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受众满足策略问题与思考

2018-09-29李林涛

科技传播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匿名性使用与满足

李林涛

摘 要 移动社交类App,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活动的主要渠道。2014年至今,匿名性社交媒体在逐渐成为社交App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期流行的社交软件Soul就是匿名性软件的代表产品。文章通过展现Soul的内容生产及管理程序,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该软件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并针对匿名化社交平台的常见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社交软件;匿名性;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9-0141-02

社交一直是人们进行自身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端的社交性活动不仅承担着人际间交往的纽带作用,同时也扮演着满足个人信息及情感表达诉求的重要角色。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向个人空间的加速蔓延过程中,抛开社会角色,回归真实自我的媒介表达诉求已经成为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中渴望被满足的一大需求。

1 Soul的用户需求与满足途径

各类匿名应用专注于社交领域的细分需求,通过用户的深入使用尽可能的满足其匿名社交的心理需求。

1.1 娱乐消遣需求

在Soul中,用户的娱乐消遣来自于对相同兴趣和性格的人群,发布的隐私信息,而获得压力缓解、情绪释放以及新鲜感,享受到轻松愉悦的感受。由于Soul的入场是一个完全匿名化的过程。软件使用中,所有的匹配均依据入场时通过问卷而构建出的用户画像。无论“广场”推送内容还是用户在“星球”中匹配,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兴趣和性格,忽略了现实形象和社会关系。人们通过浏览信息或者匹配用户进行聊天,不断发掘完全陌生的信息,这一过程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窥私心理。

1.2 情感宣泄需求

对于年轻人而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不断缩小的个人空间,加剧了人们表达空间缺失的困境。完全匿名化的Soul,“使人们获得表达上的安全感和场景中的陌生感”[ 1 ],个人能较少顾忌地发泄和表达内心的焦虑与不满。从而达到宣泄情绪,减缓压力的作用。情感宣泄的需求也是用户使用Soul的主要需求之一。

1.3 信息获取需求

即用户通过浏览他人发布的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实际价值的信息满足相应的社会信息需求。用户在Soul上吐露的不仅仅只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隐私,还包括许多个人及群体表现出的社会行为、流行文化等。用户希望获得信息的动因是希望通过了解周围的人、文化环境、流行趋势等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影响的信息,以达到监测环境的目的。

1.4 匿名替代需求

即借助Soul的匿名环境摆脱现实束缚,建立一个理想化形象的动机或展示自己隐藏的一面。Soul用户在平台中并没有固定的名称或者ID信息,发布信息能够随时进行修改,匹配结果也能够通过相应机制取消联系。用户能够在软件使用中进行多次的重新匿名。用户在软件使用中社会身份信息更容易进行隐藏。因此用户有更多的机会摆脱现实的自我束缚。

缺乏约束的匿名状态会使部分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潜意识中匿名所带来的豁免权,会放大有恃无恐的心理。这一点也是引起匿名社交众多乱象和潜在威胁的一大因素。

2 Soul的优化设计

2.1 拓宽渠道加强平台的社交功能

一般的匿名社交软件“社交关系比较难建立,用户获取娱乐消遣的方式非常缺乏,而窥探隐私,则是其主要的乐趣来源。”[2]基于保持用户的匿名性的措施,例如,仅由系统随机分配;自动销毁24个小时之前的聊天记录;积分制的私聊权限等。此类单一匿名化措施让用户比较难建立起正常的、持久的社交关系。

Soul塑造的寻找“灵魂”伴侣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志同道合的交友观念相吻合。Soul的交友匹配路径、交友信息以及交友的主动权都最大可能的以用户需求为主。

用户首先通过入场问卷进行首次的交友匹配。之后既可以通过星球匹配,匹配问卷结果更为契合的潜在交友对象。或者通过“广场”中推荐的交友群体分享的信息,决定是否发起交谈。这种交友匹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交关系的形成概率。点亮Soulmate是针对用户间社交程度设计的可视化衡量标准。Soulmate从灰色不断变成金黄色,以此来表明双方社交关系的稳定性。随着社交关系的逐渐稳定,双方沟通的形式也会更加的多样。

