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不懈奋斗梦想终能成真

2018-09-29陈姝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十堰感悟精准扶贫

陈姝宇

摘要:十堰是一座欣欣向荣、发展迅速的城市,笔者对十堰市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并叙述了在走访体验十堰大川镇精准扶贫工作过程的所见所闻和感触。

关键词:十堰;精准扶贫;感悟

一、前言

在鄂西北山区,有一座城市叫十堰,它有武当山、汽车城、丹江水三张名片,是一座欣欣向荣、充满魅力的城市,我的父亲就在那座城市工作。与很多山区城市一样,十堰既有繁华富裕的城区,也有偏远贫穷的农村。为了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同奔小康社会,按照国家和省里的部署,十堰市大力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都参与到精准扶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来。作为一名黨员干部的女儿,寒暑假和十一放假期间,我有幸跟随父亲一道,几次走进乡村,结穷亲、访农户,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精准扶贫工作一幕幕情景,使我真切感受到了山区贫困群众生活的艰辛,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真扶贫、扶真贫的决心与真情,真切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工作给农村群众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二、感触之一:山区农村条件落后,那里的贫困百姓太需要帮助了

十堰市茅箭区大川镇是我父亲负责包联的扶贫点,听父亲介绍说,大川镇是十堰城区最南边的一个乡镇,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有5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64人。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落后,2014年,新一轮扶贫开始时,全镇将近一半的人口466户1574人被确定为贫困人口,经过近几年努力,已有221户790人脱贫,到目前,还有245户784人未脱贫。

到底山区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和我们有什么区别?今年寒假第一次到父亲那里时,我带着好奇心,跟随父亲去了大川镇大川村。我们坐车经过弯弯曲曲的十几公里盘山公路,又步行1公里多简易的水泥路,来到了和父亲“结穷亲”的贫困户家。映入我眼帘的第一景象,就是这家的房屋,那是一排黄墙黑瓦的土坯平房,窗户框和大门都是木头的,非常陈旧,堂屋摆着一张木桌、几把椅子,设施非常简陋,门外墙边堆着稻草和柴禾,几棵不知名的树木凌乱地长在房前屋后。当时有2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家,老人儿子媳妇都去外地打工了,8岁的孙女及1岁9个月的孙子在院子里嬉闹,我想,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我正在父母身边倍受疼爱呵护呢,而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离家门,很长时间都难见上一面。看到我们来后,两位老人热情邀请我们进屋里坐下,给我们端茶倒水,拉起家常。交谈中,我得知老两口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吃药,既要照看孩子,还要做农活,如果不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挣些辛苦钱,老人、孩子的生活都没法过下去。父亲和镇里村里的干部向他们讲了很多扶贫的政策,并告诉他们党和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让他们相信日子一定能好起来。镇里的干部还指着远处一片正在施工的地方说,第二期给贫户们的新房子正在修建,不远的将来他们就可以住到新房子里去了……

听父亲和村干部说,像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在贫困户这里,看不到我们在武汉家中的真皮沙发和大屏幕彩电,看不到我们在武汉居住小区的草坪花木,看不到人来人往的超市、市场、饭店和医院,看不到招手即停的出租车,连小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很远的山路,这里没有游乐场,更没有肯德基、麦当劳……贫困户的经济来源,基本都是靠家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跟他们相比,我们这些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中学生是多么幸福啊。跟生活在城市的市民相比,他们生活条件落后,确实太需要扶贫帮助了。

正是因为清楚地知道这些情况,中央和国家作出英明决策,组织全国开展了新一轮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我从父亲那里得知,十堰市组织所有单位和全体干部开展了“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活动,向每个村派驻了扶贫工作队,要求每名科级干部至少认一户穷亲戚,每年至少4次抽出时间上门开展“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帮助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例如,我父亲所在的单位十堰市公安局,358名副科以上干部都与贫困户结--了穷亲,他们由于平时工作很繁忙,都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奔赴结对的贫困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为贫困户脱贫开展了大量工作,干部们见面最常问的就是“亲戚家你去了吗,你亲戚过得怎么样?”结穷亲、帮穷户己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大川镇当地党委政府也提出了精准脱贫“决不掉队、不落一人”和“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一切”的口号,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从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结对扶贫等多个方面,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让农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三、感触之

