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情境助力学生数学想象

2018-09-26陈亚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助力小学数学

陈亚梅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数学韵味”的情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想象,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数学想象;助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创造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想象是构成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数学认知活动中它是不可或缺的。整体而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数学想象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数学韵味”的情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一、运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认真思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教学三年级“间隔排列”(综合与实践),运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

出示图1:(1)数一数:每排两种物体各有多少?(2)比一比: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的规律后,借助问题情境2:如果去掉1个夹子、1只兔子、1个木桩,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由两端物体相同的情况联想到两端物体不同的情况。又借助问题情境3:把一串花朵(排列顺序:黄紫黄紫黄紫黄紫黄)围成一个圆形的花环而且黄花紫花要一一间隔排列。这样围行吗?(将一串花朵首尾相接)为什么不行?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联想到“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列围成一圈”的情况,探寻其中有怎样的规律。

通过借助问題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在于让学生发现了间隔排列规律,掌握了研究方法,而且能引导学生由眼前的情况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新知识,通过联想,把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延伸到新的学习领域。长此以往,学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力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运用语言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计算的想象力

数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广泛性等特点,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形”。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用恰当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解释抽象的计算算理,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掌握算法,巩固计算算理,提升学生数学计算的想象力。

例如二年级“隔位退位减”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例题204-108时,围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相机演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过程:先拨上204,要减去108,个位4减8不够怎么办?学生按捺不住激情,说:“去借!去借!”可发现十位上是0,怎么办?老师就说:“哎呀,十位上是0,个位向它借它又没有,是个穷光蛋呀。怎么办?”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嘴里还说:“穷光蛋,穷光蛋。”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有的学生说:“再继续向百位借。”从百位拨去1,在十位上拨上10,表示从2个百中借1个百给十位当10个十,现在百位剩1,十位的穷光蛋就变成10了,它再也不穷了。然后从十位拨去1,在个位上拨上10,表示10个十里借1个十给个位,个位就变成14。教师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为以后的计算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巧用恰当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三、借助实物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空间想象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学习几何形体知识时,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无法感知图形的特征。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对实际事物的直接观察。他们一般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动手实践活动,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几何图形的表象,由此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几何图形实物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时,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得到图2、图3、图4。

在得展开图后,不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沿着正方体的其他棱展开正方体,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再进行全班汇报,归纳出这几个展开图中每相连的四个正方形看作正方体的上下、前后两组相对的面,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左右两个面像人头上的哪个部位?(2只耳朵。)让学生通过看展开图在头脑中想象围成立体图形,感知正方体中各个面在展开图中的分布规律。

接着,围绕“这两只耳朵还可以长在哪儿”的问题展开想象,看图5、图6、图7、图8、图9是否能围成正方体,并进行操作验证。在正反例子中,发现“有4个连排正方形的图形”是否能折成正方体的规律。图5、图6、图7、图8有4个连排的正方形,一左一右两只耳朵不对称也能围成正方体,而图9、图10有两个面重叠了,教师让学生用边想象边标注的方法来判断。

在此基础上,讨论四个正方形没有连成一排的情况,是否也能复原成立体图形,让学生在想象和实践中掌握判断的方法。

在以上案例中,想象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展开图中如果有4个连排的正方形,则要思考判断“2只耳朵”所在的位置。想象一个展开图能否复原成正方体时,则需要在脑海中思考如何将图形进行折叠,找到相对的面。在展开图上进行标注时,则需要思考展开图中所有的正方形与正方体各个面的对应关系。只有让学生经历想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使他们积累通过事物表象进行空间想象的经验,发展其空间想象力。

四、借助现实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数据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正在逐步地朝着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思维主要依赖于具体直观的背景。通过呈现具有一定现实背景的数学情境,用直观的“形”去理解抽象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据想象力。

例如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阿拉伯数字,教师呈现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将数字和相应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想象,认识数、建立数的概念。0像珍珠闪一闪,1像铅笔来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认真听,4像红旗飘呀飘,5像秤钩钩青菜,6像哨子吹一吹,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吃一口,9像飯勺盛晚饭。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形”,去理解抽象的数字,看到“数”能想象到“形”,给了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认数、写数很大的帮助。

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的教学中,呈现借助现实创设的情境。

用大屏幕出示图片(课件展示):某水果销售公司仓库运进水果和运出水果的场景,同时出示表1。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样的记录清楚吗?

生:不清楚。

师:为什么不清楚?

生:从“物品进出库情况记录单”上看不出“苹果2吨”是运进了还是运出了,也看不出“梨子2吨”运进了还是运出了。

师:用什么方法能把运进水果、运出水果的实际情况记录清楚呢?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有学生用文字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有学生记录“←2吨,→2吨”,有学生记录“+2吨,-2吨”。

仓库进出货是生活中非常普通又熟悉的现实情境,课堂教学中借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记录单的表达方式中找出不妥,体会生活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探索能清晰地表示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的表达方法。来自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他们比较熟悉,由于每个人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对于相同信息所进行的思考、分析、处理方式是各不相同的,闪烁着他们各具个性的创新意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创造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初步认识了新的数——负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创设的数学情境,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思维空间,挖掘其中可以充分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单一性向多维性方向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助力小学数学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