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与科学传播

2018-09-29朱洪启

科技传播 2018年18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

朱洪启

摘 要 科技产品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塑着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强的科学传播功能,促进着科学知识的传播,推进着人们对于科学的理解,也有助于科学文化的形成。科技产品日常消费的科学传播是对科普工作的有益补充,也启发科普工作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消费。

关键词 科技产品;日常消费;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9-0006-02

科技产品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快速地重塑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科技产品的使用,是一种消费行为,不仅仅在消费着物态的科技产品本身,也是在消费着一种文化。科技产品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以及科技产品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等,都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是科技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同时也是科技产品附带信息的诠释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科技产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科技传播功能,对于科学文化的建立,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 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促进着科学传播

科学与公众的相遇,有很多场所。对于青少年来说,课堂是个主要的场所,但对成年人来说,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与科学相遇。对成年人而言,除了有行业的需求,不可能再去专门集中学习科技知识,生活实践(包括生活与工作)就是一个大课堂,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科学,应用科技产品。

我们在应用科技产品的同时,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些产品的?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些产品的工作原理的?进一步讲,我们是如何理解我们身边的科学的?如何理解我们身边的技术的?有专家认为,在公众理解科学的过程中,公众充当着4种角色,一是旁观者,二支持者,三是见证者,四是参与者[ 1 ]。以上4个方面都很重要,但对于大量的日常应用性科学技术而言,公众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即公众是科学技术的消费者。在此,尤其是指公众对科技产品的消费。对科技产品的消费,是科技产品深刻地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对生活实践产生深入影响的实践过程。消费,不仅仅是对物态科技产品的使用,也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过程。消费,是一种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生活中,人人都是科技的消费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作为科学技术的消费者,人们在消费着物态的科技产品的同时,对于科技产品所蕴涵的知识,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等,也产生着一定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有助于树立一定的科技意识。

约翰·杜兰特等人提出的标准化假说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将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2]。这应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增加有关。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科技产品的日常消费具有科学传播功能。由于公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对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其生活经验发生了变化,由此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就高一些,以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为例,2015年上海、北京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远高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例如,同期,四川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4.68%,广西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4.25%。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也要高于农村。2015年,城镇区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是9.72%,農村居民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仅为2.43%[3]。

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媒介,公众也在感受着科学与技术,感悟着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体会着科学与技术与自身的生活语境的关系,并在实践着两者的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是科技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同时也是科技产品以至科学技术的诠释者。在对科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体会着科学技术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修正着以往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方式。同时,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语境,会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人们在消费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一种新的生活语境。

2 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促进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不仅仅使用着物态的科技产品,同时,在使用物态产品的过程中,掌握使用该科技产品的技术,增添了新的生活技能,改变了生活的模式与生活空间。

消费社会学认为,人们对于物的消费,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物的实用性的需求,而且物也在参与着社会的塑造。“消费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被物所包围,并以物(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换言之,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和他们的前辈的根本差异,并不在于物质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在于今天人们的生活目的、愿望、报负和梦想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最终是作为人的本体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4]

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才使科学技术嵌入大众社会,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科技产品的份量越来越大,并在发挥着核心的作用。科技产品正在从深层次上重塑着社会运行和社会生活。科技产品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创造出了新的生活空间,生产和维持着新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新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科技产品的消费,促使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而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科技是这种新文化的核心要素。

3 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与科普工作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科技产品的消费,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日常性。日常性是指科技融入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科技产品切合了公众的深层次需求。恰恰是由于这个特性的影响,科技产品的日常消费行为对人的行为与观念,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但日常消费中的科学传播也具有一些短板,比如,人们有时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生存语境,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会对相关科技知识产生修正、挪用等。也就是说,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受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语境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对科学技术的偏离之处,这就需要其它各种科学传播方式对之进行补充。由此,我们认为,日常科技产品消费对于科学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能取代科普工作。

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工作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影响面广,影响力大。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科普工作的国家之一。2002年发布《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2006年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多年来,尤其是《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形成了以《科普法》为依据,以《科学素质纲要》为统领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科普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政府推动一直是我国科普工作体制的特征,这一体制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与使用,对于我国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从另一角度看,在这一体制下,科普工作主要是政府行为,具有行政工作的特征,带有很强的策划性质。即为了某一目标,主动策划一些工作项目,从而实现一些预期目标。这是一种主动传播行为,公众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并且,由于科普工作的对象比较庞杂,即使有些工作有具体的一类对象,也不可能精准地面向每个个体。因此,科普工作在关注个体的个性、了解个人的生活语境与深层次需求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从这方面来说,科技产品的日常消费,是一种自发性的科技传播,因其深入公众日常生活,而对公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与科普工作形成了一对互补。科技产品日常消费是科普工作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为科普工作创造了一种好的社会环境,使公众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而科普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日常消费中的认知,对不全面的认知产生着纠偏的效果。

4 结论

隨着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产品对人的生活以及社会运行的影响越来越深入,重塑着人们的生活空间。科技产品的消费已成为日常行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科技产品的消费,具有强大的科学传播功能,推动着科技知识在社会中的传播,引导着公众感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但科技产品日常消费的科学传播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受个人生活经验的制约,对科技的理解有时不够全面。科技产品日常消费是科普工作的有效补充,为科普工作创造了一种好的社会环境,使公众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而科普工作引导着日常消费中对科技的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U·菲尔特.为什么公众要“理解”科学[C]//迪尔克斯,冯·格罗特,田松,等,译.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和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13.

[2]约翰·杜兰特,等.欧洲公众理解科学和技术的两种文化[C]//迪尔克斯,冯·格罗特,田松,等,译.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和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7.

[3]何薇,张超,任磊.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J].科普研究,2016(3):12-21.

[4]罗钢.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C]//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