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2018-10-18陈翚曹冬邹园孟思程

建筑遗产 2018年3期
关键词:廊道茶道遗产

陈翚 曹冬 邹园 孟思程

1 引言

万里茶道是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对于万里茶道的时空跨度,目前业界还没有形成权威和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指17—20世纪的近300年间,自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江西铅山、湖南安化等中国南方产茶地起,汇集于汉口,通过河南、山西,向北穿越蒙古高原,到达中俄边境通商口岸恰克图并延伸至莫斯科,经圣彼得堡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一条商业线路。它是当年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茶文化和农耕文明通过茶叶贸易传向欧洲各地,西方工业文明也随这条商道向中国内陆渗透,既有物质物产的交换,也有思想文化的交流,是古丝绸之路后另一个重要的跨国文化线路遗产[1-4]。

万里茶道是一条景观带,也是一条文化线路。它拥有的不是孤立的遗产个体,而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体存在的遗产个体,如茶园、茶厂、风雨桥群、码头、古驿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与茶相关的制作工艺传承、节庆、仪式、艺术,以及文化实践活动等,同时也包含由物质性遗产点所构成的遗产空间、遗产线路[2]。随着河道与村落的变迁,万里茶道沿线的物质遗产受不同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地貌、不同风格的遗产种类。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万里茶道全线商业贸易行为的重要物证。目前,由中蒙俄三国发起、中国沿线八省联合开展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湖南作为万里茶道环洞庭湖产茶区段的重要省份,素有“茶乡”之称,茶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资水沿线是湖南黑茶“产、制、运”的主要地区,在该省茶业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贡献。本文引入遗产廊道的概念,分析资水沿线遗产空间结构特征(图1),意图整合孤立的茶文化遗存节点资源,建立基于万里茶道历史背景的整体遗产空间开放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资水沿线重要的茶文化节点进行梳理整合,为研究万里茶道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3]。

2 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现状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类型包括古茶行、古茶厂、茶亭、茶园、码头、风雨桥、古驿道及古街等八大类,共计90余项[4]。其中大多数已经或即将被列为国家和省市等各级保护单位。

图2为湖南省资水沿线遗产分布现状。总体上来说,该段建筑遗产具有分布不集中、种类多样的特点,需要对各遗产点进行等级分类,制定相应的价值评价体系。尤其是未纳入法定保护体系的遗产点,更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价值评判。

根据资水沿线现存遗产点的原址保存状况、格局完整状况、结构稳定状况、材料改动状况和后期干扰状况等内容制定评估标准,我们对这些遗产点的保存现状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进行了评定划分,各级参考指标及有关情况遵循以下原则:

一级遗产点:五年内实施过保护措施;原址保存状况好,格局完整,结构稳定,材料改动不大,后期干扰少。

二级遗产点:五年内未维修过;原址保存状况较好,格局较完整,结构稳定,材料有少量改动,后期有部分干扰。

三级遗产点:基本上未维修过;遗存主体保存一般,格局较完整,结构较稳定,材料改动较大,后期干扰较多。

四级遗产点:遗存主体基本被破坏,后期干扰较多。

目前,资水沿线已经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录的建筑遗产,大部分保存完整,少部分因岁月变迁和经济发展原因遭受破坏,损害较大。还有少部分茶厂、茶园至今仍在使用当中,并承担着产茶、运输或贸易等功能。

3 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关联性分析

从主体的不同功能来看,万里茶道全线的建筑遗产分别与“产、制、运、储存、贸易、消费”等茶的制作和销售的六大环节相关联。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湖南资水沿线与其余段既相互补充,又自成体系,其建筑遗产涵盖了六大环节中的“产、制、运、贸易”四个环节[4]。如图3所示,其中涉及“产”的建筑遗产主要包括古茶园和古村落;涉及“制”的建筑遗产主要是茶行、茶场等;“运”主要包括水运和陆运两种运输方式,与其相关的遗产类型主要是码头、风雨桥、古驿道等;与“贸易”这一环节相关的建筑遗产主要有古茶行、古茶市以及古镇老街等。在构建资水沿线遗产廊道[5]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涉及不同环节的建筑遗产,在地理空间、历史背景和文化属性[6]等方面的关联度,建立该路段相关遗产要素的组合,并作相关价值特征分析,使其服从于万里茶道整体的建筑遗产空间价值[7]。

