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野下中学生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2018-10-16孙纯红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强国的逐步实现,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21世纪中国公民的必备素养。中学外语教学肩负这一使命,本文提出跨文化“知识+实践+氛围” 的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中学生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孙纯红,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外语能力培养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他讲到“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并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奔赴世界各地,亲身参与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这将成为我国国民的“新常态”。因此,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用开放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文化,将应该成为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语课程在塑造国民国际视野、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将责无旁贷。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于中国公民来说,跨文化交流成为“新常态”,不必说在国外旅游、学习、从事国际事务活动,即便在国内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涉及跨文化交流。

二、中学外语培养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使命与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外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学外语教学不仅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在教授文化。语言与文化共生互依,一体两面,互为镜像,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无论是语言的“体”,还是语言的“用”,都是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体现:语言之“体”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而语言之“用”,则需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正是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化意识培养也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

虽然中学外语教学具备一定的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中学外语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受到资源不足的影响以及落后观念的影响,仅仅依靠外语学科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不现实的。而且,在只有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实践体验的情况下,培养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是十分困难的。

三、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校本方案

我校以培養具有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己任,通过开设丰富的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教育选修课程,开展大规模的师生国际研学和校园国际文节活动,借助CIS(国际学校联盟)国际认证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程度,进而实现培养合格的21世纪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跨文化“知识+实践+氛围”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模式。

1.传授跨文化知识。

(1)国际理解能力课程群。我校建立了较全面的国际理解力课程群,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合作,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内容上包含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弘扬,异国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国际规范的学习与运用,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

国际理解力程群包含基础课程、发展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开语言类、传统文化类、西方文化类、文学艺术类、国际关系类等不同领域的选修课程三十多门,重点传授国际理解的核心知识,有些课程已经成为省市级精品课程。

通过跨文化课程教学,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对文化进行理解,对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包容的正确态度。但是教学内容主要是属于文化中的显性内容,文化中还有很多涉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举止、社会角色等隐性内容很难通过教学让学生握领会其文化内容和文化意义,需要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理解、感悟和体验,最终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2)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国际理解与跨文化交流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视野和高度,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语教师要有一双文化的“眼”,能敏锐地观察、感知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善于发现和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其次,外语教师要有一颗文化的“心”,能感受、理解隐藏在文化差异背后的人类共同的命运和价值追求,只有教师具有在异中求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解和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全球眼光的文化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师需要具有一个文化的“脑”,能发现、分析、反思、评价和批判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偏见、文化定式和刻板印象。

1)校本培训。学校连续六年将SABEH作为校本培训项目重点开发,每年改进培训方案,细化培训要求,逐渐形成了适合本校教师的培训品牌。SABEH培训由美国教育专家全英文授课,贯之以美国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一专多能,既能上语言课又能展示戏剧功底,一人能把《歌剧魅影》的所有角色都演个遍,很能激发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一位受训老师感慨说“第一次亲身接触并且模拟了美国式的课堂,真正体验了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授课形式,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太值得我们借鉴了。”

2)境外培训。学校出台一整套教师境外培训、访学、研学等制度。在年度教师国外培训计划中就包含研学培训、暑期培训以及毕业班教师考察培训等形式。学校要求教师团队带着研究课题出访。各课程组教师在访问过程中都进行中外课程比较研究;回国后在开发融合课程、完善评价体系、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探索全球视野框架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从2015-2019年,通过5年时间完成全体教职工新一期国际轮训。

2.开展跨文化交流实践。

(1)春季研学活动。春季的研学活动已经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品牌活动,在社会上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所有参与春季研学活动的学生,都经过自荐、推荐、笔试、面试等多项考核,确定出访后,还将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团队拓展、涉外礼仪、文体表演、世界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学校在海外研学目标和时间分配上都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从以往的拓展国际视野向接触国际课程以及形成国际理解能力转型,尽量安排出访学生进入本地课堂,增加课堂学习时间,体验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2017年共有10个团队,183名师生于4月23日至5月8日期间出访香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和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和地区,与10所海外友好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文化交流和项目研讨。

研学期间,教师和学生都有明确的课题任务,如斯里兰卡团队的课题项目为《龙井绿邂逅锡兰红——两地茶文化研究》,德国团队的课题是关于藻类的研究,涉及到新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2)国际文化节。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是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另一个品牌。从2004-2017年学校举办了14届国际文化节,共接待来访师生达3400余名。目前我校与德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美国、墨西哥、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海外学校结成为友好学校,并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2017年11月学校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期间,共接待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来访的22所友好学校,来访师生达186名,并开展累计长达19天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国际文化节举办至今,已从创办初期的初级文化活动交流平台,演变为如今的国际文化大讲堂,覆盖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传递,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学术创新探究等主题。学校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举办期间,各类友好学校的校长汇聚在一起,以开设校长论坛,建立学校共同体目标,在理念交流和经验传递的基础上建立各校间深度合作和沟通交流的生态圈,通过发挥共同体作用,更高效地分享各校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和难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之下,2016年和2017年的国际文化节斯里兰卡摩珂摩耶女子学校师生来访,一起开展交流活动,共享文化盛宴。两国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民族特色,两校师生文化互鉴与合作必定也会促使两国教育的合作与发展。

3.营造校园国际文化氛围。环境是语言文化习得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举办每年一度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校园内各种类型、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外语国际文化活动从不间断。比如今年举办的德语文化周期间展示德语项目部往届德语班教学成果;邀请了德国领事馆文化部参赞Schmidt先生和DSD專业顾问Meyer女士介绍德国留学及DSD项目的新发展新情况;三个年级的德语班学生开展了德语电影配音展示等。

又如今年举办的西班牙语周。西语周与德语周相比,氛围更加热情奔放,正如西班牙人的性格一样!西语部老师青睐西班牙厨师在校园现场制作的西班牙美食——海鲜饭,并和学生一起跳起动感的西班牙舞蹈;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Mr.Santamaria应邀给学生介绍了西班牙留学的申请流程及特色专业,并为现场的家长及时解答疑惑;西语外教Nuria组织同学们一起观看西班牙语电影《找不着北》。

学校外语学科社团也是一支影响力不可小觑的力量,配音社、戏剧社、文学社、模拟联合国等社团都是非常活跃的组织,有的社团已经升级为市级学生社团,在营造学校外语文化氛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外语学科应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外语学科课程的育人总目标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梅德明:2016.5)非常简明地指明了外语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我校在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素养的新一代中国公民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努力建设成为一所有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的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