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报校对工作质量与编辑校对水平

2018-10-20刘东旭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素质

刘东旭

摘要: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一种延续和完善,与图书和其他期刊出版有所不同的是,高校学报由于编制有限,人员不足,下版之后的校对工作也是由编辑人员来兼任,并没有后期的专职校对人员。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窗口,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载体,出版的成果要求准确无误,不能有所差错,就目前的学报出版现状而言,由于高校学报校对人员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对于学报的校对工作就更应该予以重视,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校对水平是迈出的合理的第一步。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校对;素质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151-03

对于很多人来说,出版行业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大多数人只是知道“编辑”这个词所代表的选题、策划和后期的加工整理,以为编辑人员就负责整个出版物的出版了。其实,在出版物出版的过程中,除了高校学报之外,编辑人员只是负责编辑策划以及编辑加工整理等纯编辑工作,下版之后的校对工作与发行工作由专业的校对人员和发行人员校对和发行。编辑、校对、发行人员各负其责。去掉发行人员之外,编辑和校对也是分工明确,各有专攻。在职称评定的时候,编辑和校对也是分别走的编审系列和校对系列,这足以证明校对应该是和编辑一样被重视的一个工作环节。但是,高校学报却是出版物里的一个特例,除了其学术性、理论性、综合性这些特点之外,由于编制的限制、人员的不足以及高校这个出版环境的不同,高校学报基本不單独设置校对人员,编辑兼职校对,编辑人员就是下版之后的校对人员,并且是一人负责多次校对。但事实上,编辑和校对如前所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工作性质、步骤、环节和后期的任务都有所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说,期刊编辑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编辑一样,都是出版物的创造者,是人类智慧之果、文明之花的培育者,为读者提供适合各个不同知识层次人群需要的精神食粮。学报作为期刊的一种,其编辑工作也适用于这一特点,就是在符合本刊的办刊宗旨的情况下,把握住来稿的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对其进行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下版之后的校对工作虽然也是学报编辑自身在做,但是对于阅读方式却有不同的要求。在编辑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时,一般情况下,编辑人员采用的是常规式阅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线性阅读,在需要编辑去做校对工作时,就需要把阅读方式转化成特殊性阅读,也就是点式阅读。这种不同工作角色的突然转换,对学报编辑人员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如果学报编辑不能从编辑的常规方式阅读及时转变到专业校对人员专用的点式阅读上来,那么校对的结果将是事倍功半,也为后期的刊物质量埋下了隐患。

我们所说的常规阅读方式,通常是指阅读时以词、词组为阅读单位,以理解愿意为目的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包括编辑在内采用这种阅读方式。校对人员采用的点式阅读方式,是以每一个字、字母、标点符号这样的基础单位为阅读单位,要求字字落实,每一个字都要有所反映,眼睛在每一个字符上都有所停留,不允许像编辑工作时那样一扫而过。在实际工作中,编辑组上来的稿件大多数都是作者精心整理过的,作者本身也对文章进行了初期的校对,但是在后期的编辑校对过程中还会被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因为学报编辑在从编辑身份向校对人员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其阅读方式也相应地转变成了点式阅读,专业的阅读方式让校对工作更加的严谨,防止了许多错误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说明编辑人员的水平就高于作者,甚至有些作者的专业水平会超出编辑很多,但是因为各自所处的角色不同,作者才会校对不好文章。这些都是编辑人员进行了阅读方式的转变使然,而作者本身却没有这个要求,即使再看几遍,也只是在采用常规的阅读方式,错误频出也就在所难免了。学报编辑既要做好编辑工作,又要承担学报的校对工作,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特殊工作,对学报编辑的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也不是生而知之的,没有辛苦的付出,就没有满意的回报,为了完成学报的校对工作,得到优秀的校对成果,学报编辑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各项专业的训练才能练好过硬的校对本领。只有这样,才是一名符合要求的学报编辑。

如先前所述,大多数人提到出版物,只知道有编辑却不知道有校对,就像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只知道演员和导演,却一点也没有想到幕后的其他工作人员一样,校对的工作就是一项后期的“幕后工作”。没有这些电影制作的幕后工作者,电影是无法上映的。同样,没有校对人员的努力工作,出版物也是无法正常出版面市的。可以说,校对是与编辑同等重要的工作,但是却没有受到与编辑工作同等的重视。编辑工作永远替代不了校对工作,就像演员和幕后工作者一样,大家只是工作性质不同,各自的任务不同,各有各的程序和步骤。实际上,出版社编辑和校对是严格分工的,但是学报编辑却因为一些特殊要求,才一人分饰两角:既是编辑,又是校对。

