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子里的中国文化

2018-10-21白华

科教新报 2018年49期
关键词:明人谐音朱元璋

白华

古人认为筷子是奇巧之物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说文解字》中称:“箸,饭攲也。”攲在古人眼里是一种奇巧之物,不仅西方人觉得中国的筷子不可思议,就是古代中国人自己也觉得筷子的发明很绝。

现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最初叫“快儿”“快子”。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中有关时俗的记载,那时水上行舟之家忌讳“翻”“住”等字眼,于是称“幡布”为“抹布”、“箸”为“快儿”。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中则认为,船家将“箸”称“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與“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快子”就成“筷子”。

筷子最初并不是用来吃饭的

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几千年历史。但筷子该怎么用有一定讲究。《礼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时不能用筷子,只有当羹里有菜时,才动用筷子——捞夹,即所谓“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

如何用筷子,可谓规矩多多。现经常能看到用四只筷子同时夹菜,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古人认为这叫“截筷”,与收骨灰动作相似,不吉利。

在正式场合,连筷子的摆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但这种民间用筷礼节,一般在熟人、平辈中间使用,不同身份、辈分间要慎用。据明人徐祯卿《翦胜野闻》载,明初,大才子唐肃万分荣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去“侍膳”,但因“拱箸”,即摆放横筷而遭朱元璋严厉惩处,被罚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

筷子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对饮食工具也赋予很多含义。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因此吃饭时也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朴素理解。

最后,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代表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合二为一,也意味着完美结果。

猜你喜欢

明人谐音朱元璋
最含蓄的画谏
勇闯长龙阵
画谏
《谐音词里的民俗》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谐音词的规则
背门
聪明人不看答案
聪明人不看答案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