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目的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研究

2018-10-20窦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目的论

窦强

摘要:翻译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更是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目的论为基础理论依据,根据目的论的内涵,论述其在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中应体现的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特征,进而基于目的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市场互动三个维度,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并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其满足翻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專业;翻译教学;交互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13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于英语专业翻译人才日益强烈的需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形势,进一步实施教学改革,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科院校英语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更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让广大高校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与社会的交际中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及专业化的书面信息互动。由此能够充分看出,在该教学纲要中,将英语专业中的翻译教学提到了关键性位置。翻译技能作为语言综合应用的主要能力之一,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基于目的论,结合其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特征,初步构建了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目的论的基本概述

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体系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目的论,这一理论能够充分使得翻译打破文本中心理论的制约。目的论认为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过程当中主要的参考依据不应该是对等翻译基础理论中对原文以及相关作用的过分重视,而是所翻译的文章在特定的语言翻译环境下最终想要实现的某个或多个不同的交际功能。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而行为又无法避免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种属性的翻译行为将要实现的目标会影响整个翻译过程,不仅决定着具体翻译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着翻译对策,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要达到的目标决定具体翻译方法,从中可以看出,目的论在翻译中占据主导地位,更是位于首要地位。另外,在翻译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其连续性与忠实性原则,其中连续性主要指的是翻译文本应能够让受众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符合语言翻译文化的严谨性。而忠实性则指的是翻译文本要始终忠实于原文本,与原始文本之间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但翻译文本与原文本想要实现在任何范围与程度上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与忠实性,则要根据翻译人员对原文本具体理解情况与翻译的目的来决定。换言之,就是原文本知识信息的某个提供者,翻译人员能够按照不同的翻译目的来决定原文本中内容的取舍,可以自主地修改或是适当调整原文本。

二、目的论原则及其在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中的特征(一)目的论原则

目的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其一是目的原则,有专家学者认为翻译和所有行为一样,都带有具体的目的,翻译的行为也是被当作一项特定的任务而完成的,翻译的根本目的将会直接决定其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对策与方法。而另外两个原则是连续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主要是指翻译的文本应符合目的语言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要为广大阅读者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环境,最终让读者们充分理解其中的内容含义。忠实性原则是指目的语与源语言之间应存在具体联系,目的语应充分尊重源语言,而尊重的程度与形式则是根据目的语的翻译者对源语言的实际理解情况来决定的。在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中,最高准则为目的原则,连续原则与忠实原则要始终以目的原则为基础,并且忠实原则应始终服从连续原则,目的原则比其他两种原则理论性更强,其注重的是翻译人员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有效解决翻译领域中长期困惑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问题[1]。目的论真正让翻译人员摆脱了源语言的种种限制,为翻译的基础理论及具体实践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在教学中的主要特征

1目的性

目的论的关键原则即目的原则,也就是目的决定方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翻译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行为,而翻译行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沟通[2]。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翻译文本,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更好地运用翻译进行沟通,就需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帮助学生按照不同的翻译文本种类与不同的翻译目标,去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比如,对于影视传媒类的翻译应重点思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促使他们购买。而对于法律法规类的翻译则注意专业术语,确保语言翻译的严谨性与准确性。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翻译,教师也不会受到参考文献的限制,会更加人性化地评价学生。这将有助于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与创造性。

2交际性

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在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日后将要负责国际沟通的任务,翻译能力是英语综合运动能力的基础,其中的交际性至关重要。如果不具备优秀的翻译技能就无法实现顺利的国际沟通。目的论原则中的连续性原则明确指出翻译必须要符合目的语言的表达习惯,要让翻译文本在交际情景下体现出自身的意义,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才实现了交际的目标。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指导学生对英汉语言不同的结构特征及风格加以对比,掌握其中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翻译出的文本能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理解。

