术旅行(Exkursion)。

313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德国FH的精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德国FH纷纷成立了能力(技术转移)中心,即“产学研用”一体化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促进高校应用型科技研发及技术转让,为当地的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德国FH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以“实验室+能力中心”

的形式出现,几乎每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的实验室,并且大多实验室是企业通过捐赠实验设备等形式与德国FH共建。实验室解决应用的科技基础学习,由教授实施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采取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力中心则完成项目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使学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做中学,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2中国高职实践教学

321理念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实训教学,课证融合,理实一体。

322环节与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分层一体化的特点,其设计步骤:第一步,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第二步,划分能力模块,设计实训项目;第三步,制订实训项目教学文件;第四步,明确实训项目教学要求;第五步,完善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和方法。

323实践基地

主要以“实训室+工业中心”的形式出现,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目标是“营造一个环境,成为两个中心,明确四大任务”,即营造一个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成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个中心,完成“产、学、研、培”四大任务。

33中德实践教学对比

与德国FH的实践教学体系相比,中国高职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明显不同:

1) 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环节不一样。实验少,没有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和学术旅行环节,尤其是学生参加真实的应用科研项目少。

2) 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不一样。德国FH实践教学强调实习与项目制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几乎每门课都有实验,并且课程模块化(系列课程)做得好;中国高职强调校内的整周实训项目教学,并以考工、考证为主,份量大,一般有30周左右,主要是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做准备,强调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为就业做准备,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3) 实践教学的质量不一样。半年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这种方式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但实践教学的时间较长,由于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指导,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较德国FH要低一些。

4) 实践教学基地不一样。与德国FH相比,中国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缺乏项目开发和应用研究的的基础条件,只是在职业技能训练、鉴定方面较强。

4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既要借鉴德国FH经验,又要强调高职教育独自的办学特色,突出中国高职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深职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汽电专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立足于深圳,是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汽车电子产品集聚地的地位,深圳汽車电子产业有企业千余家,产值占全国1/3,深职院面向汽车电子产业链,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和卫星导航及应用产业,主动适应互联网+(汽车信息化)、新能源汽车等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专业内涵提升的转变,重构专业链,打造技术应用型人才链,按照学校“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和协同育人机制,借鉴德国FH经验,通过提升人才培养层次、课程体系模块复合、创新项目驱动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育人等措施,培养中高端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即办学模式(理念)以应用为本、创新为魂;课程体系(内容)实行就业和服务发展导向,模块化复合;实践教学(重点)突出课证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式;教学运行(保障)实施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运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育人,提出了“知行合一,创用并举”的高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811]。

41定位转型

随着深圳地方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深职院汽电专业借鉴德国FH三年制Bachelor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主动适应地方社会需求、产业市场变化,进行了10年(2005—2015)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尤其是针对当前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和经济新常态的挑战,进行了定位转型、整体设计和探索实践。

411目标层次提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中高端复合式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将以往的三年制“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为“高层次复合式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瞄准新兴学科汽车电子技术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卫星应用、新能源汽车,所谓高层次就是指中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即从职业应用型提升至技术应用型、工程应用型;所谓复合式是指学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专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型是指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将来成为企业一线的创新能手和管理能手,承载企业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的责任,成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栋梁。

412模式驱动升级

进行“知行合一,创用并举”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强调职业教育要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和脑手并用、“教、学、做合一”;“创用并举”是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两驱升级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四驱,实现院内协同(专业群之间)、校内协同(学院与图书馆、校友会之间不同部门)和校外协同(政府、协会、企业),将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口,并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13课程体系重构

强调高职反推教学设计理念,即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本位,按技术、职业岗位对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要求及应用,进行专业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构建了以应用能力(理论模块化、实践项目化)和创新能力(创新项目化课程、创新研发制作、创新毕业作品)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14师资队伍“三能”

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专职、兼职与技术大师在内的,兼具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三能”师资教学团队。

415实践基地“三角”

校内外协同共建具有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等功能的“专业大类协同创新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及汽车文化主题馆,形成教学、创新和文化“三角”支撑的育人环境,并制定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北斗技术应用标准和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培养“高层次复合式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416教育信息化助推

进行“互联网+”助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推进“汽电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1234”专业教学信息化模式,建立院校、行业、企业、科研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共同开发、建设了集合优质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名师课堂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汽车电子类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并以教学项目为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技能两方面进行对接,将教学材料、数字资源、教学设备三要素统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四化”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效率。

42方法举措

汽电专业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汽车文化主题馆建设为抓手,进行“三角”支撑的育人环境建设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式实践教学,实现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和学生社团的三融合,进行汽车与交通“专业大类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意、创新、创业”三创项目课程体系构建,具体做法如下:

1) 设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深职院汽车与交通学院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汽车与交通学院教学、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咨询委员会和学院办学高层次的顾问机构。