一、重视学报编辑的校对工作是现阶段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1学报的质量好坏直接取决于学报编辑的校对水平高低

高校学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报编辑必须身兼编辑和校对两种工作,一般来说,高校学报的编辑的综合素质很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也都很强,对于政治关口把关很严格,在编辑选题和审稿过程中,即使是在大的方向性、政治性、观点性的内容上也很少出现问题。但是从近些年高校学报出刊的情况来看,高校学报的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根据年审报告还有其他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绝大一部分问题都是技术性的差错,而不是选题和编辑过程中的错误。这说明学报校对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报编辑在后期的校对工作中责任感不强,没有过硬的校对水平去支撑整个学报的校对工作顺利完成,才会出现诸多技术性的差错。能在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高校教师或者研究员和学者,他们的文章已经被作者本人校对过,出现问题几率很小,但很小不代表没有,这几率很小的差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校对人员去发现,去修改。这个时候,作为高校学报实际校对人员的学报编辑就应该努力做出相应的工作。学报编辑应该对编辑和审稿过程中未能发现和已经遗漏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对在文章中出现的作者自己未能发现的技术性差错,包括文字、逻辑等等技术性的错误,进行正确的修改。所有的这些都是校对工作必须要做的,学报编辑必须要出色地完成这一步骤的工作,但是恰恰这一校对部分,是高校学报编辑们以前所常常忽略的。因为学报工作的特殊性也好,因为自身身兼两职也好,这些造成的高校学报编辑自身校对水平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最后的出刊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有关部门已经一再强调和提出校对工作之于出版物的重要性,每一名学报的编辑都深感压力。提高学报质量,不仅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或是读者受众的要求,也是编辑自身的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校对的好坏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高低,试想,当一名读者阅读过程中,发现校对的错误,除了会影响读者的观感之外,也会让读者对于出刊的单位和责任编辑产生腹诽之心,轻视之心,会影响可能成为此刊作者的读者以后发表文章时候的选择。反之,没有错误的高质量学报出版内容,会给读者带来学识上的收益,帮助作者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知识理论水平。

目前在高校学报这一范围,关于加强学报编辑综合素质的观点已经达成共识,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大家都会产生共鸣并且认可。但是关于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校对水平的相关问题,却是很少有人提及和关注,远远未能引起学报界同行的重视。但是,根据现在学报出刊质量评价来看,要提高学报的质量,除了在选题、审稿和编辑上要做足功夫之外,校对作为最后一个重要的步骤,更是重中之重,切不能忽视。

2重视校对工作,做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应用

校对是一门编辑学之外的学问,易学难精。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校对,但那只是粗略的线式校对,即使采用专业的点式校对,也会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校对训练和长时间的实践练习,从而很难做好校对工作。有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韧性是校对人员必须具备的,但是只有了这些,也不是就一定能做好校对工作。做好校对工作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校对能力和比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敏锐的政治敏感性才可以。

高校学报的校对和其他出版物的校对一样,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校异同。就是校对原稿和大样,看其是否一致。这是校对的初级阶段,校对人员采用点式阅读的方式,从编辑人员的身份转换到校对人员的身份,认真负责一点的话,基本就会完成校异同的校对工作了。此层次的校对过程中没有什么难点,只需要校对人员具有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可以了。但是,校异同并不是校对的全部,只是基础部分,需要专业校对的部分是第二个层次,就是校对错。校对错是校对的高级层次,需要以校异同为基础,除了需要具备校异同所需要的认真负责等各种条件外,最主要的是要具備较强的综合素质、政治洞察力和敏感性以及熟练扎实的编辑业务水平。要求校对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识,精通文字,熟练掌握各种校对符号和各种校对方法,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对于政治、经济、政策法律和法规的了解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知识面广泛,语言文字基础扎实,具备了所有这些素质,再经过时间的淬炼和打磨,勤于实践,把校对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和学习积累,才会对学报的质量做出质的改变。

3高校学报常见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

按照出版的程序来说,校对是所有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严谨、细致的校对能够对之前编辑工作中的疏漏部分进行弥补和挽救。所以,真正严格来说,学报最后出刊的质量问题都有校对人员的责任。实际工作中,最后学报的大多数失误也确实是出在校对这一环节。

