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国家核心素养框架和科学课程目标解构

2018-10-10宋蕊强春春占小红

化学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科学课程课程目标

宋蕊 强春春 占小红

摘要: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作为第二个世界著名的核心素养框架,为欧盟各成员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南。各成员国在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解与重构,制定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并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使用概念映射和对应分析的分析方法,提炼了欧盟各成员国核心素养框架发展的类型,并揭示了各成员国核心素养框架与科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关系及其具体融合方式。

关键词: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 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80014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时代需求,20世纪以“能力”为主的人才观逐渐转变为以“素养”为核心的人才观。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的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2005年,OECD明确了核心素养是普通人想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同时又能够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的那些素养,具有“实现个体生活的成功和社会的健全”的功能[1]。

欧盟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在里斯本战略的背景下,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教育培训2010计划”(ET2010),该计划旨在到2010年建立可以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育体系。2002年6月欧盟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以“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为主旨的《实现欧盟教育与培训发展目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于2005、 2006、 2008和2010年发布了四个进展报告。2006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议案,标志着欧盟八项核心素养框架的正式发布,成为继OECD核心素养框架后第二个世界著名的核心素养框架。该框架的主要目的是: 界定知识社会中个体实现自我、成为合格公民、融入社会、拥有就业能力所必备的核心素养;支持各个欧盟成员国推进终身学习和教育;为各成员国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而课程标准(或课程大纲)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产物,承载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方针政策。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目标问题,而课程标准则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出发,解决“如何培养”的教育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计反映核心素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性质,以培养能力和素养为主线,要求通过不同的学科发展一项核心素养,同时每门学科都要承担起发展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责任,而不是通过学科将其结构化[3],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以往以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不同[4]。在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下,欧盟各成员国如何发展本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并通过课程目标的厘定来反映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这成为本研究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2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基本内容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的提出基于三个来源: 第一为“读写算”基本能力;第二为2000年里斯本欧洲理事会会议上针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提出的“新基本能力”;第三来自ET2010计划中负责核心素养研究的“工作组B”在前两者基础上的补充,最终经历两个过渡版本,于2006年发布正式版本。

“框架”规定了八大核心素养: (1)使用母语交流;(2)使用外语交流;(3)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4)数字素养;(5)学会学习;(6)社会与公民素养;(7)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8)文化觉识与文化表达。“框架”分别对八大核心素养给出描述性定义,并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说明[5]。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受到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 WISE)的委托,对全球各个核心素养框架中涉及的条目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两个维度,分别为具体领域素养和通用素养[6]。据此,可以进一步将欧盟八大核心素养区分为具体领域素养,包括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以及通用素养,如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觉识与文化表达。“框架”认为,每个核心素养都是同样重要的,都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发展成为合格公民。语言、识字、数字素养(ICT素养)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会学习则支持着所有的学习活动,各项素养互相关联,相互支持[7]。

显而易见,“框架”汲取了OECD核心素养框架的成果,又充分体现了欧洲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需要。该框架的提出,为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提供了一个以素养为核心的总目标体系,使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一的“顶层设計”,使得各个成员国的教育政策制定有了可供参考的框架和方向,各个成员国或地区可以在自身国情下发展本国的教育[8]。

3 概念映射的对应分析方法设计

任友群等在“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中所采用的概念映射研究主要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 对术语的用法、内涵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与梳理,从理论上证明相关关系;对历史上曾出现的或当前仍在使用的含义接近的概念进行辨析,阐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各维度上的具体成分。这种建立在对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模型,对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重要参照和实践上的技术路线[9]。

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对上述研究方法进行调整,即基于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内涵,使用概念映射的对应分析方法对各成员国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分析,探究在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各成员国所呈现出不同的核心素养框架设计和组织方式。再基于欧盟各成员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内涵,使用概念映射的对应分析方法对各成员国科学课程文本进行研究,把握各成员国核心素养框架与科学课程目标的上下位关系,从而揭示欧盟各成员国从本国核心素养框架到学科课程目标的具体融合方式,具体操作如下所示:

猜你喜欢

科学课程课程目标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以能力为重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