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物质的量”教学的探讨

2018-10-13韦仲刚李瑞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探讨化学教学

韦仲刚 李瑞霞

摘要: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化学问题,使化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物质的量”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为此,多年来,我们对“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进行经常性反思、研究探讨,现在把对“物质的量”教学的探讨情况做一介绍。

关键词:化学教学;“物质的量”;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10

一、弄清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难点

1. 东西方文化差异给教学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物质的量”实质上是用集合体的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多少,在汉语系统里,描述物质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个、双、打、堆、捆等,针对不同的物质使用不同的量词在人们的语言系统中已根深蒂固。用汉语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的“物质的量”是学生理解的最大障碍,“物质的量”“摩”等词本身也缺乏亲切感,外来词难以融入现有的词汇中,从微粒个数到微粒的集合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上存在着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物质的量”的讲解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效果并不佳,存在着越说越糊涂的现象。

2. “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性工具,学习效果表现在各种量的相互转换上。学习困难的表现之一就是这种转换不熟练,容易混淆。比如,阿氏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气体摩尔体积与22.4的关系,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在计算中,学生容易回到用质量作为中心物理量的老路上,主动运用“物质的量”与化学计算的能力不足。这与学生未能全面掌握“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法则有关,沿用初中建立起来的计算系统显然是正常现象,但这种沿用阻碍了新计算系统的建立。

3. 微粒中的层次意识不强,各种微粒数间的相互转换困难。由于初中课本是以知识综合性进行编排,化学体系相对欠缺,学生对化学微粒的认识深度不够。比如水分子中的原子组成,含有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延伸到各种微粒间的“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转换,学生感到困难更大。

二、“物质的量”的教学建议

1. 安排一节探究课,探究1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引领学生体验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微观粒子组成,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意识,产生如何表述巨大数量微粒的学习疑问。探究过程:

(1)从宏观的事例中类比:在十米远放一粒米,让学生观察能否看见,再放十粒看……直到放的米粒看见为止。分析引导得出:看见的宏观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组成的或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看见的宏观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滴水中有几个水分子。

(2)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杯子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假设一个水分子质量为■克,计算36克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

(3)无数个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是多少克?计算5NA个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有多少克?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微粒个数与微粒群体总质量的关系,为引入物质的量做好铺垫工作。

2.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学生体会到微粒个数与微粒群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含义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找答案。(5分钟)学生知道大概的意思,但不甚清楚。

讲述:“物质的量”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多次探讨认为不必过多纠缠于概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重在能让学生清楚理解概念,为此,我们把课本上“物质的量”定义改为:是表示物质含微粒(规定数目)群体多少的物理量。把改过了定义明确无误地交代给学生。

过渡:那么“物质的量”究竟是以多少为规定数目作为一群体的标准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找答案

讲解:那么1(规定数目)微粒群即1摩尔微观粒子是以多少数目作为标准呢?以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为规定数目,这么多个微粒为1群即1摩尔。这个规定数目的提出,对科学贡献很大,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数,即12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即以12g12C所含碳原子数或阿伏加德罗常数NA或约6.12×1023个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是物质中含有微粒数是12g12C所含碳原子數或阿伏加德罗常数NA或约6.12×1023个即是1摩尔微粒。

练习强化:重点强化已知微粒数计算含有多少摩尔微粒及已知多少摩尔物质计算含有多少个微粒。

设问:阿伏加德罗的规定有何贡献?我们在这儿可以看出他的规定有如此的重要作用。分析引入摩尔质量概念

强调:在使用物质的量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总结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使用物质的量时一定要指明微粒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准确值,而6.02×1023也是准确值,但两者数值上是近似相等。(可以有一步启发然后再归纳总结)

看教材“迁移与应用”指导学生练习

指出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设问:在微粒数、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数学关系呢?

总结:微粒数(N)=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讨论其变形的形式。

陈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微观粒子数可以通过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计算,这个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很多量相似。

3. 概念比较

(1)物质的量和质量

(2)物质的量和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

三、“物质的量”的应用尤其要突出寻找关系式的地位

与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换算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需要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平时的教学注重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换算教学和训练,而忽视了寻找关系式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几年来的问题调查卷反映出的情况是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题的障碍还有寻找关系式。

总之,这部分教学不宜一蹴而就而重在逐渐形成,不搞一步到位,讲究细水长流,在应用中强化,随着教学深入而逐渐加深应用难度。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强化“物质的量”的应用,引领学生逐步摆脱初中以质量为基础的计算体系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基础的高中化学计算体系。

(作者单位:①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二高级中学 737100; ②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五小学 737100)

猜你喜欢

教学探讨化学教学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探讨
初中历史课进行趣味教学的探讨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