图2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遗产分布图

图3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遗产类型关系图

对遗产点进行关联性分析,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地理文化背景,以茶种植、茶制作、茶贸易、茶运输等与茶道相关的行为和历史事件为依据,从空间上分析遗产点个体在不同层级上的内在关联[8],判定其对文化线路整体性的价值和贡献。通过对遗产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确定遗产“小组合”,突出其代表性价值,弥补单个遗产在内涵丰富性和规模表达上的不足,提升遗产价值特征和整体关系的呈现程度[9]。例如,按照功能类型对资水沿线建筑遗产进行关联性小组合,可以分为“产地类”组合,即村落+茶园+茶场;“设施类”组合,即古道+茶亭+桥梁;“产物类”组合,即集镇+码头+茶庄;等等。对遗产小组合与万里茶道的关联性分析,可以从功能相关、历史相关和空间相关等方面展开。

(1)“点”的构型

人对空间的认知源于对周围环境的场所感,建成环境在人脑中所呈现的画面,形成了人脑对周围空间的记忆。建成环境的可识别性、历史事件的多少、空间可达性等,均成为人脑感知外界的基础和媒介[10]。

图4 遗产空间轴线、视域、凸空间、像素点表达模型

图5 遗产廊道区域空间认知四要

假设我们对一个遗产点的价值进行评估,给出一个价值半径,以遗产点为中心,以价值半径画圆,圆圈越大说明遗产点的价值越大,它的空间整合度越高,反之则越低,笔者称之为“价值圆圈”。整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相互影响,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过程[11]。空间整合则是基于系统观念基础上的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空间整合度是空间整合的表达方式。

遗产点的选择范围小到单个的石碑、建筑,大到码头、古街及古镇、古村落。遗产空间轴线由价值圆圈的密度和斜率决定,轴线越集中,代表这个遗产区域的空间整合度越高,主要遗产廊道的轴线即由此确定。遗产凸空间常见于古街、古村落之中,在一个茶文化建筑遗产群体中,凸空间为遗产廊道的参观者提供了一个集中休憩、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遗产群体的空间整合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标识的中心。像素点则主要是为跨村落的大尺度遗产廊道的构形提供构建依据[12-15](图4)。以资水沿线安化县的遗产廊道构建为例,据图2不难看出,遗产群主要集中在以安化县行政中心为据点沿资水向两端延伸的区域中。由此可以确立以每个像素点为单位的遗产群,基于遗产的功能及服务半径,建立遗产价值半径,得到价值圆圈。单个遗产点的半径越大,其在整条路线上的拓扑深度值就越小,空间整合度就越高。基于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建立遗产廊道的范围和线路走向。

利用空间整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遗产空间”内各遗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凭借研究客体要素(指建筑遗产要素)之间的结构关联性来反映其所承载的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及其隐含的复杂的社会关系[16]。与凯文 · 林奇通过研究城市系统中不同的元素,主要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人对事物的认知度以及空间组构的形式等来研究城市,具有相似的特点[17]。

图5为安化县遗产区域遗产空间的认知四要素:区域、节点、标志、边界。茶道遗产的存在形式多样,在一个完整的遗产区域系统中,遗产区域(古街、古村落)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在遗产空间认知中占主导地位。节点和标志是遗产廊道系统的空间骨架,也是遗产廊道上各个遗产要素拓扑深度值的评价基础,其拓扑深度值为0。边界则为确定遗产廊道的构建范围提供依据。拓展到整条万里茶道,资水沿线的安化县遗产区域作为一个小组团区域,既具有自身范围和内部的发展机制,同时也是整条万里茶道众多重要遗产空间的认知区域之一。