学报校对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以前学报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原稿作者手写的文字有潦草、模糊或者受损的地方,一些容易被错认的相似字被校对人员误用,最后导致与原来的本意不一致,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近些年已经很少有人还再用手写的纸质稿件来投稿了,包括一些高龄作者,原来所用的手写原稿都被电子打印稿件取代了,相信以后由于这一问题所带来的麻烦会彻底消除。其次,高校学报现今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编辑校对人员的不足。这个是制度的问题,暂时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编辑人员同时需要兼任校对的工作,三校的工作量巨大,而且一般高校学报是月刊,校对时间比较集中,要按期完成出刊任务,每一名学报的编辑都是工作量超标,超负荷运转,每一篇文章的校对自然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上面,相应的错误也就难免会出现。大多数高校学报的校对工作是一人包校,这样的校对模式极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一个常见的错误,有可能三校过后还会横亘在那里,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报,在现有的人员基础上做出了“轮校”这一校对模式的调整。所谓轮校就是编辑之间对二校和三校稿进行轮流交换校对,这样就能打破思维定式,对潜在的顽固错误及时剔除,也是对学报校对工作的一个有效补充。最后还有一个校对错误容易出现的原因,一个由于学报编辑的主观心理上的不积极所造成的错误。一般高校学报编辑都是带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或者属于高校教师编制,固定的工资,不高的校稿费和大量的校对工作不成比例,让学报编辑对于校对工作没有自发的热情,工作态度不积极,再加上自认为自己的专职是编辑,只要把编辑工作干好,校对工作差不多就可以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导致了最后的校对工作错误频出。这些不是由于编辑校对人员的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学报质量出现的问题着实可惜。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报采用了奖惩措施,对学报校对工作进行了有力刺激,但奖惩的力度太小,还有学报所在的特殊制度环境的影响,都对这些奖惩制度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4文字差错是目前学报校对质量中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报出版中最容易出现并且常见的质量问题,就是由于错别字的误用所带来的。一位成熟、合格的专业校对人员,对于错别字的出现是带有职业性的敏感和直觉的,多年的专业训练和工作会给校对人员带来其他非专业人员所没有的对错别字的高强度的辨析力。高校学报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的编制,没有专业的校对人员,所以这些对于文章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的甄别、辨伪工作就由身兼两职的学报编辑来完成。文字差错包括混淆词、词组,还有形似字、同音字等等。比如,读音相同但用的时候容易出错的字,像“即”和“既”、“做”和“作”不分之类的错误频繁出现。字形相似容易产生的错别字,像“券”和“卷”、“冶”和“治”、“未”和“末”等等,由于都是经常用到的字,就会很容易被混淆用错。学报编辑既然在学报的校对中充当了校对员这一角色,不管定位如何,工作量如何,都要从身心上时刻做好准备,把好最后这一关,消灭文字差错,保证题文一致,确保学报顺利出刊。

二、提高学报编辑校对水平的策略

1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敏锐性

高校学报是其主办单位的一个宣传窗口,要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其出版过程始终要坚持政治性、方向性是否正确,其出版过程是否违背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出版条例等等。所以,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校对人员,必须时刻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文件,了解党的历次重大会议和精神,避免因为不了解时政和法规出现政治性的不可弥补的重大错误。在校对有关政治稿件的时候,要严格把关,不仅要校异同,与原稿件相比较,更加要查文献、查资料,了解文中引文出处,坚决避免因为不了解党中央的新方针、新政策而做出的错误更改。只要学报编辑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时刻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敏锐性,就能够做好高校学报的校对工作。

2苦练校对基本功,提高校对人员综合素质

无论是一名编辑还是一名校对,都应该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具有了这些特质的校对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专业人员的基本功训练,学习逻辑学并且深入地去研究,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到校对过程中,才能发现作者没有发现的逻辑上的错误;学习语言和语法修辞,将之运用到校对过程中遇到的语法结构混乱、缺少句子成分、搭配不当等问题上;现今的学报编辑还应该熟悉外语,这不仅是编辑工作的需要,校对过程中也会经常运用到。外语单词的拼写错漏一个字母,就有可能会使整行句子产生歧义,外语单词的大小写也会对句子和文章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不熟悉外语,不懂外语,校对中便极易出现这方面的错误。

三、结束语

总之,鉴于校对工作在高校学报中的重要作用,学报编辑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将之提高到与编辑工作一样的水平线上,而落实、实践到具体的工作上,就是切实地提高学报编辑的校对水平。校对水平的提高,最具体的反馈就是高校学报的质量会上升一个档次,这就是对学报校对工作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重视了。

(责任编辑:蒋琰)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发展创新探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办刊困境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