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复兴语境下城市历史片区更新再生路径思路

2018-10-21王玲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

王玲

摘要:文化是历史片区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复兴则是历史片区更新发展的永恒动力。本文选取沈阳万泉地区更新改造为例,以文化复兴为核心,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剖析更新改造桎梏的基础上,从格局重塑、文化再生、活力再造、持续发展等层面探索更新策略与路径,旨在有效促进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引领城市更新走向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期待为同类型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万泉地区;文化复兴;城市更新;更新策略

近年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城市的历史保护面临巨大威胁,暴露出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凸显,城市中的无序开发与日益高涨的用地需求,迫使城市中历史片区被大量拆除,传统空间肌理陆续遭遇破坏,传统生活形式被逐步遗弃等,这些均导致城市渐渐失去具有历史文化感染力的记忆空间。因此如何对历史文化环境和传统人文环境进行传承与保护,以文化创意提升历史片区功能业态和产业形态,用文化需求来丰富和完善生活空间与环境品质,赋予历史片区新生造血力量,激发城市复兴活力,将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沈阳万泉地区更新改造作为典型案例,以提升沈阳地域文传统文化价值推动文化复兴为核心,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为目标,以彰显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特色为导向,改善城市功能,优化设施服务,增强片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为其他类似城市的历史片区更新改造提供有利借鉴。

一、文化复兴语境下的城市更新概述

伴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不断遭到破坏的窘境,人们开始加强对城市既有环境的关注并逐步推进其更新,同时逐渐认识到失去文化的危害及历史文化的特殊价值。因此在更新过程中引入文化复兴理念,深挖城市文化要素,探索区域更新路径,对于改变城市文脉断裂、城市记忆消失、城市形象单一、城市特色丧失等现状具有重要作用。而由文化引导的城市更新实践也正逐步打破原有单一物质空间规划的困境,向文化统筹一价值复合一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型升级,从而建立新的城市更新模式。

二、万泉地区更新的背景认知与价值挖掘

(一)更新背景

万泉地区位于沈阳市一环内万泉公园周边地区,紧邻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历史上“盛京城”由大东边门到大南边门之间的区域。该地区是盛京城历史城区内文化资源最丰富、历史遗存最多、空间特色最鲜明、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域,也是城市级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备受关注的文庙、魁星楼、堂子巷、慈恩寺都位于万泉片区内。为了进一步挖掘万泉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唤醒历史记忆,增强区域功能,开展该地区的更新保护规划探索(图1)。

(二)价值挖掘

1、历史沿革

万泉地区发展建设可追溯至清初期,历史演变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清朝时期(1625年—1911年)作为盛京城关厢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始于堂子庙建设,后逐步修建了文庙、魁星楼,出现了沈阳最早的大型公园之一万泉园,成为沈阳历史上最早的以大型公园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区。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医疗、休闲片区,政府官员府邸建设于此,呈现含汉、满、蒙、藏各族艺术风格的传统建筑和体现欧式折衷主义风格民国时期建筑风貌。现代时期(1949年后至今)该区作为城市居住片区,建设了市级动物园,后演变为城市级休闲公园。

2、资源挖潜

(1)历史关城

历史上的盛京城具有“城方廓圆、坛城形制、八门八关”的形态特征,关墙周长16公里,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皇城与关城之间的区域为关厢,万泉地区则位于此,主要是百姓居住的区域,反应当时盛京城的市井生活。如今盛京关城不复存在,但关墙的位置有迹可循,现状多为城市道路和开敞空间。

(2)历史遗产

万泉地区现存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6处,市级8处。历史建筑8处、传统风貌建筑5处,原始功能主要为文化教育、寺庙宗教、名人府邸、衙署办公、医疗卫生、民居宿舍、工厂厂房等功能,目前存在被占用、被遮挡、未利用和渐破损的情况。

