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卢旺达大屠杀发生的原因

2018-09-28修浩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殖民统治

修浩

【摘 要】卢旺达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半个世纪后,人类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20世纪,为什么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会再次上演,其原因至今值得我们深思。卢旺达大屠杀的发生是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而言,首先,卢旺达长期的被殖民以及殖民者人为地制造种族划分与种族固化是大屠杀产生的历史根源。其次,独立前后,对殖民主义遗产的继承问题,致使胡图族与图西族身份强化,相互仇视,并不断引发冲突,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背景。再次,卢旺达内战和总统遇害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国际方面,全球民主化浪潮,以及国际咖啡价格的下跌冲击了卢旺达脆弱的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国际有效干预在大屠杀前期的缺失,也致使惨剧愈演愈烈。

【关键词】卢旺达大屠杀;原因;殖民统治;种族固化

卢旺达是位于东非内陆的一个小国,其族群主要由班图系的胡图、哈莫系的图西和俾格米系的特瓦组成,其中胡图人占85%,图西人占14%,身材高大,其余为特瓦人(聚居于森林地带),世界上最矮的人种之一,原为狩猎部落。卢旺达的这三个族群都属于跨界民族。关于卢旺达民族的冲突则由来已久,主要是胡图与图西两民族间的冲突。卢旺达民族冲突的最高峰和最突出表现是种族大屠杀。

遗忘历史则意味着背叛。今年是卢旺达大屠杀惨剧发生后的二十四周年。对于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事件,人类不能忘却。1994年4月7日至7月中旬,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在短短的100天时间内,有超过100万人被杀,其中被屠戮者絕大多数是图西人,也有一部分是胡图族温和派。为何胡图族与图西族会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最终酿成惨剧?

关于这个惨剧的酿成,有着复杂的因素。学术界对此有不同分析角度,主要有政治角度(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方面),经济角度(人多资源少、国内长期以来的贫困),历史角度(殖民主义的遗毒),此外还有宗教的角度(基督教会在卢旺达被殖民时期的种族划分和在大屠杀中的参与)等等。本文将就卢旺达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作综合分析,以此来说明,此惨剧的酿成不是某单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综合而成的结果,主要从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卢旺达大屠杀发生的国内方面因素

(一)卢旺达大屠杀发生的历史根源:殖民者人为地制造种族分化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资本垄断的利益而不断地向外扩张。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对卢旺达的殖民活动开展的比较晚,英国、德国和比利时殖民主义者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相继入侵卢旺达。在1884年—1885年召开的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后,卢安达-乌隆迪①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卢旺达被比利时占领,1922年成为比利时殖民者的委任统治地,二战后由比利时托管。无论是先来的德国殖民者还是后来的比利时殖民者,对卢旺达都以“间接统治” 的方式统治着卢旺达。为了更好地维护殖民统治,殖民主义者引入了种族主义。最早到达卢旺达的欧洲人是探险活动家和传教士,他们来到卢旺达后,基于本身原有的种族主义观念(即“含米特假设”②)来看待和解释卢旺达。欧洲传教士在所谓的人类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

游牧的图西人身材修长、肤色较浅,属于高级种族—含米特人(Hamites),而胡图农民属于低级的班图种族。这是把种族主义与卢旺达的神话传说③ 和当前图西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而对卢旺达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解释。这样以便于以后的殖民者对卢旺达分而治之,更好地拉拢图西统治集团为己所用。

