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送教上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10-16马金晶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上门研究者

王 洁 马金晶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一、引言

送教上门是特殊需要学生安置方式中的一种,在美国将其为“Homebound Instruction”,台湾地区称为“在家教育”[1]。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行“送教上门”体现了“零拒绝”和全纳教育的思想,是一种对公平的受教育权的绝对认同,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补充[2]。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3]。《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在特殊教育领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以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4]。《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全面增强[5]。可见,“送教上门”是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这种补充不仅仅是一种安置形式上的增加,更是一种教育服务的延伸与拓展。送教上门对于提升教育公平、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以及推进全纳教育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送教上门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送教上门的研究概况,以期推动该领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数据库检索,将“送教上门”“在家教育”设为关键词,对“全部期刊”进行检索。检索后依据研究领域进行筛选,去除无关文献,最后获得该领域的54篇文献,其中包括48篇期刊,6篇硕士论文。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现状

(一)时间分布。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成果的数量总体趋于上升。2000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研究—《送教入户,提高弱智儿童家教水平》,简单介绍了如何开展送教入户[6]。2002到2009年在特殊教育领域没有查到对送教上门的研究。近7年,随着国家陆续颁布涉及送教上门的政策法规,送教上门的研究数量及其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到2014年,送教上门的有关研究达14篇。2017年,当年发表送交上门的相关文献共有16篇,占总数的29.6%。另以2015年为界,前后文献的数量悬殊,后3年比前15年的研究成果多26篇。可见送教上门在我国特殊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图1)

图1 现有文献的时间分布

(二)研究主体。从研究主体来看,一是研究者工作单位性质较为多样,有一线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但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教育学背景,涉及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的很少。二是学术研究的主体为一线学校和高校,共有39篇文献,占总体的七成以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线的特殊学校,占总体的将近五成。三是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较少,以独立研究为主。其中独立研究成果共35篇,大部分来自一线的特殊学校。合作研究中,两位作者合作的有9篇,三位及以上合作的有10篇,其中内部合作的有13篇,跨领域合作的有6篇。(表1)

表1 作者来源分布

(三)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比较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理论研究和混合研究等。在送教上门的文献中,通过分析可知,经验总结排第一,有23篇,占总体的42.6%,主要是一线特殊教育工作者对送教上门实践的总结和反思;第二是混合研究,有15篇,占总体的27.8%,混合研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为主,另一种主要是学位论文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等。再次是调查研究,有5篇,占总体的9.3%,主要是对县区送教上门工作的调查研究、残疾儿童家庭对送教上门的需求调查以及送教上门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而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较少。(图2)

图2 研究方法分布

(四)研究主题。根据所得文献,对于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目前研究主题最多的是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其次是送教需求与内容,再次是送教模式,而对于送教上门的效果、送教教师、保障体系等方面研究较少。归纳送教上门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需求、内容及模式方面。

1.注重实践,反思送教上门的开展情况。在送教上门的文献中,最多的是关于送教上门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反思,而且大多从送教内容、送教主体、送教实施、送教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就送教内容而言,有研究者认为送教上门的服务内容体系包括六个方面,即送理念、送医、送教、送康复、送辅助器材和送服务[7]。有的认为送教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运动、语言康复类课程、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课程、脑瘫儿童康复课程、居家生活安全课程、家长培训课、生存技能综合课程[8]。台湾地区则主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参考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在家教育辅导手册》中的四种课程,即发展领域课程、功能性课程、生态环境课程和混合课程[9]。就送教主体而言,应构建由特教教师、普教教师、助残员和指导医生组成的“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队伍[10]。就送教实施而言,有的研究者从前期准备、建立送教上门的教师队伍、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方面进行总结[11]。也有研究者从形成送教分班形式、明确送教团队职责、探索送教培训方式、确定重点送教对象以及建设送教网络平台方面进行探讨[12]。就送教效果而言,研究者从多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效性,比如加强对送教对象的研究、优化教学内容、丰富送教手段以及提高送教教师专业技能[13]。可见,经过多年对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及反思,送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送教主体大多体现了“医教结合”的理念,送教上门的实施也越来越具体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送教上门的效果也开始受到关注。

2.以人为本,关注送教对象的需求差异。由于送教上门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送教对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很多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送教对象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北京郊县送教上门的主要需求群体是重度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儿童。提供看护、教育和康复训练是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家长送教上门的主要需求,而视力残疾、肢体残疾儿童家长更多希望接受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同时,希望为其提供必要的玩教具和辅助器械[14]。上海市家长相对重视儿童自理能力,而送教人员更重视学习水平的进步。大部分学生在各个领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语言理解及表达领域、自理领域,感知运动领域,社会适应与情绪领域,学习领域等,另外,他们在各领域的能力差异较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15]。武汉市残疾儿童家庭对送教上门的需求会因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而显著影响其对送教服务的选择,主要需求包括“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家庭干预指导”,障碍类型会对残疾儿童家庭选择服务次数有影响[16]。由此可见,送教上门工作必须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对送教对象的研究有助于送教人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家庭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提升送教上门服务的效果。

3.模式创新,提高送教上门的服务质量。我国送教上门还存在政策的具体指导和约束不完善、现有的师资队伍难以保障送教上门的质量、残疾学生家庭缺乏系统支持以及送教上门的成本较高等问题,研究者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在送教上门的模式探索上有所创新。提出的建议包括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大投入资金、培养师资队伍及通过多种举措监督送教上门的实施效果等。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可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网络资源库,通过网络终端将资源、技术、课程等提供给特殊需要的儿童[17]。有的研究者充分利用互联网及云计算优势,自主研发智慧平台,优化管理、教学及家校沟通的服务水平,提高送教质量[18]。有的研究者则通过创新送教工作法,为重残孩子提供多元课程,并实行科学评估、纳入学籍、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等管理方法,探索了送教上门的融合之路[19]。有的学校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个性化送教上门教育课程,打造了特殊教育支援服务云平台,提高了送教上门工作实效[20]。也有研究者期望通过远程教育弥补送教上门的不足,从学习者、支持者、支持内容、支持策略和环境5个方面系统建构了一套学习支持模型,以发挥送教上门更大的效果[21]。由此可见,送教上门服务针对目前送教上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为送教对象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提高了送教上门的质量并创新了送教上门的模式。

四、研究展望

(一)关注薄弱领域,加强纵深研究。目前,我国在实践中坚持送教上门的政策,尤其是近三年对于送教上门的研究增长迅速。不过总体来说,研究领域并不均衡,现有研究集中在探讨送教上门的实践、送教上门的需求及模式,针对送教上门的理论探讨、管理与评估、送教上门的教师等涉及较少。因此,以后要注意多维度开展送教上门的研究,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送教上门的内容、需求、模式等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对送教上门的政策研究、理论探讨、送教效果的评估、师资队伍等薄弱领域的研究。同时加强纵深研究,比如可以对某地区送教上门的发展做追踪研究。

(二)丰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范式。目前我国送教上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经验总结和混合研究,呈现的研究水平也良莠不齐。为使研究方法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而达到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今后应增加实验研究、叙事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同时,研究过程中选择科学可行的形式和媒介来进行研究,加强研究的科学性,从而使送教上门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构建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送教上门的对象大多是障碍程度较严重的儿童,但是每个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需要的服务就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服务需要较多学科领域的支持及多部门的统筹协调。为满足送教上门服务的多样性并提升其有效性,应健全送教上门的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医生、康复师、心理学家、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开展送教上门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医教结合”“普特融合”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推动送教上门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上门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