(3)消失的遗产

区域内消失的历史遗产共有祭祀庙宇、佛教寺院、餐饮娱乐、桥梁设施、城墙角楼等五类33处,其中以文庙、魁星楼、堂子庙最具典型代表,均消失在民国时期或建国后期。

(4)历史事件与传统活动

万泉地区历史上曾出现很多著名的事件,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学良盂兰会悼念阵亡将士等,均是区域珍贵的历史记忆。此外作为沈城的文化休闲区,盂兰会、放河灯、放彩船、堂子祭祀等傳统活动比比皆是。

(5)历史景观

历史上沈城诸多著名景观大多集中于万泉地区,如盛京老八景、留都十六景、陪京八景、奉天八景等,曾经是城市的标志与名片。

(6)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域内仍大量保留德馨楼、大海楼等传统老字号以及赵尔巽、杨宇霆、吴俊升等历史地名人名、传统诗词文学等,底蕴深厚。

三、万泉地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根源剖析

(一)历史资源再利用方式不当,物质载体破坏严重,传统风貌氛围缺失

片区内历史资源因受产权等多方因素影响,现存保护单位大多以保护为主,开放性不足,且缺乏适宜的再利用方式,导致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此外该片区经历过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建设,由于缺乏保护措施,破坏严重,重要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格局大多已不复存在,整体历史氛围欠缺,传统风貌碎片化现象凸显。

(二)商业功能难以满足新需求,文化业态单一低端,缺乏地域文化内涵

街区内以服务日常生活的低端业态为主,产业单一,内向型小型商业占主导地位,多为规模较小、消费水平较低的零售业和餐饮业,而万泉公园东侧万柳塘路沿线以二手家电销售为主,环境脏乱,与区域内涵相悖。另外,商业发展完全忽略街区文化内涵,街区内产业发展情况前途堪忧。

(三)人居环境品质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街区活力不足

片区内南运河衔接两大公园贯穿区域,但运河整体水质、绿化较好,部分景观节点品质较低,运河和公园的景观资源未得到良好利用,与周边建设区域互动性差。广场类的小型开敞空间不足,缺乏基础配套设施,影响居民生活品质。区域路网骨架虽已形成,但断头路较多,道路通畅性不足,影响区域可达性。

四、万泉地区更新保护的更新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更新思路

以有序推进万泉地区复兴建设为目标,遵循城市更新规律,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依托运河水系、展现历史资源、促进文化传承、渐进式有机治理、保障文化生态共生为原则,突出历史片区的更新与再生,将该万泉地区打造成为盛京之畔·文旅圣地,即沈阳市历史文化展示地和现代生态休闲区。由此明确万泉地区更新实施方案,制定文化保护策略,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增加功能业态,构建畅行网络,实现区域全面复兴。

(二)格局重塑

1、空间格局

以延续城市肌理,保留历史格局为主旨,采用“双螺旋交互内生式”发展模式,形成“一廊连两核、一带串三区”的空间结构,构建区域文景旅居一体化共生发展格局。一廊即历史文化休闲廊,一带即现代生态休闲带,两核为万泉盛景旅游生态核、万柳荷塘文化生态核,三区则是慈恩佛教历史文化区、文庙儒学历史文化区、堂子商会历史文化区(图2,3)。

2、用地优化

以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更新为主旨,重点对用地功能和交通路网进行优化提升,为功能的植入增加空间载体,建成集交通功能,交往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空间。

(三)文化冉生

1、文化利用格局

依托万泉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底蕴,以现存历史遗产、景观要素等资源为本底,采用保护、修缮、复建、再现、传承等保护手法,构建“多极联应、特色发展、区域共赢”的文化格局。并提出现存历史遗产保护类、消失历史遗产复建类、历史景观风貌再现类、事件活动传承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五大类型保护措施。

2、分类保护策略

历史遗产保护类策略:根据自身特点和面临的问题,结合保护、修缮、改善等不同类别要求,采用微更新保护措施对27处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利用。