2) 瞄准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职业素质与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图书馆和校友会,合作共建专业大类协同创新中心——深圳市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中心(Automotive electronic product Testing Center,简称ATC)、广东省深圳市省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学校汽车文化主题馆、驾培基地,形成了校内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技能)、校内学生双创实践基地(科研平台、驾培基地、汽车文化主题馆、创客空间、创意创业产业园)和省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科研平台、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职业素质训导的三角支撑,实现校内外产教融和以及协同创新育人,与学校图书馆共建具有文化教育、知识普及、科技体验、创新展示、创客制作、学习共享等多功能、综合化、开放性、公共性的汽车科技文化主题馆。学院7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深圳市精能奥天导航技术有限公司、金光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宗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澳康达名车广场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等成为深圳市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其中深圳市宗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成为2014广东省高职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 专业大类协同创新中心是中国北斗车载应用产业联盟(BAIA)、广东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车联网产业联盟和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唯一成员实验室,协同北斗、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联盟,组建了北斗、车联网、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多样化的团队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具有创新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汽车电子产品检测服务、北斗产业应用服务和汽车交通专业文化育人五大功能。

4) 专业大类协同创新中心具有“政府(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学校(深职院)—企业(专业合作企业)—行业(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四方共建的特点,实行一种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和“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机制,即以产业联盟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样机测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咨询服务—检测鉴定—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以产促学、以学带研、以研为用、以用创新的目的。

5) 构建专业大类“三创”项目课程体系,即:大一新生进行创新型项目化课程的学习,大二学生以小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和创新制作,大三毕业生进行创新型毕业作品,应届毕业生可以在学校创意创业园进行自主创业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进行“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人才培养。

汽电专业通过引入科研创新平台和校外行业企业的实际真实项目、研发课题,以“三创”项目课程體系的进阶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2011—2014级全部693名本专业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363名参与了创新型项目课程,占524%;129人次参与深职院立项的创新工程项目制作,占186%;50人次在省级以上“挑战杯”和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奖15项,占72%。自2013年以来,汽电专业教师已连续10个学期承担40门次的创新型项目课程,并鼓励大三毕业生的毕业作品要真题真做,使来自于企业一线/社会调查、在研项目、教学建设和创新工程的真实项目一直维持在作品总数的95%以上,让毕业生用实际的作品或参与项目来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创新型毕业作品设计,同时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挑战杯”和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各1次,省级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6次,还在127个本科院校参加的2015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作为唯一的职业院校参赛,获得华南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汽车与交通学院已连续4年获得“校创新工程优秀单位”称号,学校获得2016年全国双创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43效果启示

汽电专业通过借鉴德国FH经验,不断发展、调整和创新,取得以上一系列成效,根据麦可思第三方的毕业生数据报告,从2010届毕业生起,汽电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的平均专业对口率为73%,学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达3 500元以上,2015年上升到5 239元,位列全校76个招生专业第三名。871%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已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82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就业工作相符。一年后的专业平均离职率为35%,远远低于学校所有专业的平均水平。在汽车学院5个专业的专业分流中,汽电专业的第一志愿率从2010年的18%飞速上升到2015年的98%,从最后跃升到第一,并成为2015年广东省首批品牌(特色)专业,2014年专业带头人荣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电动汽车协会获评广东省优秀大学生社团,汽电专业两个教研项目获得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立项,其中“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于2016年1月获得深职院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9月北斗项目“北斗大众车载市场应用推广总体方案设计与实施”获国家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5年制定的北斗专项标准BD420010—2015《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导航设备通用规范》、BD420011—2015《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设备通用规范》和深圳市“电动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证书正式发布。

通过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和借鉴实践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获得如下启示:

1) 中德对比分析的目的是要为中国高职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国际化发展范式,这既要把握其以科学为基础、以应用为重点的精髓,更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当前形势,进行本土化实践。德国FH对于中国高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可借鉴的地方:一是发展型、创新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二是整体设计,统筹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将“产学研用”一体化整体考虑;三是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贯彻教学全过程,重点进行环境和实践育人。

2) 在本土化实践中,要把专业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专业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各项改革的突破口,专业质量就是学校质量,专业特色就是学校特色。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专业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尤其是高职“双高”工程中省级和国家级品牌专业、高水平专业建设,更要树立建设发展的国际标杆。

3)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借鉴德国FH经验,中国高职专业建设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定位转型,将学生双创能力培養作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方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协同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组建多样化科技创新团队—开发“创新型项目课程、创新工程制作、创新型毕业作品”三创项目课程体系—进行“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式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R]. 北京:麦克斯研究院,2010.

[2]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R/O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5-09-16)[2016-07-05] http://www.tech.net.cn/web/index.aspx.2015916.

[3]Zhu Fanglai, Zhang Qia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education system of practical talents of china and germany[J].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1,11(1):677-683.

[4]朱方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学士(Bachelor)学位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启示——以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汽车工程系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54-59.

[5]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朱方来.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7]朱方来.中德高职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5(3): 68-73.

[8]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2(7): 156-159.

[9]朱方来,李正国,李武钢,等. 协同产业联盟、共育创新人才——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5-80.

[10]朱方来. 知行合一应用为本 创用并举创新为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70.

[11]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6-12-19)[2016-12-2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content_5150090.htm.

(责任编辑李亚青)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中德应用型人才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德两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