:让农村贫困户住得其所,山区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希望点燃了

在先后几次跟随到父亲到大川镇的过程中,我们走遍了大川村、唐家村、浪溪村、卡子村、段家村5个行政村。让我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就是贫困户们逐步从阴暗破旧的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搬迁扶贫是大川镇实施精准扶贫的第一个硬招。和我们一同下乡的一位镇领导说,“安居才能乐业,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住得其所,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在卡子村安置点,我们遇到了刚在这里安家的贫困户柯常启,他乐呵呵地说“以前我住在一间破败的土房里,每天担惊受怕的,特别是到夏天,雨水较多的季节,现在搬到这,连灶、床都是现成的,没想到我都老了还能住上楼房!”今年6月前,他还住在该村二组高山上的一间土坯房子中,房子破旧不堪已成危房,且他的住处偏僻,离村上最近的集中居住点也有4公里,十分不便。目前,集中安置点不仅配套有场平、挡土墙、道路、硬化、绿化、排水、饮水、电网、电话线、电视线、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而且医疗服务室、群众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如今,该村另外的15户五保户、低保户像老柯一样,在今年端午节拎包入住到原卡子村学校安置点,正是这异地搬迁“及时雨”的到来,他们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美好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到处洋溢着幸福的脸庞和收获的喜悦。

来到浪溪村搬迁户邓生荣家中,已过中午时间,我们在她家自办的“双休农家乐”用了午餐,品尝了香菇炖小鸡、香椿炒鸡蛋、竹笋腊肉等农家风味,虽然没有大饭店看起来那么上档次,但吃起来感觉很香很可口。邓生荣说,这些食材产自大川本地,纯天然无污染,城里过来玩的人们都喜欢到她这儿用餐,每逢节假日和双休,都会有客人提前预定,仅十一黄金周就接待了五六十桌游客,盈利近万元。

村干部向我们进一步介绍了邓生荣的情况,邓生荣家中有6口人,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家中7亩地全靠丈夫一人打理,过去家庭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在帮联干部和村里的帮助下,邓生荣开办了“双休农家乐”,并且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凭借着乡村独有的特色,生意越来越好,邓生荣一家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赡养老人的经济保障,又发展起了畜牧业,如今,邓生荣一家又新建了两层楼,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据了解,大川镇在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临近赛武当风景区、本地卡子村和浪溪村千年古树群、唐家村银杏谷风景秀美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休闲的优势,扶持发展农家乐产业,并以十房公路为依托,打造了市民休闲长廊,已帮助扶持发展农家乐62户,年户均收入10万元,形成了大川特色的农家经济。

四、感触之三:让农村群众劳有所值、富有所靠,贫困人口致富的进程加快了

伴随着淅沥的小雨,我们走进贫困户周公平的家里,这里如今己发展成为能同时接待三四十人的农家乐,每年为家里带来增收1万元以上。周公平的妻子韩广英笑道“我们家不光有农家乐,这两年在产业扶贫政策的鼓励下,还种植了2亩猕猴桃、养了2头猪、150只鸡,还发展了香菇大棚呢”,2016年那年,47岁的周公平为了多挣钱点钱供孩子上学,改善家里生活条件犯难,也就是在这一年,在国家金融政策的帮扶下,周公平以香菇为主导脱贫致富项目,同时发展养殖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年底,共发展袋料香菇8000筒,除了卖香菇的4万元外,也获得了政府的产业补贴3000元,人均收入达到4451元,顺利实现当年脱贫致富的既定目标。2017年,周公平又再次申请了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对原有的袋料香菇进行了品种升级,以提高成活率,增加实际收入,根据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核算,预计今年收入可达到4万元一5.2万元,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2万元以上,不仅实现了脱贫的目标,正朝着小康的目标前进。据了解,为了让农村群众就地创业、就近致富,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增加经济收入,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打出了产业扶贫‘组合拳”。第一拳,合理规划镇、村、农户主导产业,根据每村每户实际情况,重点引导发展猕猴桃、金银花、高山蔬菜、畜禽养殖等项目。第二拳,引进建设唐家村150千瓦、卡子村100千瓦光伏项目,现己并网发电,不耗时不费力,年年都有收入,这是原来想都想不到的。第三拳,大手笔引进“廿四·节气村”乡村旅游项目,为促使当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形成规模效应,茅箭区政府精心策划,提出了将茅箭南部山区打造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思路,并积极宣传、多方联系,吸引了中国旅游集团20强之一的西安沐泽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前来大川镇考察,并形成投资意向,拟按照“湖北旅游名村”的标准,投资10亿元,以“乡愁”为主题,对浪溪村、卡子村、段家村片区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建设,打造“廿四·节气村”,把古树群、古盐道、过风楼、娘娘庙、原始森林等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做实山林、做美古道、做足乡村、做活文化,形成集乡村体验、观光登山、山地运动、民俗文化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与武当山、神农架等旅游目的地交相呼应,形成鄂西北旅游圈中的重要一环。项目建成后,预计能为区域经济带来可观效应,并带动片区农村群众开办一批农家乐、客栈等,年户均可增收3至5万元。