1890—1961年,是卢旺达被殖民统治的时期。基于“含米特假设”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欧洲殖民者各项政策的指导原则。在政治上,殖民者扶植图西人为利益代理。通过图西族来控制卢旺达既可以减少阻力,又可以将殖民统治所产生的矛盾转嫁到代理人图西族头上。在殖民统治期间,教会,学校,政府和军队都围绕图西的假定的种族优势而组织起来。殖民者还将前殖民时期的图西占统治地位和胡图是被统治者的这种政治身份制度化。比利时政府接管卢旺达后,于1933年进行人口统计,决定通过登记来实施身份证制度,以确定卢旺达人的“部落”身份。1933年-1934年,殖民政府以外形和拥有牛的数量为标准,对卢旺达进行民族身份认定,将胡图、图西和特瓦固化为身份证上的民族属性。从此,图西和胡图身份被固定下来,渐趋固化为两个外来与土著、统治与被统治、高级与低级的对立民族,“想象的共同体”被“制造的共同体”所取代。此外,教会通过教会学校的教育,强化了种族主义观念,使得图西人和胡图人都接受了这一观念。一些并不富有的图西人,开始确信自己是优等民族,当他们看到自己同胡图族邻居一样,衣衫褴褛时,则会心有不甘。胡图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力,而且在经济上受到了白人和图西人的双重压迫,他们认可了自己是低等民族,他们痛恨所有图西人,包括和他们一样贫穷的图西人(因为在他们看来,贫穷的图西人也是优等民族的一员)。就这样,胡图和图西开始固化为两个相互敌视的民族,在以后的日子里冲突不断,直至大屠杀悲剧的发生。所以,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人为的种族划分和种族观念的固化为卢旺达长期的种族冲突埋下了隐患,是卢旺达大屠杀所发生的历史根源。

(二)卢旺达独立后:胡图族政权对殖民主义遗产的继承激化了种族矛盾

在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国际上出现了去殖民化的趋势。比利时殖民者迫于当时的形势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开始由原来支持图西人转变为支持占卢旺达人口大多数的胡图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联合国给他们施加的压力,希望他们为胡图人开放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新的比利时官员,他们更加同情胡图族。这种改变的直接原因是胡图人独立运动不可阻挡,比利时力图通过制造民族矛盾为以后的调解角色留下余地,从而保留自己的影响力。对于卢旺达的去殖民化,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西族统治者要求摆脱比利时殖民统治而实现国家独立;二是,胡图族则更侧重于社会变革,摆脱受白人和图西族双重压迫的局面。比利时殖民当局回避图西族独立的要求,转而开始支持胡图人的诉求。比利时开始挑拨两个固化民族的矛盾,比利时传教士在胡图人中间宣传图西人的封建统治违反了民主原则,胡图族知识分子则对此产生共鸣,强烈要求变革。这样,比利时通过支持胡图族、挑拨胡图与图西的矛盾,就成功地减轻了比利时殖民当局的压力,推脱了罪责,也为自己博得维护民主住反对君主专制的名声。图西人开始从殖民统治的好帮手,转变为压迫胡图人的邪恶的含米特入侵者。在比利时转嫁矛盾与煽风点火下,图西族成为胡图族敌视和仇恨的对象,两族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1959年,在比利时殖民当局的暗中支持下,胡图人发起起义,废黜了图西国王,胡图与图西两族之间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种族仇杀,有数万名图西人被杀,大量图西难民流亡邻国,胡图人开始翻身掌权。

1962年,卢旺达实现了独立,胡图精英集团建立了第一共和国,胡图人成为新国家的主导力量,开始了对图西人的排挤和报复。随着胡图族精英登上统治舞台,民族问题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新国家继承了殖民时期的遗产,继续推行种族主义政治和民族压迫政策,只不过处于统治地位的换成了胡图族。两个民族在国家地位和国家权力的不对等继续推动两个族群之间的对立和冲突。1963、1967和1973年在卢相继发生过3次严重的部族仇杀,每次都造成大批难民逃亡。

1973年,哈比亚利马纳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第一共和国,建立了卢旺达第二共和国。哈比亚利马纳上台后,想缓和民族矛盾,推行了一些民族和解的政策。哈比亚利马纳继续推行着自封建时代以来的集权化,实际上没有改变种族主义的立场。在政府任职的图西人寥寥无几。在对待图西人问题上,胡图族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存在着强硬派和温和派的较量,哈比亚利马纳受到强硬派的巨大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哈比亚利马纳对以图西族为主的难民回国的要求一直置之不理,对乌干达等邻国要求协商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断然拒绝。难民问题成为危险的隐患,最终在1989年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

