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探究

2018-10-20黄作明

数码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改革研究

黄作明

摘要: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是本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与其前身《思想品德》相比,教育改革后,新的教材更注重“生活化”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我国教育改革时间尚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的发展和教师的需要。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小学品社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研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07-0222-02

Abstract: primar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education, and it is a new attempt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Compared with its predecessor, "Thought and Morality," after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new textbook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quality. This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the short time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and the relatively weak research accumulation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area far inadequ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needs of teache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we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rain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oduct society class, and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s.

Key words: morality and society; Research; reform

隨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通过近年来的一些实践和探索,对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有了一定了解,就如何完善新课程改革,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1 《品德与社会》科目教育的教学现状

小学德育课程是小学文化教育的开始部分,是学生了解社会、家庭、国家开始的地方,对学生了解祖国疆域、文化、民族以及历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的学科。由于《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涉及广泛,它包括了社会、历史、道德、环境、文化等。还包括与之相连的各种知识和相关技能。因为其复杂性,所以不能简单按系统学科来组织,而当前也没有特别适合的可以融会贯通的主题构建方式。所以只能选择一些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特征的题材,再结合地方、学校、地区的社会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们发展的、可以安全使用的教育资源。

因为品德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并且随着教育改革与社会对学生全面教育的提倡,实践和体验成为当前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和感知,在具体的实践中,完成对现实社会的基本认识,通过实际体验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责任感。品德与和社会的定义是公民教育,也就是如何通过实践和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教育和实践教会他们对生活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个性品质的人。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社会实践,所以对于一些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课程应该大力提倡。比如,在教授第3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他们带到植物园或者动物园,亲自带领学生们认识各种植物或者动物,教他们如何识别植物是否有毒、如何与动物打交道,以及与动物接触应怎样避免意外危害等。

2 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实验

2.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设计的一门以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中的社会性其中就包括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品德与社会,一个是分科课程,一个综合课程,两者课程功能、课程品质、内容体系等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2.2 课程定位的研究

我们通过“课程标准”发现,我们对于品德与社会的定位是为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我们旨在培养一个有着良好习惯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这个良好的习惯和责任感指什么?有什么含义?这都没有明确的定位。在课程理念方面,公民教育的性质、意义等也比较笼统、理念粗糙,这直接使课程显地不够合理和周密。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品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明确,其中包括其他学科的衔接,与同科类之间的衔接等等。

3 教学方式的改革

3.1 实践教学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改革,应该先从课堂开始,要提倡多走出去、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新课程要求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融入教学中,也就是需要学生们亲身实践等。比如教授“我爱我的家”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军烈属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家,自己的情感,自己对家的感觉。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一下孩子们自己的家,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己对家,对父母亲人的感觉。

3.2 趣味教育法

趣味教育法就是在需要讲授的课程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思想都放到讲授的课程上来。教师在讲课中应该和学生积极互动,可以先让学生将他们的兴趣说出来,然后进行引导,一直到需要讲述的课程上来。

3.3 赏识教育法

小学生往往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他们很渴望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一点,对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表扬,不单以成绩论英雄,要学会从侧面、从不同的点去表扬学生,对于学生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要用语言去表扬,增强其对于课程的自信,使他对课程更有兴趣,把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3.4 设置岗位式体验

按照知行统一的要求,将课程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社会家庭之中,要求学生们扮演家庭、社会中不同岗位上的不同人物,让他们从服务家庭、服务社会中体会其中的责任和辛苦,为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打好基础。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设立,改变了原来各类学科分科的设置,终结了原来那种格式化,脱离实际的教育过程,使教育更现代化,更加贴近生活。而生活化体验式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们动手、动脑、动情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丽.谈如何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32)

[2]赵璐.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27)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改革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