建筑遗产作为遗产空间的组织构成要素之一,它承载的社会功能与其遗产价值得到的社会认同度具有一定的关联。基于上述两者的整合,对于遗产空间的认知,即万里茶道资水沿线的建筑遗产廊道构建,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线”的构型

实际上,遗产廊道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假设: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节点和路线构成的网络格局。将这些节点联系起来形成的线性廊道,即“遗产廊道”,它是对历史人文过程与文化传播的一种真实反映。维护其空间结构、挖掘其发展过程和遗产要素的完整性,有助于保护这些自然文化资源体系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从廊道空间上分析,万里茶道资水沿线遗产廊道的构建,主要基于遗产之间的线性关联度和功能关联,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与万里茶道相关的建筑遗产、生态廊道及游憩系统[10]。

在遗产廊道分布特点和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以遗产廊道的完整性、遗产点的相关性及连接性为原则,经过细致的甄别、对比和判断,可以得出湖南资水沿线的万里茶道建筑遗产廊道规划图。再通过分析茶道运输路线的最大可能性、遗产点的保护级别(国保、省保、市保、县保),以及与周边遗产点的空间关系,挖掘遗产廊道的核心价值,对各遗产点采取更为精准的保护措施。

图6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遗产廊道概念模型

“线”的构型确立一般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

A.连接。基于茶道商业行为的线性关联,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满足遗产区域功能及文化相关和运作等,使其中的游憩功能得以实现。如安化古茶道江南段,以生产、运输、消费为主要线索,茶道运输路线和相关辅助设施为依据,其主要路线为:芙蓉山茶园-鹞子尖古道-缘奇桥-洞市老街-思贤桥-江南古镇[12]。

B.整合。将遗产各要素以大组团的形式构成遗产廊道的点,分别对资水沿线不同遗产区域进行遗产整合分析,将遗产的空间关系简化为一种网络廊道关系,如图6所示。各遗产区域作为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廊道的构建节点,以资水沿线为主要空间骨架,形成一种跨区域网络廊道关系。

4 资水沿线建筑遗产整体空间整合

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点众多,分布散落,并且各个遗产点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保护环境不同,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程度也不同,遗产的保存完整度差异很大,遗产整合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整合整体空间关联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需与区域保护结合紧密,遵循“空间拓扑”网络结构,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进行有效的整体空间关联,并解决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不能很好融合的问题[18,19]。

从遗产群到遗产空间整体关联性研究方法,把有相似茶文化背景的遗产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遗产系统,完整真实地呈现出遗产区域中某一段特定历史和社会贸易行为。将碎片化的遗产群体整合成遗产群,基于“拓扑学原理”,组构遗产群体保护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和整体空间关联。

整体空间关联的意义在于,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各要素之间还具有关联性。系统论提出,任何事物不仅自身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且任何两个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体到文化遗产区域这个子系统和整个文化线路这个母系统,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同时,在研究文化线路遗产这个大系统时,还应当考虑其所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与它的相互作用。在区域保护中采用整体空间关联的研究方法,就是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建筑遗产通过茶文化联系起来,研究其历史脉络,把握其演变过程,找出不同遗产区域内的建筑相关、历史相关,并把它们串联起来,将文化遗产与自然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大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和遗产自然文化景观[20]。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局部区域(即部分)代表的黑点较多,在形成的散点图中,局部整合程度和全局整合程度就越高,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空间关系就越明确。它的斜率越大,则表示这个区域的局部整合度越高,其遗产点的整合价值就越大。如果黑点越多,越接近全局回归线,则说明该遗产点在整条线路上占主要位置。图7是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遗产点组团分布轴线图和湖南资水沿线各市区的遗产散点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组团分布以益阳安化县-岳阳临湘市为轴线,呈离散分布。值得注意的是,益阳市和岳阳市两个市区的遗产散点分布较为密集,斜率也比其他市区的大。因此从散点分布图来看,这两座城市的全局整合程度和局部整合程度也比较高。由此可见,每个局部地区的整合程度决定了它在整条文化线路上的空间位置和构成等级,且每个局部地区的核心都通过整合度较高的空间与其他遗产空间相互联系。