三、基于目的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一)师生互动,明确翻译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连续性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充分转变了以往师生互动中将教师作为课堂中心的模式。因此,师生互动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3]。在教学之前,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的翻译需求与根本动机,让学生在翻译课程纲要的制定中,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中,在教学资料、教学方式、教学对策的选择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建议。而教师在教学资料上,应选择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应重点选择有关社会热点事件、受到高度重视的相关资料,对其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选择与教学翻译内容有着一定联系的话题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翻译的语言环境中,为新旧知识的交替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学生在课堂交际行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扮演好自身在课堂中的引导者、辅导者、推动者以及与学生展开互动的配合者等角色,教师可将教学纲要、翻译内容中的难点及重点知识、典型翻译语句或是段落等做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其中穿插表格、照片、影视动画及具体链接等,将黑板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性工具,努力整合讲解、探讨、问题、演示等环节,切实有效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在翻译教学当中,教师应针对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互动,翻译的难点通常会让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教师可以绕开学生较为敏感的地方,针对具体的指示来组织具体活动,从中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其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在教学后,是师生间互动的关键阶段,课后的作业审批,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只是针对学生错误的地方做出评价,也不需要教师对所有错误都加以纠正。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应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开发,可以通过师生相互提问、共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改正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翻译技巧与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经常鼓励学生要自主学习、善于观察,努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要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并未接受过专业性的训练,也能对同学的翻译文本提出有效的建议,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充分打破课堂教室的限制,将其拓展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翻译教学当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翻译水平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通过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利用生生互动,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翻译水平。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事先根据具体的任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让一组去探索教材的特点,让一组负责查找代表性较强的翻译材料,并总结出其中的翻译方法及其中的专业术语,让另外一组根据专业知识内容去请教翻译领域的专家们,而其他小组则针对翻译资料提出相关的建议,找出其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各个小组分别将本组的成果汇报给全班同学,然后由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汇报情况整合到一起,加以总结,并且将最终的结论及时发布到班级的微信群中。在课后,学生所翻译的资料,同样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译,并在下次上课之前将翻译好的文章发送到班级群中。小组之间相互阅读其他组翻译的文章,以便在下次上课时,对其提出的问题相互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人员、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推动人员与辅导人员。科学合理地规划、精心地安排、严格地管理是实现生生互动重要的前提条件[4]。教师在生生互动中是有效的催化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适当的指导进一步促进生生互动。此外,教师也要做好监督与评价的工作,这两项工作,可以确保生生互动的整体效率,充分体现出这种形式的优势。

(三)市场互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中的翻译行业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学生对于当下翻译行业的实际需求、运行及工作岗位的基础规定了解得不够。与此同时,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翻译行业间的联系不大,对此,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尽快从脱离社会的实践教学框架中走出来,围绕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使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满足翻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只有处在真实的翻译环境中,才能充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教师、学生与翻译行业间的互动主要包括:要与翻译行业所翻译的具体项目开展合作、构建与翻译行业相似的翻译环境、为学生增设与翻译行业有关的翻译实践内容、从翻译行业当中聘请专家来进一步辅导与培训在校师生。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选择好翻译课堂中所要讲解的内容及相关资料,使其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符合。对于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师应从其实践性入手,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并且,教师还要认真思考怎样将已选择好的资料有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热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广大学生构建相应的与翻译行业相类似的语言环境,并在其中有序开展实践活动,进而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翻译情况,掌握学生动态信息。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翻译项目中,进一步加强与翻译行业的互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形势与运作,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掌握行业中的隐性规则及规范。

此外,教師应积极组织学生主动到翻译行业中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到企业中的实习,能够真切地去感受工作的环境与氛围。在真实环境的训练下,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能帮助他们避免许多不良问题的发生,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对于翻译课程的兴趣。

结束语

根据目的论的内涵及原则,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中,应采用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形式,在实际翻译教学当中,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社会、市场、翻译行业间的互动,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式教学局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技能,使其能够满足翻译行业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出目的论对翻译教学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昌景.基于目的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2(4):62—64.

[2]彭志韬.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目的论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13):117—118.

[3]周建军.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341—342.

[4]王薇.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探讨[J].英语教师,2016(22):135—137.

Abstract:Translation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majo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is a key link in teaching English majors. It is also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translating skill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ith Skopos theory a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its purposive, communicative and intercultural features in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Skopos theory. Based on Skopos theor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and market interaction these three dimensions,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quality of English majors, and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translation skills so that they can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translation market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Skopos theory; English major; translation teaching; interaction mode

(責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