同时,平台不断推送的热点话题的讨论、个人行为习惯的调查以及主题活动的开展,也都能多方面加深社交双方的程度,从而不断维系双方正常的、持久的社交关系。

2.2 塑造更加全面的用户形象

“完全匿名”的社交软件,对于用户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依赖于个体信息的展现。在Soul中,入场的问卷调查是个人形象的首次塑造,这次塑造将伴随用户软件使用的整个阶段。当然形象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用戶仍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生活细节、个人感悟等“瞬间”,来进行个人形象的长期塑造。同时,积极参加社群活动,评论点赞他人“瞬间”;在Soul的投稿专栏中分享自己的经历、观点和感悟,让自己获得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更加全面的塑造用户在平台内的形象。

2.3 平台监督与用户反馈相结合

Soul的低社交门槛,会给用户带来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为满足用户更加优质的社交体验,就需要软件能够帮助用户进行高效合理的信息筛选。

对于平台来说,审核用户发布信息内容是最基本的程序。其次,在广场信息展示中,平台提供了举报的功能。举报的对象不仅针对于社群分享内容,用户的评论也可以同时进行举报。另外,用户被匹配后,可通过相关信息及个人意愿选择是否与对方进行社交活动。设置删除、黑名单以及举报等可以帮助用户免于受到对方的打扰。

这种低社交门槛与快速解除关系程序的共同作用,能够将平台管控和用户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为用户提供更为高品质的匿名社交体验。

3 Soul的可提升空间

“在线社交网络,是一个鼓励人们表露自我、交换个人信息的平台。”[3]但是,这并不代表平台内内容生产与传播可以绝对自由的进行。平台管理者和信息发布者对于信息内容的合法性应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因此,结合当前Soul运行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3.1 实行前台实名后台匿名注册模式,让用户成为信息的第一道把关人

作为信息共享发布平台,舆论的监控,舆论场的管理是任何平台运营者无法回避的社会及法律责任。软件在注册过程中并未进行用户实名,包括核实任何登记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等是否为最新资料。这一条款客观上暴露出的软件在用户身份识别上的漏洞,放大了软件的匿名替代功能,从而会刺激到受众情绪宣泄和娱乐消遣的需求。

相关研究表明,用户的情感宣泄动机越强,自我表露的性质越负面。当用户倾向于表露内心自认为比较负面的或者有悖道德等的想法时,在现实环境或者实名社交网络中他将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可能的风险也会增大。因此,加强用户实名信息的核实,能够给用户在无形中设置一道信息传播的底线,能够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第一道把关人。

3.2 强化对用户内容生产行为的引导,增强用户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社交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愈加关注社交隐私方面的安全问题,但是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方面有明显不足。这种隐私关注较高而实际保护行为不足的现象,被称为社交网络“隐私悖论”。年轻的信息传播群体,受到社会经历的限制,缺乏在社交中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软件运营者应该注重对用户内容生产的适当引导及提醒。例如通过在界面醒目位置添加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提示,聊天中对于敏感词汇设置隐私保护提醒等。以此来引导用户理性社交,提高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

3.3 二次传播中,注意受众隐私的保护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公共专栏中所有信息都能够进行二次传播。这种二次传播甚至可以进行跨媒介的分享。另外,在Soul的官方微博中,也会截取大量用户在平台中的信息进行传播。所有的二次传播,均未受到信息发布者准许,因此客观上已经属于信息侵权行为。从用户角度来看,跨媒介的二次信息传播,已经违背用户使用匿名软件进行社交活动的初衷。二次传播若给发布者带来社会层面的不良影响,可能还涉及对用户合法权益的侵害。

因此,官方在进行用户发布信息的二次传播中,应设置授权过程。在用户信息生产中,也应设置相应的传播范围的选择。尤其对于官方运营者来说,合理使用用户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即能对用戶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同时还能增强用户使用粘性以及对于平台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焦晓洁.国内匿名社交App发展研究[J].青年记者,2015(32):62-63.

[2]周敏.匿名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的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3]申琦.风险与成本的权衡: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8):55-69,127.

猜你喜欢

匿名性使用与满足
相对剥夺感和匿名性对网络集群行为倾向的影响
基于群签名的高效可分割电子现金系统
去个体化心理分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微信弹性社交中的失范行为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基于概率论的发送者匿名性度量模型
网民特性及媒介素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