(三)卢旺达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卢旺达内战的爆发与总统的遇害

1.卢旺达内战的爆发。

从1959年以來,在数次的部族冲突中,逃往乌干达的难民,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在1987年改名为“卢旺达爱国阵线”,并多次宣称要回国。1990年,10月1日卢旺达持续3年的内战爆发。虽然卢旺达政府在比利时和法国的帮助下,击退了卢旺达爱国阵线,但是,爱国阵线在卢旺达北部建立了基地。爱国阵线的入侵,为现政权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图西人威胁“成了现政权动员胡图民众的口号,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等各种途径来煽动胡图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恐惧和混乱的气氛。1993年,卢旺达邻国布隆迪的胡图族民选总统被暗杀事件让“图西人威胁”的说法愈来愈变得真实可信,极端主义组织“胡图人权力”也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先后发生极端派胡图人对图西人的清洗惨案。这些是政府策划冲突行动的步步升级,也是1994年大屠杀的预演。

2.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的遇害。

1994年4月,就在联合国主持的卢旺达民主选举即将如期举行的前不久,哈比亚利马纳乘坐的飞机在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击落,卢旺达总统罹难。据目击者称,导弹是从附近一处卢旺达军队驻地发射的。哈比亚利马纳死后仅几个小时就已经很清楚,这件事远比一次政变严重—一场周密策划的种族灭绝正在发生。目前,这次总统飞机失事事件是偶然发生还是经过精心策划,蓄意为之,尚未得到确切的证实,但飞机被击落事件在4月6号这一天突然发生,为大屠杀的展开掀开了序幕。1994年4月6日,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事件,胡图人趁机散布是图西人所为,使胡图人的民族情绪被进一步激化。此事件成为卢旺达大屠杀的导火索,悬崖边缘的卢旺达就此坠入深渊。

二、卢旺达大屠杀发生的国际方面因素

(一)国际咖啡价格下跌与全球民主化浪潮激化了卢旺达国内的社会矛盾

卢旺达是个贫困的农业国,主要靠出口咖啡等经济作物。1987年国际咖啡价格大幅下跌,这对原本就贫困不堪的卢旺达经济来说,无意是雪上加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随告结束,世界政治也在这一时期开启了民主化浪潮。在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下,哈比亚利马纳被迫接受民主化和多党制。民主化给卢旺达带来了新闻自由和多个反对党,哈比亚利马纳政府的合法性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在特殊的经济危机和民主化背景下,卢旺达现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对失去政权的恐惧,于是就通过强化图西人为敌的方式来制造混乱的假象,通过各种途径煽动胡图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整个社会笼罩在混乱、民族仇视的氛围下。

(二)国际有效干预的缺失致使大屠杀愈演愈烈

卢旺达大屠杀惨剧的最终酿成,离不开大屠杀开始前夕与屠杀期间的国际因素。

1.联合国因素。

在卢旺达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安南在讲话中承认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是国际社会的一次“集体失败”,因为联合国没有尽到预防和制止大屠杀的责任。

有人认为,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时,联合国对此没有干预。实际上,联合国参与了干预,但是,未能提早干预,而且,在大屠杀开始后的干预显得无力也无效。在大屠杀发生前,曾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十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范于未然的机会。在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决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了270人,在卢旺达的维和部队都忙着撤走自己国家的人员。这种不作为,被胡图族看在眼里,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屠杀行为的放任不管,于是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展开屠杀。

2.西方大国因素。

(1)西方媒体因素。一些西方媒体对大屠杀的误导性报道,使得一些西方当局和民众未能意识到这是一场种族屠杀,因而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及时的干预。

(2)法国因素。法国在非洲有着特殊的利益,法国历届政府对非洲政策的核心就是维护法国在法语非洲地区的影响。从地缘政治上讲,卢旺达处于非洲法语地区和英语地区的结合部,其邻国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是前英国殖民地,而布隆迪和扎伊尔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非洲帝国梦破灭后,法国亟欲取而代之。法国一直以来都支持哈比亚利马纳政府,在卢旺达内战和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前夕都为其提供军火,训练胡图民兵组织,这些民兵成了大屠杀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另外,法国在卢旺达种族屠杀开始后,一直保持沉默,对屠杀听之任之,并且支持胡图族政府军与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军事斗争。

