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改革创新对策

2018-10-20汤广桓

新课程·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创新问题

汤广桓

摘 要:中学德育改革创新要从以人为本理论和核心素质教育理论出发,明确德育定位;要保证从生活教育和学科教育出发,形成德育实效作用;要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和网络互动模式,实现对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影响,最终保证中学德育工作能够彰显其有效内涵,并形成常规有效的影响模式。分析了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德育;问题;对策;改革;创新

中学德育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一直以来中学德育工作都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但是,落实到实际中效果不是很明显,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为此必须尽快改变工作方法,实现改革与创新,争取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以人为本,不断开拓的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本文分析了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

对策。

一、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1.德育定位问题

中学德育工作一直处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主要原因是:第一,基础教育发展虽然重视德育,但是中学生面临升学问题,所以更多的学校都是考虑怎样提高升学率,进而保证学校的生源。第二,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学德育工作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仍然存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是集中在升学成绩上,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标准不仅影响了中学生,也影响了学校。第三,德育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对学校德育有着多元化的冲击,最终会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找不到有效路径与措施。第三,德育工作的定位没有考虑到整体性,学校德育工作考虑得更多的是依照德育课程、相应的德育计划来开展,忽视了德育工作与社会情况、生活实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过大、过空的德育工作使得学生忽视,效果落后。

2.德育实践问题

德育实践就是指德育工作在具体的生活影响和品质影响方面的表现,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中学的德育实践问题落实不到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尊敬父母师长,早恋、网络成瘾。这些教育的实际问题凸显都说明校园德育工作缺乏实践操作的可行性,无法为学生群体带来必要的心理引导和道德价值教育,使得德育管理没有深入学生的心里,形成德育失效。

3.德育对象的问题

中学德育工作的具体对象就是中学生,长期以来校园德育工作一直是将中学生看作十五六岁的简单孩子,通过谈理想、谈人生、谈感恩、国旗下演讲等方面来进行教育。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喜欢网络生活,网络环境也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单纯地说教完全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屡教不改”现象常有发生;逆反心理较重,不能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反其道行之;行为容易走极端;哥们义气、讲粗话、以大欺小、打架斗殴、早恋、动手伤人、与教师发生冲突等现象日渐增多,老师无法管理的尴尬局面,给学生今后的成长留下了极大的隐患。究其原因,校园德育工作忽视了德育对象的主体需求,也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中学德育改革创新对策

1.给德育工作定位

为了解决中学德育工作定位的问题,转变其弱势地位,明确教育方向,应该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第一,全面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并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教育活动,而是要通过全面的思想影响,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将会影响学生的未来,促使学生早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这样学生的发展才能更为优秀。基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教育组织要积极落实并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社区也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家长能够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二,德育工作以核心素养教育理论为基础。核心素养是目前基础教育理论和试验的热点话题,基础教育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主旨就是要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包括认知能力、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等,这些素质的完整性体现了教育的成功与否,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会答题的机器,而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以人的行为道德准则为主,实现教育价值的体现。掌握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加强德育,才能在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三,德育管理工作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树立德育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吸收世界文明进步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自然的全面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德育管理,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中学的德育工作

上,其实就是要统筹发展,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出来,要变简单的校园德育管理工作为培养学生具备终身道德素质的工作。具体做法就是要发挥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的育人功能,發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

2.推行德育实效化

德育实效化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能够取得切实有效的成绩和影响力,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翔实。具体可以开展的活动内容包括朗诵、情景剧、校史知识竞赛、团体讨论、合唱、校外实践等。例如,“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少年雷锋”的主题活动设计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课,讲讲“雷锋的故事”、背背“雷锋的名言”、读读“雷锋的日记”、论论“雷锋的精神”。然后,在教室内开辟一块版面,出一期有关雷锋的墙报,并组织全体少先队员观看短片《雷锋的故事》或电影《雷锋》。最后,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组成雷锋小组,帮扶贫困家庭。这样的活动内容从认识到感受体会,到主动观察和参与,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实效作用明显。第二,德育活动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家务活动的参与是当今中学生缺少的,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认为会浪费时间,本质上觉得这些事情不需要孩子来做。教师必须与家长达成统一认识,让家长意识到参与家务劳动,才能让中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自己生活安逸的来之不易,这样理解了父母也就为父母的说教提供了信任度,否则孩子永远都不会懂得尊敬父母,父母的话永远都是唠叨。同时,社会即课堂,教师要敢于将学生代入社会活动之中,感受生活中应该形成怎样的道德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义务劳动,聘请企业优秀劳动者进行演讲活动,让德育脱离简单说教反思,更多地让学生去亲自参与社会活动,体验哪些良好的品格是受到社会认可和尊敬的。总之,就是要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的模式。第三,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中学德育工作要利用多学科进行德育渗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德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例如,在教学理科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并加入一些科学史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而对学术追求产生明确的认识。又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内容的深入分析就能够了解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正面感受,对教育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积极学习,努力发展,以及爱国爱家等至关重要。另外,历史学习过程中,各类历史故事也提供了修养自身的德育资源。如: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之,校园德育要通过学科渗透来实现,这样就能够确保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只有真实有效地形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说是行之有效的,才能成为模式不断地传递开来。

3.以人为本行德育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前提和核心。为了更好地迎合中学德育对象,实现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中学德育管理也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德育方针。首先,要利用一切手段建立师生沟通渠道,保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完成德育工作。师生沟通的方式最好以网络沟通的形式存在,这样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能够帮助学生更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吐露心声。例如,组织“QQ谈心事”活动,学生利用QQ与教师谈心事,保证内容是不公开的私密活动,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保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其次,要利用家庭教育来保证校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很多家长会反映,中学生在学校内是懂礼貌的,但是在家庭内就变得蛮横无理,这都是由家庭教育落后所导致的,所以必须做好家庭教育的德育引导工作,教师要善于利用家访的有利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个体指导,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因为网络的发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沟通互动技术与家长保持密切联

系,及时发布最新的德育内容,让家长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巩固德育成果。

综上所述,中学德育改革创新要从以人为本理论和核心素质教育理论出发,明确德育定位;要保证从生活教育和学科教育出发,发挥德育实效作用;要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和网络互动模式,实效对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影响,最终保证中学德育工作能够彰显其有效内涵,并形成常规有效的影响模式。

参考文献:

[1]彭文君.现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模式的探究[J].理论界,2014(3).

[2]尚新爽.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新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4).

[3]牟继春,张秀君,王秀真.创新德育机制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创新问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