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2017-01-16周炜单泠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周炜 单泠

摘要:大学进行科学传播,当期存在观念、手段与渠道方面的欠缺与制约。为了破解当前的困难与不足,充分调动科学家、媒体与公众的积极性,浙江大学新闻工作团队近年来做出了思考与初步探索,构建了需求精准对接、信息交流通畅,助力于构建大学、科学家、媒体、公众良性互动的科学传播平台,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大学;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被认为是国家与创新发展的双翼,公众与社会对于科学传播的需求正日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大学进行科学传播的效果。现从大学和科学家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

一、科学家为什么不做科学传播?

1、认知定势:满足于圈内传播

在科学家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观念,认为面向公众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任务”,而教授只要做好科学研究,获得圈内认同,没有义务或者责任面向公众。持这一观点的科学家将“圈内传播”与“圈外传播”做了行为上的主观隔绝。“圈内传播”包括了例如发表论文、基金申请、项目答辩等,这是同行之间或者自下而上的汇报式的“圈内传播”。而圈内传播与圈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表述科学原理时,圈内传播可以采用艰深的科学专用名词达意,而圈外传播则必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圈内传播的认知定势,造成了科学家在向外行或者公众解读自己的科学研究时,方法和方式的错位或缺位,一是导致媒介与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形成了障碍,从而双方都对传播科学话题有了畏惧,二是在大学的师生文化传承中缺失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教育,无法形成雪球效应,最终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中科学传播的效果。

这种认知定式的原因,一是因为对于面向外行的圈外传播的重要性还认知不足;第二是长期的圈内传播导致无法轻松与圈外传播实现转换。

2、机制缺位:应对媒体时受挫

科学家不愿面对媒体,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害怕报道偏差或失实,对其正常开展工作造成影响,因而有很重的顾虑。媒体常见的报道偏差包括:断章取义,娱乐化解读、夸张解读等,这些现象客观上会对科学家声誉及日后进行研究造成负面影响,于是,在缺乏相应的机制来规范沟通及防范的情况下,一部分科学家宁愿放弃传播而不愿意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

可持续的科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客观性、完整性与探索性等特点。而公众(或者代表公众的媒体)在选取科学报道内容时,更倾向于实用、有趣、确定给出答案的内容。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会造成利益诉求的冲突。

在需求双方之间设计“双面胶”平台,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包括在学校层面建立平台、机制,建立双方遵守的科学传播规范,建立面向科学家的服务性媒介机构。促进科学家与媒体间有效的积极的沟通,是提升教授参与公众科学传播热情的有效方法。《自然》、《科学》等国际大型期刊以及一些国外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3、能力欠缺:表达受阻或不畅

另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是科学家具有高水平的研究,也有进行科学传播的意愿与热情,但是在向外行解读自己的科学研究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能力,难以将学术思维和语言“翻译”成外行人能够接收的有效信息。

究其原因,是科学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过科学传播能力的相关训练。

二、浙江大学的科学传播探索实践

浙江大学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面向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建立与媒体畅达积极的沟通平台和渠道的同时,在科学传播这一领域进行了长久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针对目前存在的制约与不足,做出了一些探索实践。在这方面,我们还学习了《自然》、《科学》等高水平杂志、国际知名大学及近年来兴起的科学媒介中心的一些做法,力争探索适应中国大学现状的科学传播路径,收到了媒体与科学家的好评。

1、平台定位

浙江大学在新闻宣传的日常工作内容中,设立“科学传播”方向,专注于建立在媒体和科学家之间沟通的“点+线+圆”结合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传播浙江大学的科学成果、科学故事和科学人物的同时,有效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点”是指短线工作任务,动态报道学校科学家的最新科学成果、科学故事,并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需求,推荐给不同的媒体;“线”是指长线工作,与媒体、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活跃的信息沟通渠道,对媒体需求和科学家的需求能做到迅速反应,精准对接;“一个圆”,是指始终关注和研究国内外科学传播领域的最新动向和热点专题,协调媒体、大学、科学家三方形成一个同心圆,共同策划科学主题报道。

2、机制体系建设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科学传播方向上建立了系列机制,力求破解大学进行科学传播的种种制约与不足。

○1发布渠道建设 发布渠道包括自营媒体平台和社会媒体。

○2内容发掘、发布 关注TOP期刊论文、国家科技奖、重大科研项目启动,关注重要研究团队,不定期、主动、多样化推送学校的重大科研成果与活动;积极回应媒体传递的来自公众的科学解读需求,快速找到对应领域的科学家进行解读。

○3发布流程规范 按照国际上科学成果发布的通用机制,为了保证科学成果能被准确的进行科学传播,浙江大学制定了《科技成果发布流程》,要求媒体、科学家共同执行与遵守。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3、助力科学家更好表达

好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公众快速了解科学进展的精髓,提升传播效果,但这方面仍然是大部分科学家的“短板”。在前期预先采访与沟通阶段,科学传播团队由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的“准记者”组成,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力图把科学内容、媒体视角与公众需求结合起来,与科学家一同出兼顾学术水平与呈现效果科学装置、照片。

在长线工作方面,围绕帮助科学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的目标,浙江大学从2016年开始开始组办“两岸大学生科学传播能力”活动,面向“未来科学家”,将科学能力通过课程、工作坊等形式,尝试在实践中改善“科学传播”教育不进课堂的缺陷,努力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植入重视科学传播、善于科学传播的基因。

综上所述,大学设立科学传播的专门平台,将积极推动形成科学家、公众形成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文化,推动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