(3)美国因素。美国作为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大屠杀发生后没有对大屠杀进行干预,甚至还阻止了联合国的增兵干预的计划。这对卢旺达大屠杀悲剧的最后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之所以不去干预,出于以下原因:①根本原因在于卢旺达没有石油、没有珍稀矿藏,不在战略要地,这个弹丸小国里没有“美国利益”。②美国在索马里干预的失败,致使华盛顿不愿意在与自己利益关联不大的无足轻重的国家。美国在1993年初,美国试图成为后冷战时代的单级的世界警察。然而,那年晚些时候在索马里的美国特种部队迫使克林顿政府从以前的平台撤退。

三、结语

卢旺达大屠杀是人类的惨剧,它的酿成有着复杂的因素,无法用某单一方面的原因对其解释。殖民主义者打破了卢旺达原有的社会进程,人为地制造了种族分化以及种族固化。在1959年,比利时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挑起了胡图与图西两个部族之间的冲突,带来了难民问题,从此,卢旺达内部的民族冲突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是大屠杀发生的历史根源,殖民主义者是始作俑者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独立后,胡图族继承了殖民主义的种族压迫,不断排挤和报复图西人,使得两个族群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特殊的时代背景(经济危机、民主化、卢旺达内战)使得胡图政权摇摇欲坠。胡图政府通过制造恐惧和煽动对图西人的仇视来转嫁矛盾继续维护其政权。这些因素与卢旺达总统的坠机事件一起引发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然而,大屠杀惨剧酿成还离不开当时国际有效干预的缺失。联合国的干预不利和法国、美国等西方大国对种族杀戮置若罔闻,助长了屠杀者的嚣张气焰,致使种族杀戮愈演愈烈,最终大屠杀惨剧酿成。

注释:

① 卢旺达在被殖民前被称卢安达,布隆迪被称乌隆迪。

② “含米特假设”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认为含米特人和歐洲人都来自于中亚高加索,是优等民族,非洲黑人是低劣的民族,非洲的文明不是本土尼格罗黑人所创造,而是外来的含米特人所带来的。

③ 据说在卢旺达的神话和传说中,卢旺达的第一位神圣的国王基格瓦有三个儿子:图西,胡图和特瓦。 基格瓦考验了他们的技能和品行,并给了他们在社会上的相应地位:图西成为领导人,胡图成为在图西领导下的做工者,特瓦成为在皇室里扮演小丑角色的边缘者。

【参考文献】

[1] 李树藩.最新各国概况:非洲分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2] 于红,吴增田.卢旺达 布隆迪[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Spijker G V. Religion and the Rwandan genocide[J]. Scripta Instituti Donneriani Aboensis, 2014.

[4] (法)热拉尔·普吕尼耶著,赵俊译.卢旺达危机:大屠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 李安山. 论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对卢旺达大屠杀的反思[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12):7-15.

[6] 刘海方.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J].西亚非洲, 2004(3):34-38.

[7] 庄晨燕.民族冲突的建构与激化——以卢旺达1994年种族屠杀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 2017(2):58-68.

[8] Hintjens H M. Explaining the1994 genocide in Rwanda.[J].J Mod Afr Stud, 1999, 37(2):241-287.

[9] 王莺莺.卢旺达悲剧的回顾与反思[J].国际问题研究,1994(4):34-39.

[10] 于红.手足相残的悲剧 ——卢旺达种族冲突[J].中国民族, 2005(3):45-47.

[11] (美)吉尔伯特,(美)雷诺兹著;黄磷译.非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12] 贺文萍.卢旺达:摆脱了悲剧的昨天[J].世界知识, 2014(10):48-49.

[13] 子泉.卢旺达大屠杀带来的反思[J].人民公安, 2004(8):11-11.

[14] Silver C. The US Response to Genocide in Rwanda: A Reassessment[J].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15.

猜你喜欢

殖民统治
伪满时期殖民统治下的美术文化研究
英属非洲殖民地的禁酒政策
浅谈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母国的政治结构
马克思“双重使命”说再探
《缅甸岁月》书中缅甸人形象描写简析
浅析日伪在陈巴尔虎旗地区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庙会功能之嬗变
英国统治香港的“主权在英”原则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