五、感触之四:让青壮年和儿童学有所成,农村群众的生活出路拓宽了

走访中,我了解到,教育扶贫,是大川镇采取的又一个硬招。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一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为打破这一困境,当地政府专门研究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专项资金,开展贫困户青壮年就业创业培训。前几日,大川鎮段家村青年王顺稳,从深圳寄回现金5000多元,给其今年刚考上大学的妹妹做学费。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王顺稳,饱尝没有技术在外打工的艰辛。去年春节后,他没有急着外出,报名参加了茅箭区“雨露计划培训班”,经过3个月的学习,掌握了电子电工操作技术,后到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务工,每月最低工资达到2300元。浪溪村农民殷均贵,镇里安排他参加了新宇学校举办的“汽修”专业培训后,自办“均贵修理厂”,月收入8000多元,还吸纳了一起培训的黄开林、李金龙等五名学员,并与他们签订了月收入1000元的用工合同。据悉,该镇仅上半年就组织开展了猕猴桃、养蜂、电商、养猪等技能培训6期,累计培训690余人次。同时,还有老师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孩子们受到了全方位的关爱,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知识改变命运,山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相信他们的未来一定会多姿多彩。

六、感触之五:让特殊群体弱有所扶、病有所医,特困群众的后顾之忧消除了

听镇干部说,一些特殊的困难户既无资金来源,也无劳力,有的甚至集老弱病残于一身,如果仅靠自身力量,很难如期脱贫。所以,从市里、区里到镇上,无论再紧张,每年都拿出一笔资金来“兜底”,对特殊贫困户给予低保政策、医疗救助扶持,不让一户深贫,不让一人掉队。唐家村村贫困户刘永林家有5口人,妻子患小儿麻痹症,三个孩子不同程度残疾,家庭长期贫困。他家被纳入兜底扶贫保障政策后,每个月可领取兜底扶贫资金670元。如今,刘永林承包了4亩地,种植猕猴桃、玉米等经济作物,还开了一问小卖部。他高兴地说:“现在情况好多了,我们有了挣钱的基础了,国家的政策就是好。”目前,全镇己不折不扣兑现了农村低保、五保、孤儿等保障救助政策,按月足额发放到户,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残疾人救助等政策,努力消除贫困,坚决防止返贫,筑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彻底解决困难群众后顾之忧。

七、感触之六: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速了

据大川镇的干部介绍,现阶段,基层政府有限的财力还不能完全满足扶贫建设需求,需要引进、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扶贫。为此,市、区、镇、村四级主动加强沟通协调,联系了3家市级单位、15家区级单位共同参与到大川镇的扶贫工作中来,每个单位都与一个村结对,并签订了结对帮扶责任状,通过带项目、带信息、带技术、带市场等方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困活动,同时,每个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分别包联了一家贫困户,带领和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到目前,全镇累计接收帮扶资金25万元,设立帮扶项目266个,帮扶358户多贫困人口脱贫。同时,镇政府还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扶持,投资估算5800余万元,立项19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正一步步加快。

八、感触之七:不忘初心、不懈奋斗,梦想一定能成真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川镇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火热气象,源自于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源自于地方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把贫困百姓当亲人的真挚感情,源自于干部群众的对实现美好生活初心的坚守和不懈奋斗。习大大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句话在参与大川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怕苦累、不计得失,尽心尽力、日复一日地为这一目标行动着、努力着。虽然大川镇还有245户784人尚未脱贫,虽然彻底改变贫困面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很多难题要去解决,但我坚信,只要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始终朝着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山区农村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小康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九、结语

在走访体验十堰大川镇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当地干部群众身上所体现出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不因困难而退缩的奋斗精神”,都深深打动着我、激励着我。我要加倍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加自觉地克服思想惰性,更加努力地攻克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不忘初心、不懈奋斗、不负光阴,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老师和父母的关怀,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锻炼,让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成为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十堰感悟精准扶贫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