5 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廊道分析

基于遗产空间的概念,通过分析调研,整合相关遗产点,可以对万里茶道资水沿线文化线路整体线性走势和分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了解到,每个区域遗产空间的构成模式和分布特点均有所不同。不同区域遗产空间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界面关系,是实现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全局整合的关键和空间手段。可以通过茶道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空间等相互联系的不同因素来分析各遗产区域的界面联系,设想得出相应的遗产廊道概念模型,为资水沿线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1]。

(1)主要遗产廊道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以水系、道路等线性文化遗产为空间骨架,连接各重要遗产点或遗产片区,包括古街、古茶园、古村落等,形成完整的遗产廊道,如图8所示。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显示,其主要路线包括:西部平原地区主要以紧邻资水沿线的区域,即安化至岳阳,再北至汉口形成主线遗产廊道;南部临近山区主要以娄底新化县等地遗产点构成支线遗产廊道;东部岳阳市平江县、临湘市等地形成高山区遗产廊道。这些线路共同构成了万里茶道资水沿线的遗产廊道空间网络结构。

资水沿线主要遗产廊道的构建以保护自然水系和线性文化遗产、塑造生态文化旅游和茶文化历史体验空间为目标,在尊重茶文化线性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提前提下,保护和恢复原有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格局。

(2)次要遗产廊道

图7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遗产空间全局-局部整合评价图

以遗产区域大组团为核心,以茶道商业行为的运输路线为依托,通过分析地形和现场调研等,以遗产区域为单元组成次要遗产廊道。其构成元素为古茶亭、古驿道、风雨桥、古码头等,以及通过这些构成要素连接的其他乡土景观和古民居村落,等等。

次要遗产廊道具有范围小、遗产较为集中和遗存资源丰富等特点。它服务于主要遗产廊道的构建,以最短的路线、最大的限度连接各个遗产点,保持整个遗产廊道构建的连续性,形成完整的遗产廊道空间网络体系[13,14]。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遗产廊道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湖南黑茶种植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联系着众多的历史、文化等物质形式的遗产资源(如茶厂、茶行、古街等)和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资源(如茶交易运输路线、建筑的空间形式等)。遗产廊道把万里茶道的各孤立遗产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遗产空间网络[22],从历史和空间关联度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各遗产点之间的组构关系,还原了真实的遗产价值,提升了遗产点的整体社会认可度(图9)。

6 结语

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的建筑遗产形式类型丰富,空间组织多样,是人类社会行为、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者和见证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3]。本文以资水为空间骨架,遵从湖南黑茶从主产地安化出发,途径益阳、临湘等地,抵达汉口的历史贸易事实,整合沿线建筑遗产,分析每个遗产点之间的社会逻辑和内在关联性,构建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主要建筑遗产廊道,并提出次要遗产廊道的构想,为研究和保护万里茶道资水沿线建筑遗产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遗产廊道的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点”的判别和遗产小组合的构建。“点”的判别不仅在于它自身的功能类型,更重要的依据是它在整个文化线路上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点”更加丰富了遗产的内容;遗产小组合则突破了单个遗产点的价值评估,由多个遗产点要素组成的遗产群要比单个遗产点更能凸显整条文化线路的价值,内容也更加丰富,从而实现“1+1>2”的组合效应[24]。

图8 万里茶道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廊道概念模型

图9 安化县建筑遗产廊道概念模型

本文对已列入保护范围(国保、省保、县保、市保等)的建筑遗产进行了空间构型分析和遗产空间整合研究,但对于茶文化线路上的村落、古茶市等空间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仅进行了基础性的描述,这部分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湖南资水沿线的万里茶道遗产资源极其丰富,部分遗产点的分布地区较为偏僻,调研工作难度大,另外由于与茶道相关的历史资料缺乏,历史考证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是后续研究的难点所在。

猜你喜欢

廊道茶道遗产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寻迹万里茶道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茶道人生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