消失历史遗产复建策略:通过选址再建、遗址标识、牌匾再现三种途径展示消失的历史遗产,着重展示文庙、魁星楼等重要历史地标。

在历史景观风貌再现策略,在关墙风貌打造上,结合区域原址,通过立面改造、铺装指示、艺术城墙、雕塑故事、灯光虚影、标识展示的方法挖掘与保护关城文化。同时遴选万泉垂钓、万泉莲舟、柳塘避暑等5个历史景观进行风貌再现。

事件活动传承策略:深入挖掘休闲、儒学、佛教、民俗、民国作为核心文化,传承文化精华,形成激发区域发展的原生动力,再现历史活动事件,再现人文历史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动态保护、无形化有形、以人为本的保护原则为指导,采用记忆性保护措施,对传统老字号、历史地名人名和传统诗词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

(四)活力再造

1、完善功能业态

积极开发区域的旅游休闲功能,置换现有服务日常生活的低端业态,补足商业及文化功能,打造儒学文化景观街、佛学文化景观街、民俗文化景观街等创意步行街,有效将文化商业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带动区域功能发展。

2、旅游活动策划

结合区域诸多文化要素,通过近中远期活动策划,打造个性化历史片区的体验旅游。

近期策划:结合区域重点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区域影响力,近期策划“一带三街四巷六景”的旅游路線,打造区域特色风貌,提升文化体验功能。

中期策划:完善区域历史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形成儒学、佛学、民俗特色文化风貌区,完善其周边胡同建设,形成区域重要功能节点,以期形成“地区一片区级”两大层级的“一主四副”的旅游环线。

远期策划;完善街区文化功能,引导商业向主题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万泉地区功能和业态品质,形成独特魅力历史文化展示和现代生态休闲相互共生的全域旅游网络。

(五)持续发展

1、畅行交通

在道路体系上,合理连通区域内道路,利用城市支路形成微循环系统,缓解交通拥堵,打造旅游环线,加强景点连通性。在公共交通方面,将地上地下的公共交通和旅游环线的电瓶交通相结合,完善区域公共交通系统,创造便利低碳的出行条件。在步行体系方面,强化区域内部慢行体系,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提升慢行空间品质,增强慢行休闲交通体验的舒适性。

2、设施完善

结合功能分区打造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适时增加社区服务用地,配套建设商业中心、文化博物馆、文化站、健身设施及社区绿地,改善区域居民生活服务和休闲需求。

3、空间营造

强化开敞空间的连续性,利用绿廊、通廊,加强城市开敞空间与滨水空间垂直引入和融合,加强南运河两岸功能缝合,构建大而少的重要性开敞空间、小而广的一般性开敞空间。此外综合考虑城市景观节点、廊道对景点、高处眺望点、慢道观景路径、通航观景路径等因素,形成“三线多点”的观景系统,最大限度满足休闲、亲水需求,彰显都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魅力。

4、风貌引导

依托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围绕慈恩寺、文庙、魁星楼遗址、堂子巷设置旅游文化特色服务功能,形成文庙儒学文化风貌区、慈恩佛教文化风貌区、堂子商会文化风貌区、滨水宜居乐活风貌区、万泉盛景文化休闲风貌区、万柳荷塘文化休闲风貌区等6大特色片区,打造独具地域文化魅力的滨水历史文化休闲区域。

五、结语:

更新与保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永恒话题,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其更新保护内容及方式也在不断扩充与完善,本文从文化复兴视角切入,探寻在以往偏重物质形态更新的基础上,重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子作用,多维度地提出保护策略,以期重塑历史价值,实现文化外延,融入现代生活,希冀能为其他地区的更新与保护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上海样本”
城市更新“划底线”
住建部:严控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的七点思考
多城加速出台城市更新政策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城市更新这个赛道 吸引了六成上市百强房企布局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转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